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

2023-09-25陈翔

理论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陈翔

〔摘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伦理自觉以历史主动精神促进共同富裕的伦理法则内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健康发展提供价值保障。共同富裕程度越高,德性、意识、观念等自觉的素养越能够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主要体现在“必须”不是平均主义同等富裕的自觉、“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自觉、“自觉”在共同奋斗中凝聚共识等方面。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伦理自觉构建财富增长的规范、以伦理自觉调节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以伦理自觉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文明进步。

〔关键词〕共同富裕,伦理自觉,精神动力,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5-0046-07

共同富裕面向全体中国人民,既是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22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基本确立了处理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不仅有效规范和调节了财富分配,而且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470伦理自觉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促进伦理法则的心性内化,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价值保障。伦理自觉程度越高,人的德性、意识、认识等主体素养对财富的促进、制约、提升等作用越大。虽然财富增长产生的问题不断,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觉地调适、规范来克服各种问题,减少财富分配的冲突,防范财富增长的伦理问题。没有人们对共同富裕伦理法则的自觉把握,并形成与此相符合的伦理自觉,也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健康发展。

一、共同富裕具有伦理自觉的鲜明特征

人的自觉性赋予人以一种主动精神,即通过德性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这里所谓的德性就是人类的道德,即人际相处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人由于自觉而设定并遵守的。“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471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要自觉考量社会、经济以及个体的状况,这具有伦理自觉的鲜明特征。

(一)伦理自觉的根本性

所谓自觉,就在于不通过意识,而是通过历史主动的精神来观察和分析世界。“虽然一个人在某些情形下没有注意到最好地应用他的能力,但他仍然可以有资格被称为是有道德的;可是,义务是始终不变的,它要求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最好地应用我们的能力。”〔3〕10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伦理自觉意味着一种历史主动精神。但是,人的道德观念会呈现出差异性,因此,要培养出与生俱来的本能谈何容易。在实践中,伦理自觉会出现两个倾向: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主动性。地域、人口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从个体之爱扩展到对不同差异因素的群体之爱,便成为伦理自觉必须逾越的鸿沟。以上两个方面的倾向会引申出一个问题,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其重要性何在?

追求财富的过程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经验,即在道德上必然具有差异性。而要寻求一种对所有的人都顾及的道德,就必须达致伦理的自觉性。伦理的自觉性彰显把握历史主动,超越偶然性的安排、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实践的经验性上,而是从诸多善品中,延伸出伦理自觉。这种伦理自觉是“善”的理念,为财富在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奠定了道德基础。共同富裕伦理自觉的根本性,主要根据主体的情感特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和价值偏好,以财富的增长和分配为载体推动伦理“自觉”。

(二)伦理自觉的实践性

虽然许多学者一再强调“非理性”对于意义把握的重要性,然而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关自觉的理性把握依然是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共同富裕是一种“实践理性”,既具有“实践”的本质,又具有“理性”的特质。“自觉的精神现在不是那么着重地要求从哲学那里得到关于它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主要再度通过哲学把已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4〕6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它具有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知识属性,可以通過认识达到“善”的彼岸。然而,如果从“实践”的意义上理解,伦理自觉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与财富增长与分配的过程相匹配,共同富裕的过程培育了向实践探求的伦理自觉。伦理自觉的实践特点,是在财富增长与分配的过程中,以社会的实践理性而不是以个体的实践理性作为共同富裕认同的前提。“自觉”在共同富裕进程中被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尝试、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伦理自觉的理解,是认同上的实践自觉。

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5〕501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共同富裕中,没有自觉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先富带动后富的要求冲击着伦理观念。这些冲击表现为方方面面,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既非反对共同富裕,也非反对市场经济,而是缺乏伦理自觉。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是在实践上要求具备以伦理自觉为道德基础的财富观念。

(三)伦理自觉的过程性

伦理自觉是主动地“选择—继承—创新”的实践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财富的增长,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并没有错。但是,共同富裕的过程是最大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最大程度地减少贫困,在主动选择方面,伦理自觉没有第二个选项,这是“人民至上”理念在财富增长领域的深刻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义利合一”,这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正是各类主体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财富精神,使得共同富裕的共识变为可能。当然,传统文化资源的完全继承是不可能的,任何传统,一旦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其承载的伦理思想就需要进一步创新。

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这就需要各类行为主体主动地创新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此,自觉主动地“选择—继承—创新”的过程是共识集聚的过程,更是伦理自觉的过程。显然,伦理自觉存在于共同富裕之中,但作为共通性和普遍性的伦理自觉,最深刻的基础不是人们对于财富认识的表象,而是沉淀于这些表象背后各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选择。

