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山市粮食稳产保供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2023-10-08王玉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6期
关键词:粮食绿色生产

邢 童 王玉芹 王 娟

(马鞍山市种植业技术服务中心,安徽马鞍山 243000)

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 500 亿kg 以上。“十四五”时期是马鞍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关键期,必须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粮食稳产保供与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1]。

1 马鞍山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马鞍山市属于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优势产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产粮大县,其中当涂县、含山县被列入全国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县。近年来,马鞍山市各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核心,有效应对产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市场疲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自然灾害重发频发及种植效益下滑等突出问题与挑战,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好,综合产能稳定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1.1 粮食综合产能稳定提高

受持续政策、科技、需求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作用,2019—2022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相对稳定,2020 年受严重洪涝灾害影响,降幅较大(表1)。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76 553.3 hm²,总产1 068 000 t,分别较2021 年面积减少0.08%和产量增加0.73%,实现了“十九连丰”。

表1 2019—2022年马鞍山市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

1.2 优质专用水稻亮点突出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着力提高粮食质量效益。全市优质专用水稻面积达99 546.7 hm²,其中部颁二级以上稻米品种占比达50%,落实单品种规模化种植示范片32 个、面积13 200.0 hm²,引导“按图索稻”,促进产销衔接。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与培育,其中“含山大米”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提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50个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姑溪河大米”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近60 个,面积约33 333.3 hm²,其中有机产品5 个、面积约333.3 hm²。培育“南北圩”“粮满仓”“小河村”“金柠”“鑫绿臣”等10余个有规模影响力的名优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不断提高。

1.3 良种良法推广持续加强

组织实施优质粮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创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粮食“双千”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点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推广。水稻重点推广“高产多抗品种+育插秧+秸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料高效施用+稻田综合种养”主导模式。2022年全市优质良种覆盖率达98.60%以上,水稻机直播面积20 000.0 hm²,机插面积达63 900.0 hm²,“稻田+”模式18 000.0 hm²。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02%,与2021年基本持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00%,较2021年提高1.66百分点。全市再生稻推广面积达2 820.0 hm²,较2021 年增加约333.0hm²。

1.4 药肥双减助力绿色转型

以控肥、控药为重点,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双替代”工程,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稻田综合种养、稻绿肥轮作等绿色生态技术模式及配方肥、控释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新型种肥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无人机飞防等技术产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减。2022年,马鞍山市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72 000 t,较2021 年下降0.40%;农药使用量(商品量)2 900 t,较2021年下降2.60%,均实现负增长目标(表2)。

表2 化肥农药使用量变化情况

1.5 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据统计,2022 年全市粮食规模3.3 hm²以上的种植户有4 309 户,面积74 206.7 hm²,分别较2021年增加259户、5 626.7 hm²。其中,6.7 hm²以上规模种植户有3 090 户,面积68 606.7 hm²,分别增加117户、4 966.7 hm²;33.3 hm²以上规模种植户有486 户,面积30 620.0 hm²,分别增加49 户、3 620.0 hm²;66.7 hm²以上规模种植户有119 户,面积14 666.7 hm²,分别增加6 户、1 600.0 hm²。粮食规模经营比重达65.00%(表3)。粮油类示范家庭农场市级120 家、省级56 家,示范合作社市级30家、省级11家、国家级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34 家、省级9 家、国家级2 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级4家、省级11家。

表3 粮食规模种植情况变化

2 马鞍山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受耕地等资源约束突出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耕地、劳动力等农业要素和资源在减少、流失和变劣,制约日益加大,尤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据统计,全市三调耕地面积147 875.3 hm²,较二调减少26 620.0 hm²;耕地“非粮化”面积约36 133.3 hm²,占耕地面积的24.40%。

2.2 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

截至2022 年,全市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07 800.0 hm²,占比72.90%,建成并“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普遍设施标准与质量不高,难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用于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基础设施差,基础地力水平低,耕种条件不佳。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高发重发,如2016 年夏季强降雨洪涝、2017 年秋季持续阴雨、2019 年秋季特大干旱、2020 年夏秋季严重洪涝等灾害,另外粮食产区普遍缺少必要的粮食烘干和仓储等设施,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的风险加大。

2.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不力

当前,商洛市良种良法覆盖率还不高,尤其全程机械化生产仍然是重要的短板,信息化智能化支持不力,种植结构与品种品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优质专用及名特优品种比重不高,绿色、有机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生产规模不大,三产融合、全产业链水平有待提高。

