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象级网络文化看青年发展诉求

2023-09-21杨晨杨晓笛赵新月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青年

杨晨 杨晓笛 赵新月

摘 要:近些年“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内卷”“XX人”破圈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挖掘这些现象级文化的缘起,刨析其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丧文化”“佛系文化”是青年被建构的低自我效能感和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写照;“躺平”“内卷”是青年奋斗的愿景和成功难之间矛盾的展现;“XX人”是青年疏解情绪和调节心态的安全阀。当青年矛盾的心理也是他们诉求的表露,他们希望建构群体自信、渴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拒绝被“标签化”、期待被社会认同。坚持不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凝聚青年、发挥好共青团连结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解决好青年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解决青年思想矛盾的关键之举。厘清现象级文化有利于了解当代青年特点,为党和国家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现象级网络文化;青年;发展诉求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128 — 04

“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内卷”“XX人”等带有一定消极色彩的流行词在青年互联网社交圈内屡见不鲜,主流媒体的加入更是将相关话题推至争论的焦点。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空穴来风,透过这些颇具规模的现象级文化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青年本质?这些文化流行的背后又反映出青年怎样的问题与诉求?本研究通过观察网上流行文化以及分析相关青年言论来概述青年群体中存在的现象级文化,挖掘其背后的理论和青年发展诉求,浅谈解决青年发展诉求的应对策略。

一、现象级文化的起源探究

(一)“丧文化”缘起探究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其社会上就出现了“蛰居族”的身影。这一群体在日本社会中又被称为“隐蔽青年”,专指那些拒绝上学、工作以及外涉及人際交往和各类社会活动的人[1]。众多青年无法接受经济的巨变而选择“颓废”在家的现象成为日本不得不重视的社会问题。无独有偶,20世纪美国社会中“跨掉的一代”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丧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因社会环境发生巨变而自发形成的具有消极色彩的现象级文化。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推进青年文化步入多元化时代。“Z世代”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成长的一代人。国外的青年亚文化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进入中国,影响着我国青年。受到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思想影响的家长又对新一代青少年有着较高的学业成就期待。无法调试“新冲击”和“传统期待”的中国青年生发出自己的“丧文化”。由此,“EMO”“摆烂”“要不你还是把我删了吧”等极富失落、难过、颓废色彩的情绪在青年群体中快速走红。

(二)“佛系文化”缘起探究

2014年人民网报道《日本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一文引起了青年群体的关注。这种“都行,可以,没关系”的态度被一些青年视作箴言,网络中描述的“怎么都行、凡事都不大走心、追求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成为青年向往的生活。近年来,“断舍离”的居家风格,追求简约的衣着风格,冷淡风的商品包装也透露出青年对“佛系文化”的追捧。“我佛了”成为不少青年的口头禅,而近几年流行的“没必要没必要”“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也带有强烈的“得过且过”的“佛系文化”色彩。

(三)“内卷”缘起探究

“内卷”一词由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提出[2],后来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内卷化”被认为是和中国社会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次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3]。

(四)“躺平文化”缘起探究

“躺平”一词源于百度贴吧的一篇帖子——《躺平即是正义》,该帖作者称两年多没有工作,一天只吃两顿饭,每月花销控制在两百以内,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被青年热议并引起主流媒体关注的“躺平”成为了2021年十大网络新词。“躺平”成为现象级文化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与英国的尼特族(NEET),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美国的归巢族(Boomerang Kids)十分相似,其背后都隐含着青年独特的社会心态。

(五)“XX 人”文化缘起

2020年9月22日,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友发了一条自拍短视频全网关注,“打工人”随即火爆网络引发模仿热潮。“打工人”是20世纪出现的名词,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出现的。不同于农民、知识分子、商人等传统职业群体,“打工人”如今已经演变成IT业“码农”、蓝领工人和农民工群体的集合体。经过互联网流量的加工,“打工人”概念已被青年泛化出各类“XX人”新变式。

二、现象级文化背后的青年心理

(一)“丧”与“佛系”:青年低自我效能感和追求高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

“丧”文化体现出青年的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等负面社会心态[4]。“丧”的流行隐藏着青年真实的生存样貌,反映着他们真实的需要与诉求。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部分青年自身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差距,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与部分青年成长规律之间存在矛盾,这些不协调和矛盾掣肘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将少部分人的“成功人设”展现给普罗大众,青年群体在大数据的“比较”下感到强烈的挫败感。现实中追求成功的道路原本就艰辛且漫长,这种被建构起来的低自我效能感让青年产生了“丧”的情绪。不断努力进取的青年人希望满足自己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成功但又不得不适应社会的变迁,被挫伤的积极情绪与取得成功愿景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现代青年的心态。青年的“丧”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也想满满正能量,可惜现实不允许”。

