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9-15郑义海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国际化

赵 婉,郑义海

(1.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紧密的发展,中国在这次变革中抢抓机遇、主动融入、深度绑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进行了整体规划,打开了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然结果。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旨在利用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持“加快”与“扩大”相结合、“提质”与“增效”相结合,“稳步”与“有序”相结合,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并论述,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全面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2]。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上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全国36所“双一流”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为研究对象,探索这36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和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调研对象与信息获取来源

本研究从147所“双一流”高校中选取36所高校为调研对象,主要调研36所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调研对象兼顾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详细调研高校的区域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36所“双一流”高校的区域分布

本研究通过收集36所“双一流”高校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等途径发布的信息,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各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报道,提取各高校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信息,进一步总结36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三、“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

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导向的关注,以顺应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以提升国际化水平。本研究通过对36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调研分析,发现呈现如下特征。

(一)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追溯大学产生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无论是东方和西方,均赋予了大学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到了近现代,大学的职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新增,由一个职能发展为五个职能,地位也越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评价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阐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在国家扩大开放的战略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多措并举,大力开展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如为了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增设西亚、东南亚等国家语种专业,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同时助推本校学生“走出去”,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扩大国家间交流渠道。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师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践调研,共克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共议社会治理的经验、共商深度合作的重点,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二)以多元化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的运行方式

高校国际化办学的主要渠道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这一项目主要针对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硕博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近些年还增加了对国际区域治理问题研究人才、艺术类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外语高层次人才等专项人才的资助。

二是短期交流项目。作为一项时间短、花费相对少,又可以开阔眼界,体验多元文化的活动,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青睐。通过对全国36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调研,了解到学校短期交流项目种类繁多,有交换生项目、课题研究、寒暑期夏令营、参加学术会议等。各“双一流”高校跟随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紧抓机遇,积极拓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交流项目,合作高校遍布全球。同时高校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还加强与周边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加入北极大学联盟,加强与北欧、北亚和北美等国高校的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俄罗斯高校联合开展“丝绸之路”作物生产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与哈萨克斯坦高校开展“丝绸之路”农业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云南大学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以及组建高等教育联盟等。

三是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实践是当前高校较为热衷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合作办学的高校选择上,“双一流”高校凭借其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境内外著名高校开展“2+2”“3+1”等单学位或双学位项目以及本研贯通项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较多“双一流”高校还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非独立法人机构。这些机构,有些设立在校内,如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联合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等。有些开设异地的国际校区,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兰州大学莆田国际校区等。还有些“双一流”高校开办海外校区,如复旦大学匈牙利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英国分校、同济大学佛罗伦萨分校等。除了以上非独立法人机构外,近些年也出现较多独立法人机构,如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理莫斯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

(三)以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

关于复合型人才,国内学者解释各有不同。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学科知识综合型,即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知识人才;二是一专多能型,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并重的人才;三是素质多元型,即在行业里拥有多种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人才。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拥有多项技能的人才,也正是当前紧缺的人才。近些年,国家不断强调要大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领域亦相应推进改革,如开展“四新”人才培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等。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双一流”高校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北京理工大学在校内开设196门以上全英文共享课程,还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采用英文教材,运用双语及全英语授课。南开大学在双学位的基础上,拓展出“外语专业+人文社科专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吉林大学专门创建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文化”贯通的课程体系,进行“外语+专业”的双优培养,努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四)以提升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的逻辑构架

家国情怀是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生死与共的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给予新时代青年殷切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充分强调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对高校做出了重要指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多元的外国文化涌入中国,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国际化人才家国情怀培养上,36所“双一流”高校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尤其重视体验式课程的开设。如浙江大学开设“中国概况”等国情教育课程,多批次、大规模组织师生赴红色遗址寻访、寻根,组织大学生赴红色纪念馆提供中英文讲解志愿服务,通过体验式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大学生提升家国情怀。华东师范大学倡议长三角10余所高校共同建立长三角书院联盟,共享办学资源,打造红色书院。共同开发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打造制度库、专家库、项目库、案例库、资源库和媒体库等,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课和实践课。

