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及困境研究

2023-09-22王丽娟祝庆鹏昝俊宏于海艳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纳西族玉龙生计

王丽娟 祝庆鹏 昝俊宏 于海艳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贫困问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的共同难题,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困扰国家发展的重点难题。2014年,832个贫困县位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到了2020年,我国的贫困县全部脱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是,返贫的现象频频发生,我国脱贫户的年返贫率不低于20%,约有高达5825万人属于潜在的返贫人群[1],脱贫之后的可持续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贫困县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山区,主要原因有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对外交通不便,耕地不足,科技教育事业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云南省的贫困县数量在全国排第1,云南多山区,海拔较高,有较多的高山峡谷地区。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的一个贫困县,现阶段玉龙县农户的脱贫与返贫现象并存。面对这样的格局,就需要提高其生计的可持续性来阻止其出现返贫的现象[2],同时能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统考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水平,对脱贫农户存在的生计困境也缺少深入分析。为此,本文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14—2019年脱贫农户的生计资料,从生计策略、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3个方面为测量领域,对其生计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分析其存在主要生计困境,提供生计改善和增强生计可持续性的策略,旨在为高山峡谷地区提供改善策略以促进未来农户的高质量生计发展,并提供一定的科学思考。

可持续生计这个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mbers首次明确提出的[3],生计是维持生活的办法,这种办法是建立在个人或者家庭的财富、能力和生产的基础之上[4]。可持续的生计主要是指在不损害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还能保持或者提升现在和将来的生计水平[5]。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生计可持续方面,吴艳蓉通过对黑竹沟农户的生计资本进行分析,发现其生计可持续性不高,生计资本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6]。周传彪选取适宜指标构建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理论评价体系,测算出农户生计资本总水平为0.535,说明搬迁后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较弱[7]。在生计转型方面,王晗构建农户生计转型的理论框架,将调研农户分成不同的类型,分析农户生计转型的主观动力、能力及相应的风险[8];王娟对山区农户不同年份的持续调查发现,农户以前是粮食作物种的多,现在是经济作物种的多[9]。在生计风险方面,赵雪雁发现农户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务工农户主要选择外出务工来面对风险,非务工农户大多通过降低消费来应对风险[10]。在提升可持续生计方面,王振振发现精准扶贫不能显著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但能明显提高农户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11]。龚立新从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金融支持3个方面设计了提升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的有效路径,解析了各种有效路径的具体效果[12]。综合来看,已有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生计可持续性评估,较少有学者从多种角度评价生计可持续性;多数研究以农户为对象,以研究脱贫农户的较少;以连续的时间序列为角度来评估生计可持续性的研究也较少。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需要的脱贫农户数据在当地乡镇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本次获取数据的农户分布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巨甸镇、大具乡、宝山乡、黎明乡4个乡镇,16个村子,如图1所示。获取了132户农户的基本情况,有效130户,有效比例为96.3%。根据农户的生计策略[13],把农户分成务农型农户(务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务工型农户(务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兼业型农户(上述比例之外的)。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坡度[14],分为高寒山区农户、山区农户、半山区农户和坝区农户4种类型。调研的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离县城较远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是政府扶贫的重点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图1 调研村落分布图

1.2 研究方法

1.2.1 构建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准确评估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是应对返贫现象的杀手锏。要做到生计可持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生计资本[15],一般来说生计资本比较好的农户往往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对生计风险、更高的可持续性[16],采用脱贫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的现状来评价其生计资本。生计策略是实现生计可持续的重要手段[17],高效的生计策略能够很好地提升生计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土地资源依赖度、就业能力强弱性、政策制度帮扶度来测量生计策略。生计环境是实现生计可持续的关键载体[15],采用自然环境、交通通达性和市场便利度来评估生计环境。综上所述,本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3个领域出发,构建了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考察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

表1 高山峡谷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体系

1.2.2 标椎化与层次分析法

1.2.2.1 标准化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评价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正向指标:

XSij=(Xij-Xjmin)/(Xjmax-Xjmin)

(1)

负向指标:

XSij=(Xjmax-Xij)/(Xjmax-Xjmin)

