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观察与反馈

2023-10-13

摄影之友 2023年9期
关键词:媒介艺术家摄影

© 何博, 《祝你愉快 0 1 》(2022),选自 Where Can I Wish YouHappy?,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 8.1 级地震时,我在外地上大学。这是作为德阳人的我持续关注灾难话题的起点,但我始终不愿直接触碰亲历者,因为重启宁愿没发生的记忆残酷且无意义,就继续以间接的方式来做点什么吧。

前段时间,重看这十几年关于地震的新闻报道时,在一篇人物访谈里,我被受访者公开的一张姐妹兄弟合影触动。当时盯着照片很久,想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普通的日常的照片,是因为 TA 们的离去,照片里一部分人的离去,以及合影在“正常”情况下的位置和功能(放在相册和电脑里,偶尔拿出来看看)的提前丧失和转换。它们不再是可用于分享的、对生者阶段性的记录,而迅速变成了寄托情感和回忆的唯一媒介。这太沉重了。

我在网上收集了几张因地震而被公开的合影。《祝你愉快》以这些本无可能和必要,被我等外来者看到的地震相关人士的合影为底,通过相对细小的文字书写,来重构照片的图像。这些文字既包括我实时观看照片时的联想,也包括作为摄影实践者,对于合影拍摄前后(作为事件的摄影)一些细节的猜测,还涉及我作为四川人,由照片中人物和场景呈现出的细节激起的记忆共鸣。我尝试依靠这种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共性之上,于我而言相对长时间的观看(第一张图像观看了半个月)或“共时”(依然一厢情愿),去一边接近,一边说出一些想说的话。

如前文所述,自后现代时期以来,摄影一方面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记录工具,作为艺术去物质化的方式参与到当代艺术中;另一方面,摄影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认可,不仅可以作为单一媒介进行创作,还是综合媒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不仅纯艺术创作者,摄影创作者也经常使用综合媒介,将影像与其他媒介一同作为表达的方式,通过不同媒介的特点综合表达思想。

一般来说,在常见的媒介中,影像是视觉逻辑的呈现,文字是语言逻辑的呈现,现成品则关联现实中具体的事或物。当不同媒介组合到一起时,媒介相互之间会产生更多互文性,作品本身会呈现更复杂的多义性,解读作品的重点是理解不同媒介悬置的意义如何组合成作者的思想。既然是综合媒介的创作,理解作品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解读线索,线索可以帮助观众在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创作逻辑。比如在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线索中,作品的思维逻辑可能是一个闭环,表达的思想在闭环内相互指涉,或者在网状结构的链接式线索中,作品的观点可能就是复杂的,作者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发散式的,媒介之间可能既互文又开放。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由一把真实的椅子(现成品)、同一椅子的照片(照片)和一段词典中关于椅子的解释(文字)组成。作为经典的观念艺术作品,約瑟夫·科苏斯将三种媒介综合在同一件作品中,作为现成品的椅子是实物,作为照片的椅子是通过艺术手段制造的幻象,作为文字的椅子是语言符号,三种媒介互文,共同指向观念的椅子。约瑟夫·科苏斯要表达的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并非因其形式、材质或媒介,而是其承载的观念。

观念艺术使艺术从物质范畴转化为事件范畴,艺术品开始舍弃物质实体,转而使用作品的解释作为作品本身。当代艺术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反馈,当代摄影亦是如此。在承载观念的当代艺术中,作者对具体事物的质疑与反思往往并不是其全部,在作者的阐释之外,观众也可以从对艺术品的解读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尤其是结合自身处境与经验来理解艺术品,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中那些既有思维方式的合理性。