2.4 种粮效益持续低下

由于农资产品、机械作业、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持续高涨,而粮食市场价格提高极为有限,造成粮油种植效益持续走低以及不同程度的“卖粮难”,稳生产难度加大。据测算,正常年份,小麦每hm²产量5 250.0 kg,销售收入约12 000 元;水稻每hm²产量8 250.0 kg,销售收入约21 120 元,扣除生产成本后,种植1 hm²小麦效益仅有1 500~3 000 元,水稻为3 000~4 500 元,仅为龙虾的10.00%、葡萄的3.00%~5.00%。若遇天气状况不好、市场价格下跌的年份,基本无效益可言。

2.5 市场主体培育不足

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市场主体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带动力不强,粮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方式依然粗放,特别是粮食加工水平落后,加工转化率低,品牌培育不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发展思路与重点目标

3.1 总体思路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以绿色、质量、融合、品牌为主攻方向,聚焦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高粮食综合产能、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重点目标

3.2.1聚焦良田粮用,稳定粮食综合产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农用,良田粮用,切实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效提高投入水平与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农田抗灾能力和宜机化水平,切实将“藏粮于地”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粮食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能力[2]。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永久基本农田必须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在永久基本农田上从事林果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的行为;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稻渔、稻虾、稻蟹等综合立体种养,应当符合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标准后方可实施;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经营主体至少确保有一季生产粮食;加强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规范管理。加强和县、含山县等重点地区“撂荒地”整治,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尽快复耕。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确保每年全市新增粮食播种面积在6 666.7 hm²以上,有效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3.2.2聚焦优质专用粮食,提高种粮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整合、资金投入和技术集成,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到2025 年,全市发展优质专用粮食120 000.0 hm²,其中优质专用水稻113 333.3 hm²、覆盖率达90.00%以上。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核心,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依托,以单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重点,打造66 666.7 hm²优质专用品牌稻米生产基地[3]。对符合条件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予以认定,实行“上图入库”、数字化管理,推进订单种植、“按图索粮”。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品种及全程机械化、侧深施肥、“水稻+”、抗灾避灾等关键绿色技术模式,努力提高原料质量,实现增产增效、降本增效和提质增效。积极开发稻虾米、稻鸭米、再生稻米、有机稻米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县区加强粮油品牌整合,持续培育“含山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重点在规模、质量、营销等环节实现新突破,打造“科研+种植+仓储+加工+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行“一码锁定”防伪溯源应用体系。加快“三品一标”等认证,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品牌策划、运营与宣传推介。创新营销方式,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十四五”时期,全市打造长三角绿色粮油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个,争创全国名特优农产品10个,绿色有机产品认证10个。

3.2.3聚焦肥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重点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小麦一次性施肥、玉米种肥同播、有机肥替代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积极示范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稻田+”、稻绿肥轮作等新型种养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建设示范基地、培育星级组织,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创建“统防统治百强县”。推广化肥施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完善农药许可经营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4]。到2025 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0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60.00%和70.0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0%,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达到90.00%。

3.2.4聚焦科技集成创新,强化良种良法应用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优质专用品种及育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料高效施用、“稻田+”、再生稻、有机稻、功能性稻米等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引进配套新产品新装备。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自主创新、具有突破性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建设一批省级育种制种基地[5]。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及时遴选发布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一批粮食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粮油大面积均衡增产。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6.00%。

3.2.5聚焦经营机制创新,促进全产业链融合规模化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土地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到2025 年,全市粮食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00%。重点培育大中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优质优价、订单收购,实行单收、单烘、单储。打造(长三角)含山县、和县优质粮油加工集聚区,提升粮食仓储物流、加工和应急配送能力。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建设集水稻脱壳、磨制碾白、抛光色选、包装为一体全程自动化清洁生产线,提高粮食加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重点发展中高端大米、方便休闲食品及绿色有机食品,增加专用米、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供给,提高米糠、碎米、稻壳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市粮食加工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之比为2∶1。依托经营主体,着力推进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即“三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秧苗统育统插、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测统配、产品统购统销和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全链条专业化服务水平。

4 保障措施与建议

4.1 强化党政同责

粮食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十分重要。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做到粮食安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全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加强调查研究,厘清本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促进粮食稳产保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目标考核机制,开展督察调度,强化日常监测。

4.2 强化科技服务

实施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产业联盟+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以产业联盟为载体,引导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农业公益性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农业服务试点。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资本、技术、管理等合作。

4.3 强化政策扶持

认真宣传落实国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加大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的力度;提高一次性农资补贴、稻谷补贴水平,加大发展双季稻、再生稻等政策激励力度。出台硬举措,着力解决经营主体用地、贷款等难题。强化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用地和税收等支持力度。明确市、县区财政支持发展粮食生产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并纳入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提高发展粮食生产的“含金量”。

猜你喜欢

粮食绿色生产
珍惜粮食
绿色低碳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的粮食梦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