(2)

式中,Xsij为第i个脱贫农户j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第i个脱贫农户的j指标值;Xjmax为j指标的最大值;Xjmin为j指标的最小值。

1.2.2.2 层次分析法

采用等权重的层次分析法计算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指数[18]。计算公式:

Cn=1/5(Hn+Ncn+Sn+Pn+Fn)

(3)

Tn=1/4(Ln+Wn+Pn)

(4)

En=1/3(Nen+Tn+Mn)

(5)

LSn=1/3(Cn+Tn+En)

(6)

式中,Cn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Hn、Ncn、Sn、Pn、Fn分别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人力资本指数、自然资本指数、社会资本指数、物质资本指数及金融资本指数;Tn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生计策略指数;Ln、Wn、Pn分别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土地资源依赖性、务工能力强弱性、政策制度帮扶度;En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生计环境指数;Nen、Tn、Mn分别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自然环境指数、交通通达性、市场便利度;LSn是第n个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这些指数都处于0~1,数值越大说明水平越高。

1.2.3 可持续性等级标准划分

通过借鉴吴艳蓉等的研究[6],以及客观性的原则,制定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评价标准对照表,如表2所示。

表2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

2.1.1 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

根据式(1)~(6)的计算,玉龙县脱贫农户2014—2019年生计可持续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2014—2019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指数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从2014年的0.293提升至2019年的0.444,增长了51.24%,生计可持续等级从较低上升到一般,平均生计可持续性指数为0.368,处于一般等级。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环境3大方面来看,对比2014—2019年的增长率,生计策略指数增长率最高为179.51%,生计资本指数增长率次之为68.90%,生计环境指数增长率最低为6.98%,对比这6年总的平均数据,生计环境指数最高为0.501,处于一般等级,生计资本指数次之为0.352,处于较低等级,生计策略指数最低为0.250,处于较低等级。

2.1.2 脱贫农户的生计资本分析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从2014年的0.261提升至2019年的0.440,年平均增长率为11.15%,指数等级从较低等级增长到一般等级。生计资本5个方面的指数如图2所示,金融资本增长幅度较大,说明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调研的数据显示,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3612.93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21.09元,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增长幅度比较大,人力资本处于增长趋势,不过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而自然资本的变化态势则摇摆不前,主要是农户拥有的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等面积无明显变化,没有持续的变好趋势。从2014—2019年的平均数据来看,人力资本指数为0.600,在生计资本中处于最好水平;自然资本指数仅为0.151,在生计资本中处于最低水平,人力资本处于较高水平,物质资本处于一般水平,社会资本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处于很低水平。

2.1.3 脱贫农户的生计策略分析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的生计策略指数从2014年的0.132提升至2019年的0.369,见表3,年平均增长率为24.14%,指数等级从很低等级跨入较低等级。生计策略下面具体的土地资源依赖性、劳动能力强弱性、政策制度帮扶度的指数如图3所示,环境资源依赖性和劳动能力强弱性的增长幅度较大,政策制度帮扶度的增长幅度较小,以2014—2019年的平均数据来看,其中,土地资源依赖性指数为0.431,对生计策略的贡献度最高,而政策制度帮扶度指数仅为0.108,对生计策略的贡献度最小,土地资源依赖性处于一般水平,劳动能力强弱性处于较低水平,政策制度帮扶度处于很低水平。政策制度帮扶度的增长幅度小且水平较低,说明政策制度帮扶度提升空间很大,且要重视政策制度的帮扶力度。

图3 2014—2019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生计策略指数

2.1.4 脱贫农户的生计环境分析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的生计环境指数从2014年的0.487提升至2019年的0.521,年平均增长率为1.36%,指数等级保持在一般等级。生计环境下面3个方面的指数如图4所示,交通通达性有小幅度好转,自然环境和市场便利度基本保持不变。以2014—2019年的平均数据来看,其中,市场便利度的指数为0.364,处于较低水平;交通通达性的指数为0.512,处于一般水平;而自然环境的指数为0.628,处于较高水平。