何博的作品 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 便是由多种媒介组成,这是他尝试将缺席家乡灾难的自己与之关联的方式,也是在讨论灾难后的记忆塑造问题。在第一部分“祝你愉快”中,何博被一张罹难同胞的家庭合影触动,以其为底,用细小的文字书写,重构了照片的图像。文字包括他观看照片时的联想、对合影细节的猜测以及作为四川同乡的记忆共鸣等内容。这是一张通过文字重构的图像,文字寄托情感,照片内容是回忆,二者相互转化且互文。第二部分是一件装置,主体由现成品脚架、相机以及照片组成,照片背向相机的那一面上还有文字。这件装置的构成,脚架和相机指向新闻媒体的从业者,照片与文字则意在探讨媒体在灾难时期拍摄的影像涉及的道德问题。第三部分是何博回到地震现场,拍摄了游客、导游、祭奠者以及灾后的环境。这些照片中的几种主体以其各自不同的行为,共同构建了关于地震的后记忆的方式。除此之外,作者还征集了关于地震的照片或视频。这不是一件完成的作品,仅仅是作者实践这一话题的开端。关于灾难的话题,涉及到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单一媒介恐怕很难表达清楚不同的问题与感受,何博集合了照片、文字、装置,将讨论置于不同的维度展开。

郭盈光自从以作品《顺从的幸福》引发公共领域激烈讨论之后,她便被标签化:去相亲公园碰瓷的坏女人、希望找到真爱的人、又得像女人、又不能太像女人……这次刊登的作品是她对一系列当下女性主义讨论的具体事项的回应。作为一个偏体验派的创作者,郭盈光这次的创作初衷有一部分来自《顺从的幸福》,作品是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和寻找,是向内的,既有私密部分也有公共部分。作品包括照片、视频、装置等媒介,探索女性身份在重重社会规范下不断流动着的自我创造过程,尤其是对冻卵、隐私、网络暴力、性别关系和女性赋权等具体事项作出坦诚回应,既呈现了梦想与暴力之间的张力,也是内省与反抗。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郭盈光既是观察者,又是亲历者。多重媒介的使用,不仅使作品具有复杂性,同时也是当下女性主义面临的现实的复杂性体现。

何博He Bo

1989 年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是一名基于摄影图像的艺术创作者、写作者、教育者和策展人。何博 2015 年取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图片摄影创作及理论方向),攻读硕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交流。毕业后任教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2015—2016),之后就职于《中国摄影》杂志社,担任编辑(2016—2021)。2023 年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KABK)“摄影与社会”硕士项目(MAPS)。

何博过往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现成图像的再创作及其理论,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叙事关系,战争、灾难和暴力背景下的沟通障碍,档案和记忆的虚构性,以及摄影图像在构建历史和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及效果等方面。与其他人的合作以及受众的参与,是何博艺术实践重要的环节。目前,何博的艺术实践尝试处理 2008 年四川地震背景下记忆和后记忆的话题。

何博入选 2022 年“ 瑞士Verzasca 山谷驻留项目”, 获荷兰LensCulture 曝光奖评委选择奖(2020年),入选荷兰 Foam Talent Cal(l 2018年)、第 9 届三影堂摄影奖( 2017 年)。获 2016 年、2018 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8 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展览奖。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海牙、纽约、伦敦、法兰克福、赫尔辛基、洛迦诺、伊斯兰堡、曼谷、清迈等国外城市,以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国内多地展出。

曾出版《自拍者:尺笺传影》(2023年)、《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何博》(2022年)。作品或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数码摄影》《摄影之友》《摄影世界》《摄影是艺术》《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光明日报》《信息时报》Photographyand Culture、Foam、Musée 等刊物,《浮屿:摄影与视觉文化研究(创刊号)》《港口与影像 II——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自然生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液态:1839 摄影奖三年集》等出版物,以及假杂志、影艺家、拍者(新京报)、木格堂、真姨书房、春熙照相馆、郊野艺术、图虫、潘多拉的照相机、Photo London、photographyofchina、Neocha 等网站及微信公众号。