二、共同富裕彰显伦理自觉的主要表现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如何集中体现,社会财富拥有的程度如何,可以用“富裕”来概括与形容;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如何体现,社会个体采用何种方式占有财富,可以用“共同”来概括与形容。可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在伦理自觉方面必然表现出“必须”和“应当”的理解。在共同富裕过程中,通过对“必须”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刻洞察,通过共同富裕与伦理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人文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当然,共同富裕也必然需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不仅可以直面共同富裕存在的各类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认真梳理共同富裕的历程,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在此意义上,伦理自觉的主要表现将成为响应时代呼声、体现中国特色、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选项。

(一)非平均主义的伦理自觉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地搞平均主义,它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合理地“分好蛋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理性,既然是实践理性,就必须具有“理性”和“实践”两方面的品质,即理性指导能够实现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少一点挫折”抑或“少走一点弯路”,同时实践的经验又能够上升为科学理性,这对于伦理自觉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是平均主义同等富裕的追求暗示了这一概念的多样表现。伦理自觉作为文化体系的价值构成,它以“自觉”的判断引导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

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并不能体现自觉能动性的努力。“公共领域的成败始终离不开普遍开放的原则。把某个特殊集团完全排除在外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本就不算是公共领域。”〔6〕94各地区、各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时间上,共同富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整齐划一;在程度上,也会存在共同富裕程度高或共同富裕程度低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富裕既不是同等富裕,也不会是同时富裕,需要循序渐进。如果我们能够自觉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那么,我们就能够建构有意义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能够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生活方式,有效提高对于社会财富如何进行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性。“何以自觉”的价值合理性,是对“平均主义”“同等富裕”的超越和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建构,才被诠释和设定为可操作性的建构,即合理性建构。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

共同富裕应该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富裕,不应当是少数人的富裕。如果共同富裕只是少数人的富裕,这不仅意味着财富增长的顶层设计出现了偏差,也昭示着财富分配在实践过程中的机制不健全,更表明未能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484共同富裕在伦理道德领域引起的最深刻、最重大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全体人民富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其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受到广大人民的高度关注。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谋求利益,而不是为极少数人谋求利益。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自觉站稳人民立场的过程,这也是检验共同富裕是否真正能够实现的价值立场。

如此,强调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不是一般性的理论问题,而是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直接相关。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國方案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也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代而面临新任务。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应当在解释中国问题的同时,还具备一种世界意义,能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者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者提供启示。

(三)只有“共同奋斗”才能体现伦理自觉

共同奋斗,即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在中国,共同富裕是涉及14亿多人口的伟大事业。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如果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奋斗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同他人、社会联系起来的整体意识,是绝难成功的。任何企图通过强化个体意识而不能端正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态度,即便出于良善的愿望,仍然在共同富裕这个领域难以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富裕就意味着“自觉”地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凝聚强有力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自信心,“自觉”地驳斥那些不重视集体主义只重视个人主义的行为,“自觉”地反对那些把个人主义作为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应有之义”的主张。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对个人主义持批判态度,即在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只有“自觉”在共同奋斗中凝聚共识,财富的增长和公平的分配才有可能同步进行。

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伦理自觉阐释了什么是与共同富裕息息相关的集体主义,我们如何获得追寻共同富裕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生产关系塑造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不是政府大包大揽,更不是“养懒汉”,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共同奋斗这项极为艰难的事业中,唯有“自觉”地共同奋斗,唯有把人民团结起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够把困难和阻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获得共同富裕的成功。新征程,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奋斗,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创造更好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共同富裕伦理自觉面对的新挑战

面对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挑战,财富增长带来新的道德上的焦虑,这也许是中国特殊的伦理型文化和社会机制所致。在财富增长和分配机制上的变化必然导致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伦理观念上的冲击。在这种境遇下,人们必然把这种变化和冲击归结为財富增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对于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在阶级社会中,都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为标准的。只有在阶级利益这一评价善恶的根本标准前提下,才能讨论动机和效果的问题。”〔7〕203当然,伦理自觉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更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一切问题。只要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到底是“何种挑战”,就一定会锐化人们指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触角,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对传统财富文化的“理解”转向对共同富裕的“自觉”建设。

(一)如何实现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涉及国家、社会、个体等多方面的认知,这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伦理自觉的把握。在国家层面,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物质积累过程,既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大胆的创新实践。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是部分重要还是整体重要。从部分到整体强调主客体同一,强调各类主体的参与和投入。过分强调部分的富裕,在对待财富增长过程中当然是适用的,但是进入伦理领域,其局限性就比较明显。当涉及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要求时,认识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当前所处的时代,正是高扬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凸显了伦理精神。

