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与语文教学关系漫谈

2023-10-08储泰松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文言文

□ 储泰松

古代汉语、语文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均较广泛,古代汉语既指汉语的某一发展阶段及其语言特点的“古代汉语”,又指大学文史哲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的“古代汉语”;语文既指母语运用形式与运用能力的“语文”,又指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目名称的“语文”(大学里某些专业有“大学语文”课)。两者之间既有着很强的内在渊源,但又存在明显区别。为避免枝蔓,本文不严格区分这两类涵义的“古代汉语”与“语文”。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与语文及其教学之间关系密切,但究竟有哪些具体联系,则大多语焉不详,很有必要从语文教学角度重新审视这一话题。

一、基本概念

(一)文言与白话

任何语言均存在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现代汉语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别,这是常识;古代汉语应该也存在这种差异,但由于重雅轻俗的人文传统,一些口语性成分没有记录下来;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古人说话是没有办法以声像影像形式保存下来的,因而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古代汉语,只是三千多年来的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一般而言,古代汉语书面语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文言,它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它还包括后来历代作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一是古白话,它是指以六朝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一定时代口语相接近的一种新的书面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概念,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书面语分为文言、白话两大系统,这是广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往往只指先秦汉语,亦即文言。

(二)文言文与白话文

文言与白话指的是文本采用的语言特点,而文言文、白话文指的是文本(作品)的体裁特点。文言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文本,主要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及其他时代以文言写成的作品,如语文课本所选的先秦诸子(《论语》《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以及唐宋八大家散文,等等。白话文,主要指六朝以后以古白话写成的作品,如六朝的笔记、神话小说,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的话本,元明清的白话小说以及其它通俗文学作品,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如语文课本里的《世说新语》以及古代小说选篇,等等。

文言文延续的时间很长,因而其内部也存在不少差异:

1.时代差异:先秦两汉时代的文言文,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单音节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虚词数量丰富且使用灵活,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文言文,由于不断受到当代口语(白话)的侵蚀,不断吸收口语成分,抛弃先秦文言的独特成分,因而相对于先秦文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2.文体差异:早期文言文主要是诸子散文以及传记体散文,辞赋数量不多;魏晋以后,杂记文、应用文如奏疏诏令、碑志、祭文、赠序等大量出现,辞赋、议论文大量增加;从是否押韵而言,先秦两汉韵文数量较少,主要是不押韵的散文;[1]魏晋以后韵文逐渐增多,主要文体有赋铭箴诔颂赞等;从句式是否相对而言,六朝以后骈文(四六体)盛行。

3.风格差异:文言文内部文体差异大,意味着风格差异明显。早期文言,大致保持言文一致,但自魏晋以后,言文逐渐脱节,唐宋以后成为两个差异明显的文本范畴。从表现方式来说,有的长于叙事,记事细腻,形象刻画逼真;有的长于论说,观点犀利,鞭辟入里;有的长于抒情,情感宣泄汪洋恣肆,或壮怀激烈,或激昂慷慨,或悲喜交集。有山河未复的遗憾,有太平盛世的旖旎,也有壮志得酬的豪迈等等;有的语言质朴率真,有的灵动飘逸;有的韵味悠长,有的发人深省等等,不一而足。

(三)语文

“语文”独立成词,时间不会很早。清末科举废除之后,新式学堂这门课程名叫“国文”,中小学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言文,教师教的是文言文,学生学的是文言文,作文也写文言文。五四运动之后,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本改称“国语”,“语”指口语,课文侧重白话文,教学内容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中学课本称“国文”,“文”指书面语,读写依然侧重文言文,少部分白话文。1949 年后,统称“语文”,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均以白话文教学为主。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向来无确解。《汉语大词典》解释是:“①书面语言或文章。②语言和文字,如:语文程度(包括阅读和写作等能力)。③语言和文学,如:语文课本。”《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均与其相同,指“①语言和文字、②语言和文学”,但不收《大词典》的义项①。

最早给“语文”下定义的是叶圣陶,他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上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1]、[2]2

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既是口语,又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综合体。后来,作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微调:“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102、[4]183

这个定义更加精炼,不再过分强调口语。张志公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涵义做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就是‘语文’。过去的‘国语’,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只指口头语言;‘国文’似乎只指书面语言,甚至只指文言文。把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截然分开,成为几乎全不相干的两回事。”[5]2

