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鱼共作模式下头季稻施氮量对全年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3-09-26何金旺陈爱秋杨澜李明灌

广西农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季稻再生稻穗数

何金旺 陈爱秋 杨澜 李明灌

(1.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 柳州 545500;2.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州 5455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022)

氮是水稻的重要营养元素,不同氮施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有较大影响。据陶世洪等[1]的研究表明,N 素施用量在210 kg/hm2时,水稻产量效益达最佳,再增加施氮量则出现下降。另据邹歧贵等[2]的研究表明,洪积潴育沙土田每公顷水稻产量为6750 kg 的建议配方施肥量为每公顷N 150 kg、P2O552.5 kg、K2O 120 kg 较合适。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技部门开展的纯稻作模式头季稻施氮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施N 150~180 kg/hm2比施N 120 kg/hm2增产20.68%~29.57%。[3]但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水稻适宜氮肥施用量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技部门结合广西粮油作物绿色轻简高效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实施,于2020 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平善村开展了稻鱼共作模式“优质稻+再生稻+鱼”头季稻不同施肥量小区对比试验,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当地“优质稻+再生稻+鱼”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绿色高效配套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其大面积推广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本试验设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平善村杨庆全农户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田。试验田面积为667 m2,潴育性水稻土,能排能灌,前茬为水稻,平均单产7200 kg/hm2。土壤有机质24.3 g /kg ,全氮1.5 g/kg、有效磷13.4 mg/kg、缓效钾98 mg/kg、速效钾84 mg/kg, pH 值4.5。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香软型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壮香优1205”,供试肥料为重庆产尿素(N 46%)、鹿寨产钙镁磷肥(P2O515%)、中化氯化钾(K2O 60%)。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N:0 kg/hm2、9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和180 kg/hm2共5 个处理,N∶P2O5∶K2O=1.0∶0.4∶1.0,重复3 次,共15个小区。小区长8 m、宽2.5 m,面积为20 m2。按试验要求对试验田进行划分,小区间设有田埂并包膜,排灌分开,防止串灌漫灌,四周设有保护行。同时小区间设有围栏,小区内四周开挖宽、深均为30 cm的鱼沟便于鱼的活动,各处理之间间隔距离在50 cm以上。

施肥方法为头季稻插秧前整地时,根据各个处理的施肥配方,按小区进行精确的肥料配比,将配方中55%的尿素、40%的钾肥和全部磷肥作基肥,均匀撒施并与田土充分拌匀后耙平;将余下的45%尿素、30%钾肥作追肥结合除草剂于返青期均匀撒施于水稻行间,然后耘田;最后剩余的30%钾肥作穗肥,于水稻幼穗分化期均匀撒施于水稻行间。施肥前先排浅田水,并使鱼集中于鱼沟中再施肥,肥料不能撒在鱼集中的鱼沟内,避免被鱼误食而中毒死亡。再生季水稻不再施肥。

于3 月20 日播种,4 月26 日移栽,栽植规格为株行距20 cm×30 cm,栽植密度为16.7 万穴/hm2。移栽时采用拉线定位插植确保成行成列。每小区栽植17 行、每行13 穴、每穴插双粒谷秧共351 穴。移栽后浅水返青,促分蘖,待大田封行后晒田控苗,7~10 d 后田间保持5 cm 以上水层直至水稻成熟,收获前7 d 断水落干。于8 月13 日收割头季稻,留桩高度为20 cm。于10 月28 日收割再生稻。

参照《三江稻田鲤鱼养殖生产技术规程》(DB 45/T 2016—2019)的相关规定[4],于水稻插秧后7~10 d,在稻田放养体长 5~7 cm 的本地土著鲤鱼苗10 尾 /小区(折合5000 尾/hm2)。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头季稻移栽后每小区定点10 穴,每隔7 d 观察1 次,测定其株高、调查其茎糵生长动态、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水稻收获前一天,按“五点取样法”每小区随机连续取2 穴共10 穴,齐地割下带回室内进行考种分析,计算其平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各小区单打单收称重计算产量,从各小区实收稻谷中称取1 kg 进行晒干计算折干率,数取1000 粒稻谷测定千粒重;各小区单捞单收称重计算鲜鱼产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经田间定点观察、实产验收(按试验各小区进行单打单收)和穗粒结构调查(室内考种)取得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对3 个重复的数据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并对两季(头季稻+再生稻)产量数据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及分蘖消长动态的影响

据田间观察可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和分蘖消长动态具有明显的影响。头季稻N0 区植株比较矮,分蘖较少,叶色发黄并伴有早衰现象。不同施肥处理头季稻的分蘖消长动态见表1,N150区叶色浓绿,分蘖力旺盛,且长势整齐,最高苗数为266.8 万苗/hm2,其次是N90,最高苗数为234.0万苗/hm2。头季稻成熟最早的是N0 区,它比其他施肥区快5 d 左右,其次是N90 区,其他3 个处理成熟期相差不明显,头季稻成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120 >N180 >N150 >N0 >N90。

