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发展理念构建融合型教共体新格局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澉浦中学”融合型教共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10-11钟战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6期
关键词:德育融合发展

钟战华|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

如何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阶段亟须破解的问题。2020 年底,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在海盐县教育局党委的指导下,海盐县武原中学与海盐县澉浦中学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施融合型教共体建设模式,通过周期性工作、融合共建,快速带动教共体学校在理念、文化、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

“武原中学—澉浦中学(以下简称‘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组建于2022年8月,是海盐县首个融合型教共体。两校结成教共体以来,以共塑优质教育品牌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长远发展,立足校情,传承创新,整合资源,循序渐进,促进教共体高质量发展。教共体以创新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协调促进发展的平衡充分,以绿色体现发展的和谐共生,以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外联动,以共享确保发展的公平正义,努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重塑价值理念,为质量共生导航

优质的共同体必定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因而构建优质的教共体,不可回避文化融合这一话题。从松散走向聚合,从互学到共研再到共享,文化的融合必将促进教育的融合。在教共体办学进程中,两校互纳文化基因,重塑校园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办学思想,逐步实现学校文化共生共存:在秉承“文武相融”文化的基础上,传承海盐县武原中学和海盐县澉浦中学的原有追求,定位“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的未来发展,凸显教共体的特色追求,提出了“文武燎原,澉恩浦慧”的文化主题,旨在创办文武兼修、“五育”并举的“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学校,并在孕育中发展壮大,培育学生的“生活力”,哺育学生灵慧,使学生学会感恩,从而打造有灵魂的教育,锻造有境界的教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在此过程中,两校初步构建了“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价值文化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提出了教共体的价值文化追求,营造了师生成长的和谐家园,为每个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

图1 “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价值文化的整体框架

二、助力团队成长,为质量共生奠基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师资作为质量共生的重要力量,既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关键要素。教共体以“修师德、强师能、展师风”为主线,培育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意识,着力抓好教师管理与培养工作。

(一)理顺机制,提高站位

教共体注重理顺机制,提高站位:实行统一领导,建立党政工一套班子,明确一名校长总负责;建立教共体共建联盟章程,制订发展规划,成立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共五大中心,选聘两校科室负责人管理,实行典型的“扁平化矩阵型”行政架构模式;开展携手成长行动,鼓励并组织两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轮岗交流,带徒助教,提升两校学科教学质量、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营造场域,弘扬师德

师德是教共体的灵魂,只有具备正义美德的教师,才能促进教共体的发展。教共体注重营造场域,弘扬师德:对内通过师道分享,让教师站到“师德讲堂”中央,说经历的事、赞身边的人、抒心中的情;对外依托微信公众号,宣讲先进事迹,让心灵感动心灵,让人格影响人格,传递正能量,传递精气神。如两校微信公众号共同推出“携手共度教师节”活动,每月开展评选“月度人物”“青年才俊”等活动,用荡气回肠的热血和勋章,感动与震撼,携手并肩演绎美丽的杏坛人生。

(三)开拓平台,拓展师能

教共体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为着力点,把读书滋养底气、培训开阔视野和锤炼提升技艺作为教师成长的主抓手,创设学习化氛围,打造学术型队伍,培养学者型教师,并通过明确目标、分类实施、精准发力,让更多的教师破茧成蝶。此外,教共体注重建立由名师领衔,以学科研究为内容、以专业引领为职责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2名领衔教师负责,工作室成员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活动方式为磨课研课、技能比武、课题论文研讨、专题讲座、课程研究等。

三、聚焦中心问题,为质量共生把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共体始终坚持“严、实、深、优、建”五字方针,以教研为切入口,拾级而上,不断攀升,以实现“强校、强师、强生”的目标。

(一)混合教研,协同发展

教共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研方式,构建立体教研体系,全面提升教研活力,使之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同时,以“半日教研”(两校备课组每周抽出半日时间围绕主题进行持续的、系统的、全面的探究,促使教师对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整体性理解)、“厚度课堂”(通过实施“常态+分层+共享+科研”的研训模式,打造出包括“导”“学”“研”“磨”“展”等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线下研讨互动、课堂互动等交流活动,推动两校区之间深层次的教学协作,画好守望相助、互通互补、协同发展的“同心圆”。此外,开展问题驱动式、探究实践式、理论学习式、经验总结式的线上教研活动,弥补传统的线下教研在教研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开辟教学指导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网络联动研修。

(二)合作共研,提升品质

教共体以教学研究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特色研究为亮点,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在科研联动中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教兴研、以研促教”的教学研一体化,具体体现在:凸显领导示范,引领参与高度;加强科研规划,促成参与广度;丰富活动方式,提升参与力度;优化科研形式,形成参与效度;融合教师研修,形成参与厚度。