“丧文化”是青年群体通过娱乐与自嘲的“主动污名化”方式构建,而“佛系青年”则是通过主动贴标签的方式,将自己的颓废“合理化”[5]。“我佛了”似乎也是青年在告诉自己“放轻松,别那么在乎”。青年不是真的失去斗志和梦想,他们只是由于现实压力而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无奈感和无助感。“佛”的心态只是青年在社会中挣扎所表现出的一种情绪,也是他们为了更好地自我保护而衍生出的一种群体状态。“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个位数的存款”看似随意的自我嘲讽和调侃,实际上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心酸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随便、可以、没关系”表现着青年对抗现实困境的无力感。马斯洛认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6]。“佛系”是他们在未满足低层次生存需要时主动选择放弃追求高层次需求的一种无奈而衍生出的现象级文化。

(二)“躺平”与“内卷”:青年奋斗与如何成功之间的矛盾

网易公司公布的“2021超火网络流行语”中,“躺平”“内卷”分别位于榜单的第一、二位。“躺平”和“内卷”是一对“双胞胎”,高学历人才努力“内卷”是为了“躺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高昂的生活成本、缺乏可实现的目标,难以实现的自我价值,是当代青年选择“躺平”的现实原因。而逐步升级的“内卷”形式则可能引发“摆烂式”的“躺平”。

这对“双胞胎”的流行是青年在努力奋斗和反抗社会不合理压力的过程中产生的。有研究者认为“躺平”“内卷”等“反劳动”现象是青年对劳动正义的一种诉求[7]。因此,我们需要看到青年渴望成功而勇攀高峰的决心,同时更要看到高压“内卷”环境中青年的挣扎。处理好努力奋斗、社会压力、过度“内卷”三者的关系是青年在未来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XX人”:青年疏解情绪和心态调节的社会安全阀

“打工人”和“工具人”被《青年文摘》和《咬文嚼字》评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打工人”同年入选微博2020娱乐十大热词。青年将自己称为“XX人”可以让他们获得集体归属感。已有研究指出“XX 人”往往产生于某种具体事件中,可以突出群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彼此认同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8]。Z世代青年成长环境与20世纪的青年不同。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的多子女家庭大多发展为独生子女家庭,另一方面是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与20世纪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努力的青年相比,当代青年则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社会问题。闲暇时间的思考让青年更需要群体的归属感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在社会学研究中,美国冲突论的代表L·A.科塞提出了社会安全阀概念。“社会安全阀”是现代和早期社会中一切有助于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各阶层间紧张关系、消除人们平时紧张情绪的共同性的娱乐活动等[9]。“干饭人”“打工人”“尾款人”等带有群体自嘲成分的青年文化,是青年排解生活压力、进行自我调试的表现。青年通过玩笑式的话语将原本社会压力下的“硬”冲突转换成一种“软”发泄,并通过持续、直接的群体自嘲达到维持内心平和的效果。这种青年自发的“排解”方式成为调节情绪的社会安全阀,帮助青年释放内心压力,化解了潜在的社会矛盾。

三、现象级文化传达出的青年发展诉求

(一)青年群体要求建构群体自信的诉求

从2017到2018年,现象级文化中的“丧”“佛”透露出青年无奈又无力的消极情绪;2020年“打工人”“工具人”“干饭人”显露出青年群体的自嘲和调侃;2021年的“躺平”“内卷”表露出青年群体在放弃和奋斗之间的纠结抉择。这些现象级文化展现的是一段青年内心情绪逐渐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他们不是一味的表达消极情绪,其中也参杂了他们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社会的期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能够在更广阔的新媒体平台上不断壮大队伍,凝结共识,向社会展示他们的所思所想。传达消极情绪不是青年的本质愿望,相反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共鸣。换言之,青年群体的沮丧情绪更多的是被互联网社会话语体系建构出来的集体失能感。被建构的失能让青年措手不及,重新获得自信是青年追求更好发展的诉求。

(二)青年群体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下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现在社会中,许多青年的生活被工作异化,自己不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他们被工作裹挟,有网友戏称“别人工作是为了取悦自己,我工作是为了讨好老板”。当“996”加班制度成为常态,青年的基本生理权益和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又如何保证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呢?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部分青年丧失了生存需求上的安全感,加班文化的盛行和“内卷文化”的裹挟让青年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通过网络文化表达出得压抑情绪和不满想法是青年对现状的反抗。

