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趣学习活动设计思路

2023-10-14浙江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理趣概念科学

◇虞 芒(浙江: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理性思维发展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追求之一。理性思维既是科学思维方式方法,也包含实证、严谨、有逻辑的思维品质。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好奇,好动,思维仍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兴趣是他们持续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小学1~2 年级科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理”和“趣”的共同发展?笔者经过对多个课例的实践与观察,形成了“理趣学习活动”构建策略。

一、探理求趣,确定理趣学习目标生长点

(一)探查科学大概念,明确理趣学习目标科学性

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学生支离破碎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对世界的完整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精神。小学1~2 年级科学教学同样承担着科学大概念的发展任务,这也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神奇的纸》指向“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科学概念。从单元整组内容分析中可以明确本课主要侧重从横向角度考察一种材料性能的变化及带来的价值。

(二)探测科学前概念,确定理趣学习目标适切性

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探寻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包括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特点、能力水平等。只有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路径帮助其实现概念发展的目标。

(三)探寻学习兴趣点,保持理趣学习目标个性化

学生的心理特点会一直伴随并影响其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个性特点不同,感兴趣的事物有差异,而这些差异被运用到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个性价值。因此,分析研究1~2 年级学生的兴趣点有助于确定更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神奇的纸》一课,根据对1~2 年级学生的研究分析兴趣点,这一内容的确定让学习活动的设计有了个性化的追求。

明确了科学大概念、学生学习之前的理趣基础之后,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小学1~2 年级科学“理趣学习活动”的目标,既要有理性发展目标,又包含兴趣发展点,让理趣学习活动目标具有科学性、适切性和个性化。

二、去伪存真,结构理趣学习支架着力点

1~2 年级理趣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学习支架作为载体,对于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材料的选用与改进、记录的设计、活动的组织顺序等这些科学学习的主要支架,既要考虑理性思维的含量,又要把握兴趣激发的可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去粗取精,甄别理趣学习“真活动”

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1~2 年级科学教材中每一课都有相应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更多地从促进学科知识的逻辑角度设计,弱化了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考虑。在理趣教学中,既要对活动所承载的科学概念发展价值加以确认,也要关注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对学习活动进行取增删减,去粗取精,让学习活动真正支持学习目标。

1.设置“生活停靠点”,联结活动内容生活性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和活动是学生熟悉的,建立在一定的心理自信的基础上,容易观照学生探究的信心。在《神奇的纸》一课中,当学生完成“让纸娃娃力气变大”的实验观察后,教师借助课件呈现生活中的物品瓦楞纸箱,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与生活应用的联系。在课后拓展中,“复写纸的观察”这一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生活中材料特性的变化,及其产生生活应用的价值。

2.订制“不可能任务”,发挥活动内容挑战性

小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加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神奇的纸》一课的教材中为学生设计的主要活动是折一折纸,然后通过看侧面形状、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的方法比较普通纸和瓦楞状纸的不同特点。虽然这一活动能够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按部就班,容易失去思考的欲望和探究的乐趣,不利于持续探究。因此,将活动调整为“让纸娃娃的力气变大”和“让纸娃娃防水”,让看似简单的活动变得富有挑战性,同样能够实现科学概念的发展目标,且学生兴趣高涨。

(二)灵活取材,遴选理趣学习“真材料”

1.挑选“趣玩”材料,提高材料的吸引性

新颖且富有童趣的材料往往更容易引发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在比较中观察》中的恐龙是学生都很喜欢的材料,《起点和终点》中的小青蛙也是学生爱不释手的材料,它们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改进“意义”材料,突显材料的结构性

“有结构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使用的材料,能够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在比较中观察》一课中仅有恐龙模型,学生很容易出现随意玩弄而无从下手的现象。此时,可提供纸盒改进的装置,它具有的结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长度比较中“头对齐、身摆正”的关键。另外,进行高度比较时,“假山”的出现快速将学生的思考聚焦于公平比较时水平起点的一致性。

3.设计“序列”材料,呈现材料的组织性

材料的出现容易引发学生的科学学习行为,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1~2 年级的学生注意广度不足。因此,当教学中出现多个材料且指向不同的学习目标时,需要有序呈现,并非越多越好。另外,有一定呈现序列的科学材料能够推进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神奇的纸》中,水槽作为“大力士”收纳盒,不仅保护了学生作品不致损坏,也能够减少干扰,让学生快速聚焦研讨活动。

(三)化繁为简,设计理趣学习“真记录”

1~2 年级学生的科学记录能力有限,具体表现在他们积累的汉字少,很多想法或观察发现无法用文字清晰记录、准确表达。因此,在1~2 年级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像高年级那样进行记录,这容易流于形式,无法保留观察与实验中的真实现象。