通过合作共研,两校在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武原中学作为海盐县初中的唯一代表在嘉兴市首届教育“共富嘉里”研博会上进行展示;教共体承办了嘉兴市首届教育研训学术节“五育并举、创新思维”研讨交流会;钟战华校长获评嘉兴市2021—2022年度科研型校长,3位教师获评海盐县首轮教育科研能手;教共体的教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4 项、市级奖项4 项,两校共获得省、市、县级课题立项32项……

四、聚力塑魂铸心,为质量共生赋能

德育为教育塑魂铸心,教共体以“德育共富”为理念,立足两校德育“原点”,聚焦德育需求,共享优质资源,实现育人共赢、发展蝶变。

(一)确立德育目标体系

教共体研究两校实际,基于社会需求、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文化、教育理念、国家政策、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德育的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性等特点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了螺旋上升式德育目标体系,并进行常态化推进:初一年级以“习惯与奠基”为主题,重点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力;初二年级以“青春与成长”为主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力;初三年级以“理想与责任”为主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力。

(二)丰富“德育活动月历”

基于武原中学特色德育品牌“德育活动月历”(即突出“生活力培育”办学品牌效应,形成三年一贯的德育课程活动月历)前期的成功实践,教共体的两所学校采用相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两校师生在同一场地共同参与相关大型活动。如在体艺节上,两校区的师生共同参与了运动会的入场式,展现了两校师生的别样风采。又如午间的爱心义卖活动,由于两校师生的同场参与,变得特别热闹与异常温暖。

(三)建立学生交流长效机制

教共体定期选派两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对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采用共同培养的模式进行培养,鼓励其参加各类上级部门组织的竞赛,对于团体项目,两校选派队员共同参与;广泛开展两校学生研学实践、劳动实践、联谊互助等活动和学生体艺特长交流、综合素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

(四)打造专业化班主任队伍

教共体聚焦队伍建设,融合各方资源,同频提增教育能量,努力做好“六个一”(同启一种培训模式、同设一个工作室、同出一份德育周报、同开一期德育论坛、同办一所家长学校、同说一节班会课堂),进一步探索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共体班主任队伍。

(五)集结两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开展生活德育

教共体遵循“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的原则,集结两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通过心理健康辅导课、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开展生活德育。两所学校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层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在心育交流与指导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五、夯实后勤保障,为质量共生护航

教育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共体立足“浙江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通过资源共享、制度共通,强化后勤管理,积极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力求后勤服务务实、高效,保障有力,校园平安、和谐、美丽,打造服务新风貌。

(一)互学互鉴,规范考核

教共体搭设后勤人员交流平台,促进融合,优势互补,提升后勤管理效率:修订完善《教共体编外用工管理办法》,强化定编定人定岗定责,强化日常考核制度;推进周、月工作例会制,以细节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考核抓落实,对标目标任务进行月考核;建立后勤钉钉工作群,形成“靠前准备、集体决策、提升服务、优化结果”后勤工作操作指导原则。

(二)共商共谋,营造环境

教共体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共商共谋积极筹划,科学拓展、整合资源,着力为教职工创设健康舒心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生态,积极提升教职工的职业归属感、幸福感。同时,推进两校环境育人文化的融合,以长廊文化墙和宣传窗为载体,打造“真、实、美、勤、严”和“诚信、文明、朴实、创新”育人文化,美化校园环境品位,提升育人功能,营造同向融合文化育人新环境。

(三)群策群力,守护平安

教共体遵循“积极预防、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牢固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重在规范制度管理,严在良好行为养成,贵在督促检查到位,实在隐患整治彻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一岗双责”工作。同时,定期开展安全主题沙龙,共探安全管理良方,制订安全制度,共同开展工作,并通过培训联动提高安全意识,通过落实措施联动强化安全管理实效。

六、擘画后续发展,为质量共生增效

在加强教师德性修养的基础上,教共体健全交流协作机制、组织管理制度,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引导和规约教共体成员的行为,发挥教共体应有的价值。通过文化建设、师资培养、研训联动、德育共振,教共体形成诸多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同时开展一系列相融共进的交流活动,构建融合型教共体教学新样态,建立师生和谐、思维共振、思想共鸣的理想教育生态,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

两校通过以价值共识促进多元化的学习,以文化融合促进教共体的缔造,以制度创新促进内生力的激发,实现薄弱学科互补、线上线下互动、城乡学生互通,打造彰显高质量课程改革的教学平台、凸显学生人格成长的德育平台、突出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科研平台、聚焦教学资源和教材资源的课程平台、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的技术平台等。

总之,“武中—澉中”融合型教共体的探索与实践不是简单的“以强扶弱”,而是在合作共建中达到双赢。两校集聚群体智慧,找寻科学的发展路径,演绎教共体的精彩与厚重,绘就城乡教育共同体新蓝图,成为振兴乡村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未来,两校将努力拓展工作共建融合宽度,挖掘文化共建融合深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特色发展速度,为更好地践行和探索“教育共富”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德育融合发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