©何博,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2023,AGH4Ctc9XbSc6IczcJasgA==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点 28 分,一场里氏 8.0 级的地震袭击了我的家乡四川,夺去了近 7 万人的生命。当时,我正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上大学。15 年后,我才终于找到一些可以说服自己的方式,将自己与之关联起来。基于我的“缺席”“距离”和“局外”状态,我的毕业论文和实践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展示了我和与我情況类似的国人将自己与地震记忆联系起来,并塑造我们的后记忆之可能性。

这是我毕业论文 Where Can I WishYou Happy? 一部分内容的视觉化。我并不把它视为完整的“作品”,它一方面是提供给并不了解地震背景的欧洲受众的一次概览,另一方面则是我今后继续实践这一话题的开端。

(一)祝你愉快

我以两张与地震相关之人(他们因地震生死相隔)的集体照片为蓝本,通过相对较小的文字书写来重构照片上的图像。这些集体照片作为跨越共同经验的平台,存在着唤起记忆、激活想象力的可能。

(二)

通过截取并重新展示由不同摄像记者拍摄的地震当天的视频片段,我想强调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新闻工作涉及的道德问题。

(三)

我回到几个地震现场,拍摄游客在这些空间的摄影行为(拍摄废墟、合影)。在汉旺,我于当地私人导游的指导下进行废墟景观的拍摄。这些摄影行为和结果映射出不同的主体(如经历过地震的人、大众媒体和自媒体人)通过图像传播地震记忆并构建关于地震的后记忆的方式。

1. ©何博,《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选自 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 ©何博,《北川》,选自 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3. ©何博,《“生命之树”,映秀》,选自 Where Can I Wish You Happy?,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08年四川地震留到现在的视觉产物,是几片不同状态的废墟。它们有的是被完全废弃的县城或者镇子的旧址,地震一两年后,人们在距其不远的地方修建了新的聚落;有的则是人们在近乎被地震摧毁的城镇原址之上就地重建后,特意保留下来的个别建筑群废墟。如今,北川县、绵竹市汉旺镇、汶川县映秀镇,这些开放给人们探访或者回访的废墟所在地,变成了地震遗址公园、国家地质研究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们的附近则建起了一座座地震博物馆。

15年来,这些探访和回访对应着两类主体和两种视觉体验。探访的主体是与地震无甚直接关系的游客们,他们来到废墟中,沿着特定的动线走上一遭或者乘坐游览车转一圈,然后离开。过程中,眼睛的注视和扫视交替进行,伴随着拍照,尝试将自己的新记忆添加进由过往延续至今的集体记忆中。“后地震影像”由他们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与之相对的回访的主体,是在地震中失去家人和朋友的亲历者(其中一部分是被成功救援的幸存者)。他们去到废墟里专门的地方,停留、回忆、离开,下一年再来。他们几乎不拍照或者录像,而是以裸眼(bare eyes)凝视着这片故土上的某处空间,同时习惯性地实施那些用来确认、强化个体记忆的行为,比如祭拜。年复一年,如此循环。

这些空间里还有另两种循环。其一,一些地震亲历者成为导游,对一批批新的游客重复着听觉层面的内容输出和视觉层面的观看、拍摄指导,为无关者施放那些已经写好的、被认可的、被指定的记忆碎片。这是将亲历者和游客建立短暂关系的具体表现。其二,是在无人居住的废墟中,不断自我更新并逐渐侵占过往建筑和街道空间的植被,而它们的自然生长也承载起了地震故事讲述者口中那难以避免的生与死的隐喻。事实上,从植被与废墟的关系上看,动态的、越渐茂密的植被对静止的废墟的吞噬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趋势——年复一年,它让痕迹更不可见,让记忆和关于人的历史更触不可及。

