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工匠』张冬梅:药丸三克,责任千斤

2023-10-02徐燕

妇女生活 2023年9期
关键词:牛黄丸安宫同仁堂

徐燕

被中医奉为“救命药”的安宫牛黄丸,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每一丸的重量必须是3克,其生产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她从17岁进入同仁堂制药厂,40多年来身体力行中医药古训,把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打条、搓丸、裹金、包玻璃纸、扣皮、吊蜡、打戳……入职8年,她对各车间的生产工序有了全面了解:“别看有的工序简单,每道工序都大有门道。”

因为母亲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张冬梅自幼闻着母亲身上的药香味长大。1982年,17岁的她成为同仁堂的一名学徒工,从最简单的制作工序——打条做起。

打条就是将一定分量的药坨用手攥成符合要求的细条状,很像搓面。张冬梅看了师傅的操作,心中暗想,这也太简单了。师傅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是不是覺得没什么可学的?传统中药的加工就跟做饭差不多,这叫‘药食同源’,但学问和讲究大着呢!就拿打条来说,整根药条粗细均匀、长短适中,才算达标。”

上岗亲手操作后,张冬梅才知道师傅所言不假。她将称好重量的中药坨用手攥细,再在操作台上反复推搓,但打出来的条不是粗细不均匀,就是长短不合适,难以达到要求。为了尽快掌握打条技术,她争分夺秒地练习,一吃完午饭就跑回车间接着练,结果练了3个月还做不出合格的产品。后来,她干脆天天下班后在家搓面,苦练了一年多,才真正掌握打条的要领。

打条过关后,张冬梅开始学习药丸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搓丸。她要搓的是清代温病大家吴瑭创制的、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11味中药,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堪称患者的救命药,是同仁堂的拳头产品。师傅三令五申,搓出来的丸必须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重量必须是3克。

有了打条的吃瘪经历,张冬梅在搓丸上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师傅搓丸的时候她在一旁仔细观察,揣摩要领。一段时间后,张冬梅开始上手操作。由于搓丸对力道要求极高,她每天都要重复相同的动作,胳膊端平,腰部挺直,前后移动模具盖板。一天天干下来,她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天进车间之前都要吃片止痛药才能坚持工作。

好在付出终有回报,张冬梅很快练就了不错的搓丸手艺,搓丸合格率接近90%。

之后,她又被分配到包装车间,裹金、包玻璃纸、扣皮、吊蜡、打戳、外包……8年下来,她对各车间的生产工序有了全面了解:“别看有的工序简单,每道工序都大有门道。”

在所有工序中,最令张冬梅头疼的是给麝香拿毛,就是把麝香里的绒毛用手拿出来。拿毛既烦琐又枯燥,一个工序下来需要好几个小时,要有极大的耐心,而且费眼。第一次给麝香拿毛,张冬梅挑拣了7遍,师傅看了还是摇头:“不行,你这还早着呢!”张冬梅失去了耐心,气呼呼地说:“我不干了!”

师傅没有责怪她,而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接着干张冬梅撂下的活儿。他坐在小马扎上,戴着眼镜特别耐心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挑。张冬梅瞬间被师傅感动了,走过去给师傅赔礼:“我错了,师傅,您去歇会儿,我接着拿。”师傅抬头问:“你能干下去吗?”张冬梅坚定地回答:“能!”

“拿毛本身没有具体质量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制药人心里得有杆秤。这杆秤,就是医德。”

为了兑现对师傅的承诺,张冬梅从此坚守生产一线,一直脚踏实地地干,也渐渐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吃安宫牛黄丸的都是脑出血、中风的患者,患者发病时,需要将药丸化开服用。麝香是安宫牛黄丸的一味主要药材,如果毛拿不干净,万一患者化成药汁服用时卡嗓子呛咳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想明白后,张冬梅对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了更深的领悟:“拿毛本身没有具体质量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制药人心里得有杆秤。这杆秤,就是医德。”