很明显,叶、张两位先生的定义是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小学”的当代体现,首要任务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既重视语言知识的习得,也重视语言的运用。后来“语文”的含义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展到用语言文字记录的文学作品,即“语言和文学”,涵盖古今中外。

(四)古代汉语教学、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

古代汉语教学,一般是指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古代汉语》而言,以文选与通论为主。文选教学注重常用词词义的理解、虚词的使用以及特殊句式的习得,进而获得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养成先秦文言语感;通论主要是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介绍,包括汉字、词汇、语法、音韵等语言知识,以及古文阅读有关的古籍知识。语文教学一般是指以母语语文为对象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熟练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开发,是驾驭语言文学能力的开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切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讲授都是为开发、掌握这种能力服务的……语文知识落实不到驾驭文学语言的实践上,等于纸上谈兵。”[6]23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一环。它主要是指以文言为载体的文本教学,旨在培养掌握古代书面语言、鉴赏古典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差别都比较大,其中词汇系统的差异尤为明显,加之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缺乏语感,因此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有一定难度。

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就是“语文教育”,只是其牵涉范围远远超过现代的“语文”,除了语言学、文学外,它可能还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伦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是一门十足的综合学科。这是文言文教学困难的另一个原因。

二、古代汉语与语文教学

上文说过,古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前历代的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狭义上仅指所谓的“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书写形式(汉字)相同,语言特点具有历时演变与传承关系,很多古汉语成分寄寓在现代汉语里,这就意味着古代汉语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古代汉语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来源

语文教学是依托具体文本进行语言与文学教育的,而这些文本有一部分来自古代,包括古典诗词曲、散文、古典小说,等等,这些文本不仅蕴含古代的语言特点、古典文学的不同体裁样式,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包括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从语文课本来说,古代汉语提供了文学文本、语文知识两方面的教学内容。

第一,文学文本。分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两大类,文言文包括韵文与散文两部分,韵文有诗、词、曲、赋、辞等,散文有诸子、史传、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白话文(古白话)主要有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朱自清的作品),包含了不少古白话语言成分,也需要特别关注。

第二,语文知识。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育,其文学鉴赏、文化传承等功能均是透过文本语言的分析来实现的。无论是古代文本,还是现当代文本,阅读中出现的困难往往是由于语言理解障碍带来的。

(二)古代汉语是语文教学的方法来源

中国古代的私塾童蒙教育,以语言(尤其是字词的形音义)习得为主,兼顾语言运用训练,这一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效果最佳,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不过,当下语文教学最流行的一些方法,往往都有古代私塾教育的影子,实际上大多脱胎于古人的教学方式。

第一,文本欣赏。文本鉴赏是当代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如何鉴赏一篇作品,不外乎由语言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这与古代的解经方式如出一辙。如何体味文中意味,古人强调诵读(吟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在反复朗读、诵读中体味作者情感,这是古今一致的。

第二,词义理解。文本阅读的障碍很多时候来自词义理解。无论是常用词,还是专有词或疑难词,理解其得义之由、成词理据至关重要。古人温书,除了吟诵,首先就是通“小学”,先弄懂字形、词义、读音。文章的理解,首先要从弄清词义入手,由词及句,由句及篇,词义弄清楚了,文章理解就事半功倍了。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简称“九上”,余类推,下同)描绘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多数教学参考书都认为这段话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雪雾弥漫,天、云、山、水四者由连词“与”勾连而成“上下一白”,湖上之物堤、亭、舟、人成为“痕、点、芥、粒”的“湖上影子”,这幽远的雪景就是借一个连词“与”、四个量词刻画出来的,深得中国画的精妙,远景似隐似现,若有若无;近景或长或短,时大时小,苍茫大地之间,物我相忘,天云山水与堤亭舟人融为一体,嵌入到雪景之中,置身于此苍茫雪景之中,人生渺茫之叹油然而生。

第三,作文练习。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也是语文知识运用的重要形式。作文教学模式或方法因人而异,但有几个环节古今是相通的:第一,多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经典往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二,有了一定阅读基础,可以进一步仿作。模仿是人类天性,有模仿才有进步,模仿意味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获得作文的理性认识,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第三,坚持日常习作,多写多改。这是科举时代比较重要的的习作经验。古汉语文本为作文提供了叙述的素材、论说的证据、评论的对象,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韩愈《进学解》云:“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欧阳修《试笔》:“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认真吸收前人优秀习作的创作经验,不断模仿,不断修改,在“仿—改—写”的回环往复中不断提升作文水平。