四、“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双一流”高校办学实力整体较强,且各高校办学特色显著,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上也各有侧重。但通过对全国36所“双一流”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模式上着重发力,存在共性。

(一)凝聚集成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式落地实施,对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急需高校予以填补。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正式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后成为高校的第五大职能。而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现状,究竟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了各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36所“双一流”高校的调研了解到,在全校范围内凝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识,摒弃一个人的决策弊端,将全校师生的意见建议进行研究和集成,将全校的力量进行集成,形成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是各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而制定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从而达成发展目标。如北京大学发布包含“六大理念、五个维度、一个使命”的全新国际战略,培育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新人;清华大学实行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全校总动员,构建了适合国际化办学的治理体系;吉林大学实施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线上项目),与国际顶尖名校合作开设线上课程、国际研讨班、学术工作坊等,立项资助达50余个项目。还有较多高校出台了国际化专项发展规划,如《山东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2018-2025)》《重庆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2020-2029年)》《河海大学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规划》等,统筹协调、分段推进,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加大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如何,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高校拥有的国际化教师的水平。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化发展经验来看,非常重视高水平国际化教师的引进与培育。如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将国际化教师的引进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年就要聘用超600名国际化教师;新加坡州立大学更是超一半以上的教师为国际化教师。

国内的“双一流”高校也非常重视国际化教师的引进与培育。如中国人民大学为提高学校人才的国际化水平,自2009年以来创办暑假小学期,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优秀教师来校授课,暑假小学期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品牌;南开大学在大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的基础上,将本校优秀教师派去与合作高校交流学习,开展教学和科研上全方位的合作,与合作高校教师同备课、授课以及联合指导学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国际化接轨;厦门大学实施国际化师资培养与储备计划,选拔并资助校内优秀毕业生赴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学生返校任教,成就了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总的来说,“双一流”高校除了利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外,还利用寒暑假小学期、短期项目等方式邀请国际教师来校授课,扩充国际教师库,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

(三)开办融合式的课程教育体系

在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国际化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保障国际化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当前国内“双一流”高校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上,主要呈现出两个融合的特点:一是本土知识与国外知识的融合,二是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融合。

在本土知识与国外知识融合方面,主要表现为:参考国外课程体系和教材开设“汉化”版英文课程,同时邀请国外合作高校专家教师来校与本校教师共同授课。如中国农业大学自主设置与国外合作高校互通衔接、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外籍专家和本校教师共同授课;南开大学参照英文版经典教材,组织编写专业课的讲义和教材;针对英文课程开设不足的现状,复旦大学积极输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要求长期项目派遣回国的教师必须开设全英文课程,“逼”出一批英文教学骨干。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国际小学期”,四川大学开设的“国际课程周”等,通过校内开设英文课程,校外开启国际交换项目的方式,进一步搭建国际化办学通道。

在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融合方面,主要体现为打造跨学科的国际化课程。如南开大学在辅修双学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科专业+外语”共12种组合的“双学位”培养项目;南京大学将至少4门以上零散分布的课程进行组合,打造国际化课程群;中国海洋大学以传统法学为基础,凸出海洋特色,聚焦培养涉海法学国际化人才等。

(四)实行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的国际化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是体现国际化办学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双一流”高校在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上,坚持以“制”为先,以“融”为力,以“研”为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3]。

以“制”为先,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国际化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依法推进规范化办学。如天津大学制定《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着力探索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印发《西安交通大学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实施方案》,实施“一体两翼”的国际化办学战略,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化育人和科研环境。

以“融”为力,指文化的融合和管理的融合。如浙江大学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结合国外合作高校的学术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建立中西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管理上,实行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混编现代书院制、“五位一体”全员导师制、跨学科培养等。

以“研”为源,指“本研贯通”培养及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研贯通”培养是从本科阶段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学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双一流”高校中多数高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实行“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如天津大学设立专门的基金实施本研一体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的学业阶段着眼于不同的侧重点,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国际交流的需求,制定“五大类型”的交流项目。学校还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培养科研素养,提升学术发展潜力。

五、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需要更多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支撑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机会。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双一流”高校作为我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一流”高校新模式。而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较难满足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学习“双一流”高校的共性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凝练办学特色,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