(三)青年群体拒绝被“标签”的诉求

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时说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鍛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1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1]。不论是研究何种社会现象,都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青年的研究需要去深入调查青年的实际生活。贸然将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亚文化贴上“颓废”的标签,势必会引起青年群体的不满。“躺平主义”被认为是带有某种抗议风格的话语活动或语词运动[12]。一方面是青年对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抗议,另一方面是青年群体不希望被“应该XX”“青年就应该XX”标签化的表达。

(四)青年群体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的诉求

有研究者发现遭遇职业歧视、弱城市社会融入感与微观层面的职业压力是城市外卖员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13]。作为“打工人”之一的外卖员是当代青年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年轻人愿意称自己为“打工人”。“打工人”“干饭人”“学术人”似乎在同为奋斗的青年之间产生了共鸣。积极情绪背后是词语本身难以纠偏的歧视感,“打工人”体现了青年对身份认同的挣扎,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地位下沉的焦虑[14]。“XX人”现象级文化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希望被社会重视、倾听、理解的诉求,是需要社会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的诉求。青年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口头上的“鼓励”。他们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帮助,其中就蕴含着青年对就业平等的诉求,对机会公平的向往,对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渴望。

四、青年诉求应对策略探究

(一)坚持不懈贯彻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

当代青年是在互联网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其思想和行为都较前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工作的对象是青年,有什么样的青年观就有什么样的青年工作观。对青年的思想现状进行厘清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牢牢把广大青年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青年工作要坚持“七个明确”原则,明确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明确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明确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明确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明确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明确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这些原则始终围绕着“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培养青年、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系统的青年工作思想。

(二)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凝聚青年

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5]。补齐青年的精神“钙”就必须用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凝聚青年。青年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人生就不会和“无舵之舟”一样漂浮不定,迷失方向。青年群体是历史未来的创造者,他们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中国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青年。我们必须坚持用正确思想教育青年,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用理想信念引领青年。

(三)共青团要做好关注青年诉求、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工作

第一,共青团要准确把握青年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这制约着青年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团组织应在充分认识青年新特点的基础上,用青年人熟悉的内容和喜欢的语言开展工作。第二,团干部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习总书记指出“团干部是同青年人打交道的,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16]第三,青年的诉求在哪里,团组织的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7]无论是在思想上引领青年,还是在生活中服务青年,青年工作开展必须以青年为本源,真正站在广大青年的角度为青年服务。团组织要多为青年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使青年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关怀。第四,青年工作要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和青年全面发展战略。共青团要全方位、多领域为青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要真正做好党和青年之前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诉求和呼声。要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只有联系好、维护好,服务好青年群体,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四)国家积极回应并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

第一,出台就业保障政策,助力青年就业。有关部门要做好待业青年和用人单位的信息衔接,规避信息壁垒造成的青年失业风险;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青年合法权益。第二,解决青年租房贵,买房难的问题。帮助青年解决租房和住房的问题是稳定青年情绪的主要一环,有了稳定的居住地才会让青年真正踏实下来。第三,关注青年婚恋困境,帮助青年应对生育养老难题。宣传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婚丧嫁娶风俗,将青年群体从“天价”婚礼中解放出来。关注青年养老育儿的经济负担,出台相应帮扶政策,为青年分担家庭重担,缓解青年的经济压力。

五、结语

网络文化具有内容更新快、形式多变、表现生动的特点,是表现青年思想的文化载体。现象级网络文化是青年思想聚合的结果,分析现象级网络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青年。本研究力求为解决青年现实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新思路,为确保青年思想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正确看待现象级网络文化中的青年,了解青年发展诉求,解决青年发展问题,让青年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青年才能放手一搏,拼出更光明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陈赛金,陈超俊.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106-111.

[2]康德.批判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学研究,2004(05):96-110.

[4]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5]卜建华,孟丽雯,张宗伟.“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夏荣珊,吴学琴.“反劳动”现象的批判及其应对策略[J].理论导刊,2022(08):99-104.

[8]林纲.网络视域下“XX 人”词语模的生成与功能嬗变——由年度热词“打工人”等谈起[J].传媒观察,2021(02):62-67.

[9]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124-139.

[13]崔岩,张宾,赵常杰.农村青年返乡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78-86.

[14]王俊秀.“冷词热传”反映的社会心态及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1(15):96-99.

[1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16]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7]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学习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青年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浅析当代青年政治观现状及其成因
青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四三四二”模式探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