从部分到整体是国家意志的要求,也是伦理自觉的体现。然而,在共同富裕领域,人们事实上无法也不应当排斥整体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已经证明,越是与发展关系密切的事情,整体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伦理”“自觉”显然都是整体的体现,而伦理自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面对时代挑战的整体反应。在面对共同富裕这个问题时,“部分”和“整体”是一对矛盾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是“整体”问题。我们必须怀着“整体”的理念对待“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伦理自觉。

(二)如何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又相互促进,体现了辩证统一关系。“虽然对我们来说,物质财富的用处首先是提供肉体所需的各种必需品和便利,但如果我们未觉察到同等地位者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或者人们猜想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活不长久。”〔8〕272如果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角度考虑,共同富裕要解决的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财富文化的延续,而且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立伦理自觉问题。但是由于在实践上和认识上的差异,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拉开距离,这就需要自觉建立并合理引导财富伦理。物质生活水平的评判,精神生活水平的确立,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坐标点上。“每个人都必须有机会发展其可能有的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应该属于他的满足感;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繁荣。”〔9〕21物质生活的富裕无疑具有“返本”的背景和资源,但不可忽视,精神生活的富裕却是“开新”的文化和要求,本来“返本”是为了“开新”,但是忘记“开新”的自觉,就容易喧宾夺主,在情感上皈依“返本”,从而一去不“返”。

通过以上论述证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的时代挑战,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之上,存在于两者发展的要求之中。作为一种道德哲学,伦理自觉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丰富其内涵,更重要的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自觉与之相匹配。一旦伦理自觉确立,关于伦理对共同富裕作用的功能形态,就成为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问题的重要参考。

(三)如何实现从低层次富裕到高层次富裕

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贫穷、富裕、充分富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因此,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所谓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财富状态而言的。当走出抽象的经济学学科藩篱,在“经济—伦理”一体化的视野中审视共同富裕的进程时,人们会发现一种现象: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于共同富裕一直有着执着的理想与追求。面对共同富裕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思考和行动更加具有自觉性。中国的思考和行动,虽然具有迥异的民族个性,却有着伦理的共通之处:在财富—伦理的悖论面前,中国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指向伦理,把伦理作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是中华民族的世纪性觉悟,当这种觉悟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伦理自觉,也就有助于实现从低层次富裕到高层次富裕。

作为动态过程性,我们拥有伦理自觉日益彰显而又弥足珍贵的优势。当前可能是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将来就是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对“经济—伦理”发展不平衡的世纪性思考的突出成果就是自觉遵循了“伦理的力量”。任何一种思考只要形成自觉,就会积淀为价值观念。显然,从低层次富裕到高层次富裕的伦理自觉可以理解为内蕴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面对低层次共同富裕的不满足,从而具有迈向高层次共同富裕的精神追求。在更加严格的意义上,从中国对高层次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解上,伦理自觉的核心应当是对特定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度自信。伦理自觉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理解,转化为集体的努力和行动,最后形成对财富增长的作用力。“更进一步地说,在我们正着手进行的这场极为艰难的改革事业中,唯有这种把整个国家团结起来的共同富裕、共同完善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够使我们将困难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获得改革事业的最终成功。”〔7〕168因此,伦理自觉的力量,归根到底是对共同富裕不同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的源泉和根源是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共同富裕伦理自觉的实践路径

当人类逐渐从混沌中分离出来,自觉意识到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伦理自觉的时候,就期待能够共同富裕。“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8〕230一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呼唤伦理自觉的时候,共同富裕就会按照两个实践方向发展:一种是生活的实践,一种是伦理的实践。伦理的实践以生活为基础,生活的实践以伦理为要求。共同富裕是一个在文化理解上最应该被重视而又最能体现伦理自觉的领域。对于个体来说,共同富裕要求建立合理的财富伦理关系,并赋予财富的增长与分配以生活意义;对于整体来说,共同富裕要求建立合理的财富秩序,并赋予财富的增长与分配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这两种要求进行整合时,伦理自觉就转化为一种深邃而崇高的历史主动精神,即主动追求共同富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一)以伦理自觉构建财富增长的规范

共同富裕的目的不是对财富增长的消解,恰恰相反,它是对财富增长秩序的有效安排。伦理自觉作为一种人伦原理,意味着它不是共同富裕的某种精神装饰,而是人类财富增长的内在原理。正是依照这样的原理,财富增长才具备合理有效的秩序,财富的消费才富有旨趣。“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10〕3人类生活都追求某种善的价值,需要行为规范的调节,但是作用模式与作用机制迥异。伦理自觉建立的是人与财富的人伦关系,人对于财富伦理的信念及其自觉遵从,是伦理自觉发挥作用的机制。深究下去,伦理自觉能够完全彰显财富与增长互动的本质,因为互动本质上是彼此间的认同,是由生活的交感作用而产生的内在情感。