表1 不同施肥处理头季稻的分蘖消长动态

再生稻田间表现为:N0 区水稻植株比较矮小,分蘖相对较少,叶色发黄。不同施肥处理再生稻的分蘖消长动态见表2,N150 水稻叶色浓绿,分蘖力最旺盛,且生长整齐,最高苗数达212.9 万苗/hm2,其次是N180,最高苗数为214.1 万苗/hm2。再生稻成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90 >N120 >N180 >N0 >N150。

表2 不同施肥处理再生稻的分蘖消长动态

2.2 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的经济性状

不同施肥处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分别见表3 和表4。从考种结果可知,头季稻有效穗数以N150 处理最高,为175.5 万穗/hm2;其次是N180 和N120 处理,分别为165.5 万穗/hm2和164.2万穗/hm2;有效穗数最低的是N0 区,为111.2 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以N0 处理最高,为255.5 粒;其次是N90 处理,为236.5 粒;千粒重以N90 处理最高,为22.7 g;其次是N120 处理,为22.3 g。再生稻有效穗数以N150 处理最高,为145.7 万穗/ hm2;其次是N180,为141.6 万穗/hm2;N90 和N120 处理的有效穗数相近;有效穗数最低的是N0的处理,为124.1 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以N90 处理最高,为73.9 粒;其次是N150 处理,为60.9 粒;再次是N180,为58.4 粒。千粒重以N90 处理最高,为22.0 g,其余4 个处理均为21.0 g。

表3 不同施肥处理头季稻的经济性状

表4 不同施肥处理再生稻的经济性状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5,不同施肥处理对两季水稻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6,不同施肥处理相对于N0 区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N150 处理,增产率为21.0%,其次是N180 处理,增产率为18.2%,再次是N120 处理,增产率为17.6%,增产率最低的是N90 处理,增产率为10.9%。N150、N180、N120 和N90 处理(4 个施肥处理)与N0 处理(不施肥空白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N150、N180 和N120 处理与N90 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N150、N180 和N120 处理3 个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从表5 中可以看出,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到达一定的峰值后,增产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生产上应注意氮磷钾的施用配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

表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表6 不同施肥处理对两季水稻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测产的结果来看,两季稻以N150 处理产量最高为8404.2 kg/hm2,其次是N180 处理为8205.6 kg/hm2,产量最低的是N0 处理为6943.3 kg/hm2。由此可知,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因为N150 处理除了有效穗数最高外,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都不是最高的,但它获得产量最高,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每公顷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值后,反而降低。因此在生产上要设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不是一味的增加施肥量。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纯收入最高的是N150 处理,为20960.1 元/hm2;其 次 是N120 处 理,为20253.1 元/hm2。产投比最高的是N90 处理,为1∶13.3,其施肥成本在所有的施肥处理中最低,但获得的效益较高,由此可见,肥料的投入跟产出并非直线关系,当肥料的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效益反而递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150 的处理施肥效果最佳。

3 小结及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反而降低。因此生产上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不是一味的增加施肥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提高水稻产量和磷、钾肥料利用率。[5]从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减氮5%的施肥方式值得推广应用。[6]

肥料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并非直线关系,当肥料的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效益反而递减,即肥料报酬递减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150 处理(施用纯N 1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404.2 kg/hm2;其纯收入亦最高,为20960.1 元/hm2。因此,优质稻生产上应适当减少肥料施用,并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以节本增效和降低对稻田水、土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试验再生季水稻不施肥,再生稻产量较低。据唐兆顺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不施和只施少量化肥,再生稻单产仍能达到3492.0 kg/hm2和4221.0 kg/hm2。但因杂交稻尤其是超级稻根系十分发达,吸肥能力强,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在保证再生稻米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酌情补施少量化肥。于头季稻收割前 5~7 d 施用尿素 112.5~150.0 kg/hm2、45% 复合肥75.0 kg/hm2、氯化钾 75.0 kg/hm2作再生季稻促芽肥。收割后 2~3 d 及时补施促苗、壮苗肥,一般施用尿素90~120 kg/hm2、氯化钾 75 kg/hm2。用“920”30 g/hm2兑水750~900 kg/hm2横喷稻桩,既可促进再生芽萌发,又可使再生稻提早成熟。在再生稻始穗期,根据禾苗生长情况可用“920” 15 g/hm2+磷酸二氢钾1500~2250 g/hm2兑水750~900 kg/hm2喷雾,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8]

猜你喜欢

季稻再生稻穗数
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比较试验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