APP下载

单元作业设计探索

2023-10-14王金盼福建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铁钉习题科学

◇王金盼(福建: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时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则是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基于“双减”政策,分析具体的单元作业目标定位,提出对应的操作方法,依托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操作方法推动学生学习,减轻其负担,提高其学习成效。

一、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定位

(一)目标定位

1.增强学生记忆力和实验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数据的观测和测量,是读数和获取数据的具体过程。“双减”背景下设计单元作业,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解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结论的能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和实验能力。教师可以在设计小学科学单元作业时,精心准备数据,设计相应问题,设置复习和检测机制,让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运用理论知识。

2.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双减”背景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测和测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教师需在有效的逻辑步骤中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训练学生抽象思维、推导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

在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中,不能忽略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等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小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创新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使其更加高效地学习知识。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学应该也包括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更高难度的实验。在完成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理应相互协助、相互合作,调动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借此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社会交往提供必要基础。

(二)目标实现

1.设计有意义的习题和任务

任务是设计作业的核心。设计习题或任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设计有意义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和理解“双减”下的科学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应用技能。如,给出一些有趣且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找出“双减”下科学知识的应用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作业难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2.创建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可以创建学习小组或开展讨论,奖励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同龄人中交流并分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应适当调整学习环境,创造有趣的学习场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学习。

3.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科技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科技手段,更加直观地展示“双减”下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PPT、开发融媒体教学资源等等,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使用独立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资源,以便学生自主学习。

4.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单元作业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根据个人情况,向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分组指导,辅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

二、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

(一)单元解读,定位目标

科学教学参考书对每个教学单元实际上都做了一定的概要分析,也绘制了相关的单元概念图、主要教学活动框图等等。小学科学教师研究“双减”政策,解读单元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后,应以单元概要分析、单元概念图、单元主要教学活动框图等明确方向,设计相关的单元作业。比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物质在变化”时,教学参考书做出了单元概要分析,其中概括出本单元教学其实就是一定的科学概念教学。此时教师便可以设计概念性习题,注重现象特征的描述。

例题一:混合醋和小苏打,观察现象( )。

A产生白色的沉淀 B发热 C产生气体

例题二:水蒸气凝结现象、空气热胀冷缩、玻璃杯摔破、米饭熟了等现象中,哪个属于新物质产生的变化?事实上,这样设计单元作业,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描述的物象表达,从而根据物质变化概念的内涵完成作业,并适时外延。

(二)精心设计,关注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根底性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宗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需遵循科学课程的规律,突出作业的韵味。

1.设计分层的单元作业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鼓励激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难度不同的单元作业习题。其中,容易题、根底题占所有作业习题的百分之七十,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此类习题;中等程度题占所有习题的百分之二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提高类的习题占百分之十,学生同样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做。教师教学“物体的运动”单元知识后,便可设计例题。必做题一:小明坐汽车时发现前面的车和汽车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后面的车却距离汽车越来越远。如果以前面的车为参照物,后面的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必做题二:小华利用电脑观看奥运会直播,看到苏炳添以飞快的速度冲向终点,此时小华观看的参照物是什么?必做题三: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速度是多少?选做题一:甲乙两车行驶,已知甲车先行驶五十米,休息十秒后又行驶了一百米。乙车一共行驶了两百米,两车一共花费了二十五秒时间,那么甲车和乙车,哪辆车的行驶速度更快?从这些作业习题中就可以分析出难易程度,不同学生除了必做题,便需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习题,完成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习题,达到更高层次。教师也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关注点设计单元性的作业习题,减少死记硬背的习题,如此方能让学生沉浸在思考型题目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推理比拟,获取正确的习题答案,提升多种思维能力。

2.设计富有情境的探究性作业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设计富有情境的探究性单元作业,在作业习题中渗透科学真谛,促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在体会科学探究乐趣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思想。例题:探究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容易生锈。准备三个试管和一些铁钉、棉花球、植物油等。甲试管中,打湿棉花球,在棉花球上放一枚铁钉;乙试管中倒入水,将铁钉沉浸其中;丙试管中,倒入植物油,再将铁钉放进去,塞紧橡皮塞。思考:这是一种用来探究什么的实验?甲试管中的铁钉能与什么充分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又能与何种物质接触?“双减”背景下,学生会深入分析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些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也有某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少,甚至某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没有生锈的迹象。由此得出结论,铁钉生锈是空气中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探究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实践、分析处理数据、综合概括和抽象推理等等,学会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后提升科学水平。

3.设计富有结构性的单元作业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想设计单元作业,应该关注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每个单元编排时,都会与前部分知识、后段知识等存在某种关联,会有独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只有对这些知识的精髓统筹学习,才能以单元高度,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高度系统地理解。物质在变化的单元中一共有四节课程,第一节为蜡烛的变化;第二节就是铁钉生锈了;第三节为变色花;第四节是洗衣服的学问。从整体的统筹角度来看,单元的起始课为“蜡烛的变化”,对物质所有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两种变化概念进行了揭示。第二节铁钉生锈了是蜡烛变化的一种递进,通过化学变化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探究理解。变色花是一种升级,主要在于对物质的“酸碱性”等种类进一步探究,判断变色这一化学变化的根本。第四节洗衣服的学问是一种大综合,有物理变化的问题,也有化学变化的问题,甚至包含了物质的酸碱性问题。学生只有对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清晰梳理,才能以单元系统的高度落实对科学概念建构的高度理解,才能在逻辑梳理单元结构的过程中精准完成作业,减轻负担,提升学习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设计“双减”下小学科学单元的正确目标定位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积累科学知识有重要影响。通过设计有意义的习题和任务,创建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可以更好地在“双减”背景下让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学习方面的目标,使其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学。

猜你喜欢

铁钉习题科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钉多少颗铁钉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钉铁钉
隔水取铁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