图4 2014—2019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生计环境指数

2.2 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比较分析

2.2.1 不同生计方式的生计可持续性比较

根据生计策略,可分为务农型农户、务工型农户和兼业型农户。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如表4所示,从2014—2019年的每年中,务工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最好,兼业型农户次之,务农型农户最差,从平均的生计可持续指数来看,也是务工型农户最高,兼业型农户次之,务农型农户最低。由此可以得知,务工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好于兼业型和务农型,兼业型又好于务农型,务工可以很好地提高生计可持续性,而如果单纯的务农是不利于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从2014—2019年的时间序列来看,务工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基本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变动的幅度比较小,而务农型和兼业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状态。

表4 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

2.2.2 不同地貌类型的生计可持续性比较

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坡度,可分为高寒山区农户、山区农户、半山区农户和坝区农户4种类型。不同地貌类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及数量占比如表5所示,从2014—2019年的时间序列来看不同地貌类型的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大部分年份(2014—2017年)的情况是坝区农户最高,半山区农户次之,山区农户再次之,高寒山区农户最低;2018年和2019年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2018年的情况是半山区农户最高,坝区农户次之,高寒山区农户再次之,山区农户最低;2019年的情况是半山区农户最高,坝区农户次之,山区农户再次之,高寒山区农户最低。虽然在个别年份,半山区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坝区农户,高寒山区农户高于山区农户,但是高出的指数很有限很少。从平均的生计可持续指数来看,也是坝区农户最高,半山区农户次之,山区农户再次之,高寒山区农户最低。综合来看,坝区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好于半山区,半山区好于山区,山区又好于高山区。从2014—2019年的时间序列来看,4种地貌类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都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状态。

表5 不同地貌类型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利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的资料,通过生计环境、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3个维度来建立评价体系,对脱贫农户的生计水平进行评价,重点评价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脱贫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较差,也反映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处于一个不可持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指数水平在2014—2019年的每一年都达不到较高的等级水平,在2014—2017年的平均水平处于较差等级,在2018年和2019年勉强迈入一般等级,要达到较高及以上的水平才能算是处于可持续的状态。这说明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还是存在困境,主要困境:在生计资本、生计环境、生计策略3个方面中,生计策略的困境尤为突出,生计策略指数的平均水平在3个方面是最低的;在生计资本方面,高山峡谷地区农户最紧缺的资本为自然资本与金融资本;在生计策略方面,农户的务工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高山峡谷地区还非常需要政府政策的帮扶;在生计环境方面,交通通达性和市场便利度亟需改善;在不同生计和地貌类型中,务农型农户和高寒山区农户是最迫切改善的群体。

3.2 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发现的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在生计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和建议:单一的依靠农业生产来谋生,金融资本会比较低,不利于生计可持续发展,要进行生计策略转型,向务工看齐,提高务工者的比例,或者发展多样性的特色高山峡谷地区农业、有良好经济的农业产业,在有限的自然资本条件下产出更多的经济,以此来提升农户的金融资本,同时向务工看齐、提高务工者比例也可以提升农户的生计策略;提高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实施,把义务教育的落实情况纳入当地官员政绩考核,杜绝或减少学龄儿童辍学务农或务工,加大高等教育的入学贷款帮扶力度,帮助贫困山区孩子完成大学梦,可以由熟人、亲友、村委会或新成立打工协会等多渠道给农户提供就业或外出务工信息,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技能,定期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农业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提高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务工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生计策略;增加政策制度帮扶度,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对山区发展十分有利的新政策、新措施,着力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等,这些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帮、扶、带的政策,正成为山区发展的新动力,将对改善山区经济和农户生活起到重大作用;交通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的改善可以缩减对外关系的时间距离,进而改变所在村落的区位条件,要加大交通的投入,改善农户的生产和出行的条件,修建好村庄到乡镇街市的道路和村内支路,实现户户门前通公路,此外,把位于海拔较高、位置较偏的农户搬迁到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提高高山峡谷地区脱贫农户的市场便利度、交通通达性;加大对高寒山区农户和务农型农户的帮扶力度。

猜你喜欢

纳西族玉龙生计
红山玉龙
——中华第一玉龙
BY THE SEA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玉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