(三)古代汉语知识是理解语文课文的钥匙

语文课本里,涉及到古代汉语的内容较多,几乎涵盖古代百科,尤其是古代地理、天文、政治制度等等,教师不具有古文修养,就没法实施课堂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上)有这么一段话: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要疏通这段话,就绕不开“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这三句古文;“铁如意”句,出自清末刘翰所作律赋《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为韵),原文作:“座上酒龙,膝前人骥。磊块勘浇,箕裘可寄。目空十国群雄,心念廿年后事。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无端长啸,刘元海同此丰神;未敢明言,周文王已先位置。”韵脚字为“骥寄事醉置”。文中“呢噫嗬”以及“﹏﹏”,涉及到古代吟诵技巧。可见,语文教学随时用到古代汉语知识。

古代诗文尤其是韵文的理解,若能掌握一些韵律知识,如押韵、平仄、对仗等等,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杜牧《阿房宫赋》(必修下册)第一段押韵韵段是:“毕一兀出日/阳墙/阁啄角落/龙虹东/凄齐”,知道这段话是如何押韵的,对深刻理解以及诵读都有重要助益。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篇情感深沉的通讯,文中使用了不少名言、诗句、格言,如“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等,理解这些句子,离不开古代汉语知识积累。

再举一个例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65页)

“戏弄”的对象是“臣”,即蔺相如,但这段话《艺文类聚》引作:

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艺文类聚》卷十七“人”部引)

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同上卷八四“宝玉”部引)

“戏弄”的对象是和氏璧,不是蔺相如。从上下文看,秦王将和氏璧传给美人把玩观看,毕竟是稀世之物,一睹为快乃人之常情,似乎谈不上“戏弄”蔺相如。为何有这种差异,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方能得到答案。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理解、文本梳理、文本艺术鉴赏(韵律)均脱离不了古代汉语知识。

三、中学语文教学与古代汉语

中学语文教学是古代汉语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叙述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对“语文课程”的描述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7]1、[8]1

为体现“四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充分考虑到了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语文学习的衔接,下面我们列表对照说明。

可以看出,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掌握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或者语文教学的根基。所谓“工具性”,其主要体现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只有提高语言文字知识水平以及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才有了坚实基础,很明显,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有良好的古代汉语知识作为支撑。

任务群的设计,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阶段,均是从汉语汉字知识掌握与积累为出发点的。

初中语文分三类六个任务群,其中第一类“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学习而设的,它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7]20其他五个任务群均是基于本任务群的学习,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全面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化听说读写训练,熏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4 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8]15

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揣摩,巩固已有汉字知识,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进而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旨在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借由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8]21

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8]26

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旨在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时具备基本的版本选择能力。[8]27

四、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来源

语文课历来被赋予较强的教化功能,既要适合朗读、适合教学,又要传递传统道德,因而教材选文应该是语言优雅的美文,又应是载道载德的时文。所谓“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指人,也包含所用来施教的“文本”。一般来说,教材所选课文应有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文化道统,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序》:“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所谓“文以载道”是也。

韩愈《答李翊书》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对“文气(道)”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描述,后来,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做了进一步发挥:“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李广入程不识之军,而旌旗壁垒一新焉,固未尝物物而变,事事而更之也。知此意者,可以袭用成文,而不必己出者矣。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轮欲其固,帆欲其捷,凡用舟车,莫不然也;东西南北,存乎其乘者矣。知此义者,可以以我用文,而不致以文役我者矣。”文辞(言语)是为表现“气”(文道、志识)服务的,这是教材选文的重要标准。

自1949 年以来,语文教材有过很多版本,有统编的,也有各省自编的;有必修,也有选修;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不过,总体看来,教材中文言文(含古诗词)来源比较固定,散文类选文主要来自下列两种文献:

1.《古文观止》,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十二卷。

2.《古代散文选(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选编,编者有隋树森、李光家、王泗原、李耀宗、张中行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古典诗词主要来源于下列选本:

1.《千家诗》,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宋刘克庄编,共选唐宋诗人565家1281首;后谢枋得重新缩编为《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清代王相选编《新镌五言千家诗》,今本《千家诗》乃合并两书而成,录唐宋诗人122 家226 首,其中唐代65 家,宋代52 家,五代1 家,明代2 家,无名氏作者2 家;收五绝39 首,五律45首,七绝94首,七律48首。