伦理自觉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共同富裕要求人们自觉地在共同文化信息的作用下,依循具有一定共识的文化原理,以规范的人伦关系对待财富增长。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不仅存在于伦理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的财富增长中。财富增长的运作和秩序,人的伦理生活逻辑与伦理生活方式,现实地制约着共同富裕的进程。共同富裕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当共同富裕对生活秩序发生了影响时,就是放弃或者部分放弃对于财富的自主,从而自觉遵从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这种自觉关注虽然面向个体,可能在财富增长的洪流中微不足道,但是由于它是决策者的自觉关注,在实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伦理性。

当关注个体的利益得失成为伦理自觉时,就能够形成整个社会的人伦规范,极大地促进财富伦理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于是,在规范的人伦关系中,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可以通过超越情感行为的实践理性,期待财富增长的美好未来。这种期待虽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可能尽善尽美,但由于它部分放弃了对于财富增长的全部的、绝对的要求,就使得共同富裕具有强大的自觉性,从而能够为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谋福利,这也是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在财富增长中所应有的规范。

(二)以伦理自觉调节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

道德哲学把人以外的世界对象化,分为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在共同富裕中就表现为财富世界和社会秩序。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产生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建立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对这些关系和矛盾的调节,不仅与财富增长相关,也与伦理自觉密切相关。因此,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就是自觉建立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即自觉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道理在于,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自觉建立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共同富裕就具有生生不息的源泉和活力。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使得在财富世界之上,建立了一个意义世界。这是一个既根植于财富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财富长远和整体的发展需要,又体现了人类对分配与再分配秩序的意义追求。不可否认,伦理自觉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涵盖所有个体的价值系统:既让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体现全体人民的价值目标追求,甚至可以说,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价值目标在财富分配与再分配上的体现,或者,这种财富分配与再分配不过是达到全体人民预定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共同富裕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带有基础性特点,从道义原则上影响社会秩序。“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制度确立竞争和协作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11〕225当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进一步程序化后,就会转化为伦理自觉。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忽视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的作用,或者放任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不利于共同富裕生命力的内生。在共同富裕中,财富的增长、公平的分配、人的精神追求,既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需要,又是共同富裕的意义显现,这些构成了对于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秩序要求。伦理自觉之所以有生命力,不是对眼前或个体利益的有限扬弃,而是对意义世界的无限追求。

(三)以伦理自觉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文明进步

共同富裕并非抽象的理论口号,而是作为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阶段。毛泽东是“共同富裕”的最早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根据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共同富裕作出新闡释。“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654当代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福利国家的翻版。第三次分配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促进共同富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分配虽然是从收入分配视角提出,但是从其实践运行来看,它已远远超出了分配方式本身,成为自觉依靠伦理规范、道德力量、情感满足、心灵需要等等更为深层的精神动力,并以多样化的实践指向经济理性、价值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因此,从“自觉”上理解,第三次分配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上,在道德、精神、文化、价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对于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的伦理自觉。以伦理自觉完成第三次分配,就是实现财富在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实现财富的共建共享,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在伦理自觉的作用下,第三次分配将对生产力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精神富裕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次分配的伦理自觉既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又体现了财富伦理能够寓于第三次分配之中。第三次分配有效地超越了分配与生活、分配与秩序之间的伦理困境,展现了共同富裕之路的新境界。以伦理自觉完成第三次分配,通过分配的正义和财富的伦理,通过主体的历史自觉与现实自觉,积极致力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不是目的,“自觉”的文明与进步才是目的,这体现了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独特要求。第三次分配为了“自觉”,第三次分配必须“自觉”,在第三次分配的背后,跃动着“自觉”的生命活力。第三次分配通过伦理自觉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的运作逻辑和发展规律。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伦理自觉的存在使得各类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既有对伦理思想资源的利用,又能够超越市场经济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现。

总之,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伦理密码,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价值生态。从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均合乎人们的总体利益和生存需求这个意义上讲,伦理与自觉应处于“合一”的状态。只有在这样一种“合一”的环境下,人类对于财富追求的基本道德规范才有可能拥有普遍的约束效力,各种政策、制度才拥有发挥的空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411面对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问题和压力,我们不能选择回避和退缩,更不能在问题和压力面前丧失勇气。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自觉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善”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敦促伦理道德致力于增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共同富裕所隐含的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才能够充分体现,但是,共同富裕伦理自觉的内生性和成长性,将有助于回答和解决“为何”推进共同富裕、“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到底“为了谁”等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8〕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慶,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苏玉娟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