200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成立,张冬梅成为安宫牛黄丸手工生产线(简称“安牛班”)的班长,感到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把这味百姓的“救命药”做成“放心药”,张冬梅严把质量关。她规范工人的每一个操作动作,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在班组推出了班级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三级检查”办法,只要发现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质检员”职责,确保安宫牛黄丸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处于严格管控之中。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张冬梅对组员常说的一句话。她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连进入安宫牛黄丸生产车间前的手部洗消工作,她都分解成18个动作,包括湿手、洗指缝、检查手指甲、清洗手腕……每一步都不能省,最后还要擦一遍酒精。组员梁博伟笑言:“张班长的工作作风,比科学家都严谨。”

也有组员不理解,洗个手,至于这么大费周折吗?张冬梅却说:“生产制作安宫牛黄丸的首要标准,就是‘净料投料’。所有的药材和生产环节都达到洁净标准,才能保证制成品的质量和疗效。就算是看上去干净的珍珠,为了彻底洁净,也必须经过‘豆腐制’,即用豆腐进行蒸煮,利用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对珍珠表面肉眼看不见的污垢进行清理。”

为了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全面掌握同仁堂手工搓丸技法,张冬梅改革操作流程,在流水线分工的基础上实施轮岗制,让不同岗位的员工相互学技术,全面掌握安宫牛黄丸的各道生产工序。

在班长岗位上,张冬梅一干就是10年,培养了多名全能操作手,并通过科学管理和不断挖掘员工个人潜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尽管是纯手工制作,但“安牛班”平均每年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仍高达上百万丸。张冬梅本人更是“安牛班”的“牛人”,手工搓丸一次成型率100%。

“每当听到有患者因为服用安宫牛黄丸救了命,我就感觉特别自豪。我想没准儿他吃的药就是我做的。”

每块金字招牌的背后,都有一群一直用心做事的人,张冬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年复一年,她带教员工超过百人,有的已进入公司管理层,但她自己始终坚守一线,孜孜不倦地制作一丸丸救命药。

在张冬梅看来,工艺的传承不能教条化,比如搓丸,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方法是死的,包括推、搓等简单的动作,但因为每个药工的手劲不同,推的力度就不同,推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用心揣摩,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手感,确保做出来的每一丸药都是3克。因此,看似简单的搓丸,不同的药工就有不同的操作,既有传承,又有个性化的独特手法,绝非生搬硬套。

2015年4月,已到退休年龄的张冬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被同仁堂集团返聘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专家。同年11月17日,同仁堂成立了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暨张冬梅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6年5月10日,张冬梅参加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节目的录制,现场制作安宫牛黄丸。她手工搓出来的药丸一一过秤,每一丸都是3克,令现场嘉宾啧啧称赞。张冬梅说,按照质量标准,允许误差为±0.21克,但她的质量标准是不差分毫,必须3克。

2019年11月,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冬梅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她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重来!重来!全部重来!”这是她对徒弟们经常说的话。也正因为她的严格要求,她的徒弟们陆续成长为中药固体制剂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

2022年,张冬梅被评选为“大国工匠”。得知她“40年就干一蜜丸”,有30多万丸安宫牛黄丸出自她手,有人打趣她:“你这样的生活也太单调了吧?”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每当听到有患者因为服用安宫牛黄丸救了命,我就感觉特别自豪。我想没准儿他吃的药就是我做的。”

2023年7月,在北京大栅栏的同仁堂老药铺,一位年迈的台湾同胞得知张冬梅是安宫牛黄丸的技艺传承人,对她连连抱拳:“佩服佩服,传统的中药方子就得靠你们传承下去啊!”张冬梅听罢眼含热泪,认为这是对中医药的肯定,也是对她坚守匠心的肯定。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牛黄丸安宫同仁堂
安宫牛黄丸更应合理用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南北“同仁堂”谁是老字号
安宫牛黄丸能救命
安宫牛黄丸治脑卒中
可以救命的药——神奇的安宫牛黄丸到底好在哪里?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同仁堂 跨越十四年的拿牌路
妇女产后止血安宫颗粒的药学应用初步研究
妈富隆与安宫黄体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