2.《唐诗三百首》,编者署名蘅塘退士,为清乾隆年间进士孙洙。

3.《宋词三百首》,晚清词人朱孝臧选编,编定于1924年。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基本出自上述文献,编排、注释也深受其影响。

五、古代汉语知识体系在语文课本中的呈现方式

(一)课文

知识体系是靠具体文本来承载和呈现的,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可以是正式课文,也可以出现于课后练习。我们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做一简单统计,可以看出古诗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形:

表2 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分布表

(说明:第二列“诗”“诗词”是指课本正文;第三列“日积月累”“诵读”指出现于课后作业以及课外阅读部分。)

课本最早出现的文言文,见于小学三上(第五册)的《司马光》(宋史),古典小说最早见于五下(第10 册)《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另有《三国演义》故事《草船借箭》,不过是改写(课后“阅读链接”部分给出了《三国演义》原文),算是四大名著一起出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里都出现的文献是《论语》。

小学主要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诗歌(绝句),散文始见于三上《司马光》,多是寓言或小故事,以先秦诸子、《世说新语》等古白话为主。

初中诗歌体裁多样,词、曲、叙事诗(长篇歌行)都出现了;文的数量多,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是文言学习感知的关键学段。

高中诗歌较少,文数量适中,一般篇幅较长,富有哲思。

四大名著始见于五下,再见于七上(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九上;末见于高中必修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及整本书阅读单元(红楼梦)。

另外,选修教材《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分6 个单元,均或多或少涉及到古代汉语知识。

(二)单元常识

高中学段,必修(含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专门谈论语言知识的只有一个单元,即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前面有简短的单元导读,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任务及其达成目标。本单元主要由“学习活动”“学习资源”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学习活动。介绍了三个大问题,每个问题下分成三个角度论述,节录标题如下:

一、丰富词语积累。1.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2.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3.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1.探究一词多义;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每一项下都安排了思考探究题。

第二部分:学习资源。包含两篇论文及一组资料,具体名称是:

1.吕叔湘《语言的演变》;2.朱德熙《词义》;3.资料摘编一组(①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②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③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④尘元《在语词的密林里》)。

这两部分内容,与古代汉语课程里词汇、词义等章节内容关系密切,与训诂学课程也多有牵涉。编者将古今汉语的词汇、词义知识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了完整认识。

(三)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

除了课文外,古汉语知识在教材的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等部分出现频率也较高,如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读】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81页)

【学习提示】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第9 课《屈原列传》,85页)

【单元研习任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这就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

从上例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多类型多样式的,下面我们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汉语知识罗列出来(后附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

1.语言特点:必修上第二单元第6课(句式节奏,54页)、第三单元第7 课、第9 课“学习提示”(59 页、68页)、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第9课“学习提示”(74页)。

2.虚词与句式: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 课“学习提示”(连词而,87页),语气助词(必修下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提示”)(9页)、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单元研修任务”(古代汉语虚词系统,51 页)、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第10 课、11 课“学习提示”(词类活用,91 页、96页)、单元研习任务(特殊句式,97-98 页)、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第9课“学习提示”(对偶句式,80页)、第11课“学习提示”(代词,82页)。

3.古今词义异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导读”(81页)、第9课“学习提示”(85页);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学习提示”(13页)。

4.古典文体:必修上第三单元“导读”(不同体式诗词,诗词鉴赏方法,57页),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学习提示”(64页)、第9课“学习提示”(词与诗的体式差异,68页)、必修下第五单元“学习提示”(书,奏疏,90页)、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导读”(1页)。

5.历史文化知识:必修下第一单元第3 课“学习提示”(17 页)、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词类活用,85页)。

6.文言语感积累方法:必修下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18页)、必修下第五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长句,91 页)、第八单元第15 课、第16 课“学习提示”(古今词义,147页、151页)。

粗略分起来,大概有上述六个方面,涉及词汇、语法、韵律、文体、文化常识、古文阅读能力等知识。

总之,古代汉语与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区隔开来。语文教学传播了古代汉语知识,拓展了古代汉语的社会应用面,提升了古代汉语的生命力;古代汉语提供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经由语文教学,古代汉语书面语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紧密连接在一起,引导学生迈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文言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