郭盈光Guo Yingguang

1983 年生于中国辽宁,现居住工作于北京。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硕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摄影专业学士。郭盈光的创作开启于她在中国日报与路透社的摄影记者工作经历,她的跨媒介艺术实践结合影像、装置、行为、手工书等多种呈现方式,着重探索女性在中国现实与网络情境中的婚姻、生存及自我价值状况。郭盈光凭借《顺从的幸福》系列作品获得2017 年集美·阿尔勒 Madame Figaro 女性摄影师奖,受到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官方展览邀请及 Sophie Calle(苏菲·卡尔)、PaulGraham(保罗·格雷厄姆)等知名艺术家的推荐。郭盈光也是首位在欧洲摄影馆(Maison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举办个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1.©郭盈光,《你说你喜欢白的 I》,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郭盈光,《你说你喜欢白的》,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3.©郭盈光, 《凍了你的卵, 你就自由了I I I 》, 木板、蛋皮, 艺术微喷于铝板,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4.©郭盈光,《冻了你的卵,你就自由了》,木板、蛋皮,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偶像

斗士

恶毒的人

去相亲公园碰瓷的坏女人

活该的人

希望找到真爱的人

坚强的、独立的、又得像女人、又不能太像女人

本期呈现的作品源自 BROWNIE ProjectGallery( 上海) 举办的个展“ 郭盈光”(2022.9.9—2022.10.30),是继其相亲角行为影像作品《顺从的幸福》于公共话语领域引发激烈讨论后的全新创作。2018 年至今,艺术家一直试图以全新媒介及概念的作品来拼贴身处舆论中心的女性所经历的晦涩时刻:被当做女性主义的发声者,被动接受公共现实对于其认知的矛盾立场,更直接且戏剧化的是,被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男子网络求爱。展览“郭盈光”是她在“成为女人”和反对“成为女人”的拉扯中发出诘问:多重身份构建下的我 / 女性究竟是谁?

展览通过雕塑、装置、动态影像、摄影共同建构出一个诡异而又神秘的舞台,探索女性身份在重重社会规范下不断流动着的自我创造过程,呈现了梦想与暴力之间的张力。郭盈光在艺术家生涯伊始就将自己作为创作对象和方法,因为争议性极强的《顺从的幸福》系列作品,她累计收获了上百封来自网络的求爱信与质疑她“剩女”身份的私人邮件,这些直至今天依然在增加的评论与关注为个展“郭盈光”埋下伏笔。

在当下女性主义讨论泛滥的场景里,郭盈光对其中冻卵、隐私、网络暴力、性别关系和女性赋权等具体事项作出坦诚回应,试图以亲历者和观察者两种身份在女性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映现她者的内省与反抗。例如在装置《你说你喜欢白的》中,郭盈光将 10000 块肥皂和钢结构组装成一盏直径两米的洛可可风格吊灯。他者凝视中的自我重构、规训与否定并存于清新洁白、劳动密集的“串肥皂灯”过程中。肥皂和吊灯在以女性经验为中心的语境中的现身,意在挑战观众对物件本身功能与意涵的认知,隐喻当代女性日益被模糊与极端化的身份。

《38 俱乐部》将主流标准定义的女性形象进行再造,凝视以窥探的形态回归画面,身体局部在摄影、色粉绘画和动态影像的接龙中完成数次撕裂与愈合。《冻了你的卵,你就自由了》则通过日常剥落的蛋壳将冻卵自主权相关议题带回视野,口号式的作品标题似乎在刻意混淆其发声主体:这究竟是特定圈层与生命阶段的女性真正的深层需求,抑或是商品经济对“自由”的再一次明码标价?与之相对应,《噗》的矛头直接转向艺术家本人经社交媒体所致的创伤体验,咀嚼过后的葵花籽与弹幕在《安魂曲》中交错纷飞,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联名作品在此谱写;伴随着微弱而持续的打字机声,画廊二楼的长发女子选择隐去五官,留给众人一道诡谲的背影。

1. ©郭盈光,《螺丝在拧紧 I》,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 ©郭盈光,《螺丝在拧紧 IV》,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3. ©郭盈光,《38俱乐部 I》,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4. ©郭盈光,《38 俱乐部》,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5. ©郭盈光,《噗》,单通道影像,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猜你喜欢

媒介艺术家摄影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