1.换一种“记录方式”,让记录更具生动性

考虑到1~2 年级学生文字记录能力有限,抽象思维水平不足,画画、贴图、实物粘贴等方法对他们更容易,也更有吸引力。图画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有助于实现科学概念的半抽象化。如笔者教学《在比较中观察》时,提供4种恐龙贴纸(与模型1:1比例)让学生将排序结果贴在长条形KT 板上,生动活泼,既方便学生记录比较结果,又激发了其后续探究的动力。

2.开一条“绿色通道”,让记录更有舒适感

在科学学习中,文字记录不可缺少,但直接要求文字记录容易导致学生不愿动笔,且易使文字无法表达思维。因此,要为1~2 年级学生开设文字记录的“绿色通道”,比如接地气的“勾选”或“选词”。实验中,应提供可能会出现的词汇供学生选择。

(四)有条不紊,呈现理趣学习“真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指根据活动的内在逻辑、充分分析活动内涵编排形成的有结构的顺序,它会带来更多理性发展和兴趣激发的价值。实践中,梳理形成了以下三类理趣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

1.并列式开展,活动组织扎实化

指课堂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活动,且这些活动所处的逻辑项在同一水平层。1~2 年级课堂上一般会是2项,最多不超过3项,人人都需在经历这些活动中巩固知识或技能。

2.递进式跟进,活动组织梯度化

指学习活动的某一方面的逻辑不在同一水平层而使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推进顺序进行。在《谁轻谁重》教学中,“先根据观察猜一猜谁轻谁重,再用手掂一掂判断谁轻谁重,然后借助简易天平和回形针称一称判断谁轻谁重”,这三个活动同样指向“比较谁轻谁重”,但方法的科学性和指向的思维水平层次不同。递进式的活动组织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概念的进阶或探究的优化。

3.发散式探索,活动组织个性化

针对一个学习活动,学生会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并形成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逻辑关系,适合采用发散式组织开展探究。在《神奇的纸》一课“让纸娃娃变成大力士”的活动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此时,发散式开展活动能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其打开思维,保持兴趣与个性,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证据。

三、理趣相生,优化理趣学习策略高效点

(一)以理激趣,保证学生探究的基本量

1.概念简单化

1~2 年级学生依靠感知,其初期分类和排序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还不能在各种情境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能力,多数学生无法理解逻辑类别和下位类别的概念。他们观察的物体通常只代表其本身,不能作为一种模型而赋予其抽象的含义。在1~2 年级教学中,我们不需将概念进行抽象化提炼,而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内进行建构。

2.操作条理化

1~2 年级学生在开始科学观察与实验之前,心中需有明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步骤的呈现和表达要做到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能够较好地实现操作条理化。在《起点和终点》教学活动二“用纸带量取青蛙跳远的距离”这一活动中,通过微课“纸带来帮你”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顺序,而且使普普通通的一根纸带变得鲜活有趣。

3.证据丰富化

科学结论的形成需要基于充足的证据,因此科学学习中证据不可或缺。1~2 年级学生理性思维需要在不断地收集证据、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他们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感性经验或现象才能够有机会实现理性思维的发展。在《神奇的纸》教学中,学生4 人小组,每人都通过折一折让纸娃娃的力气变大,小组内4 人的方法不同,折纸的结果不同,但都能够成功。12 个小组之间也有许多相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方法。在40 多份证据的支持下,学生逐渐概括发现,让纸娃娃的力气变大的方法有:改变它的形状或让它变厚。此时的证据不仅共同指向了科学概念,而且发现,在共同指向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功挑战的积极情绪体验。

(二)以趣促理,丰厚学生探究的多元化

1.语言儿童化

用童趣语言促进理解。很多时候,教师喜欢把语言表达定格在学科专有的词语上,确实,在3~6年级我们都是这样努力的。对于1~2 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诸如“承重能力”这样的词语较难理解,但将其转换成小学生自己的语言之后,他们就很容易明了。教学中,我采用了“力气变大”“大力士”这些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儿童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同时童趣语言也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

2.情境故事化

用故事情境明确问题。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有故事性的内容容易吸引他们。将关键问题以故事化的形式直接融入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明确所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热心肠也能够助力探究的主动性。

1.方法游戏化

学生不仅是天生的探索者,还是天生的游戏者。生活中他们会被各种游戏吸引。课堂上,游戏方式同样能够使他们兴趣高涨,让其思维更加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特征印象深刻,很容易形成“不同材料有不同特征”的科学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1~2 年级科学理趣学习活动构建中,既要重视理趣学习目标的科学性、适切性、个性化,关注活动内容、记录方式、实验材料、活动组织等学习支架的结构逻辑,还要不断优化理趣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理趣概念科学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