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及实践价值

2023-09-13李贵成丁向东

中州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

李贵成 丁向东

劳动关系是劳动过程中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1]。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谋划和系统性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越发重大。因此,从学理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展开深度研究,对于破解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回到原点去追问元问题。”[2]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借鉴和吸收,体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

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不仅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和全部世界历史的永恒基础,而且揭示了在劳动建构起来的感性生活的基础上,如何于漫漫历史长河中因其自身的“异化”或“外化”而建构起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和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并最终仍然因其自身的力量而结束或扬弃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异化”性质,以“社会化了的人类”的形态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不仅是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和整个世界历史的全新视角,而且包含着作为“异化时代”或“人类史前史时期”终结的“未来社会”理想[4]。

第一,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一是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类通过劳动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劳动作为人类基础性的生产活动,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亦即人在劳动中完成了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这种特有的劳动形式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人类通过劳动就可以证明自身的诞生和形成。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5]519二是劳动创建了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5]604。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产生了社会。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因此,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劳动三要素,都与劳动不可分离,构成了一切有价值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生理行为上的耗费,形成了商品价值,而有用劳动生产了使用价值。”[6]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的结合才能被创造出来。

第三,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7]51。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2所以,异化劳动是一个“经济实事”,“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照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7]52。马克思还指出,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土地和劳动的分离。

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论述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强调“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8]、“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8]、“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9]、“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8]、“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0]以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0]等的重要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劳动思想理念的完善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劳动在治国理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对确定新中国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设想。他在对党内的指示中写道:“中国现阶段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1]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深谋远虑地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12]为此,在政治上,他认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13]他要求党员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经济上,他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必须以提高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教育上,他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倡导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让全体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劳动观”[15]。为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劳动者真正实现解放”[16]373、“要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16]242、“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16]23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7]等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大大增加了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坚实地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基础。江泽民通过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论,提出了“科学劳动”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需要由潜在的生产力向实在的生产力转化,这就必须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劳动。”[18]因此,“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19]。胡锦涛创造性地将劳动者视为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弘扬劳模精神方面,他提出:“要形成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氛围。”[20]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他提出:“劳动者的素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20]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他提出:“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护劳动者体面劳动。”[20]在激发劳动者创造活力方面,他提出:“要发挥劳动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助力科学发展。”[20]

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一直都没有停下脚步,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扬劳动价值,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奋进口号,将劳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结合起来,这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劳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传统文化的时代烙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一是赞颂工匠精神。无论是《庄子》中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老汉粘蝉等虚构的生动故事,还是历史记载中的鲁班、毕昇、沈括、蔡伦等世界级工匠大师,都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对“道技合一、匠工蕴道”工匠精神的深刻认知,都表明了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血液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因。二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富贵本无根,尽在勤里得”等名言警句,燧人钻木取火、盘古开天辟地、伏羲模仿蜘蛛网造渔网、夏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传说,无不散发着通过劳动缔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三是重视劳动教育。《管子》一书中提到“劳教定而国富”,《三字经》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弟子规》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等表述,这些著作都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

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里吸收了营养。他曾用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2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0]、“一勤天下无难事”[8]、“不惰者,众善之师也”[23]等。这些重要论述内在地蕴含着要汲取古代劳动思想“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底线思维、目光深邃的历史思维、科学前瞻的创新思维以及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为处理包括劳动关系问题在内的国家治理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围绕价值立场、战略地位、问题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诸多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1.价值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都有它所服务的对象和价值归宿。“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正是植根于人民之中,马克思主义者也尊重和凸显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就强调,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5]287。后来恩格斯明确说,决定历史变迁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24]。列宁为此说:“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于“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25]。毛泽东直接明了地概括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阐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6]1031。习近平则进一步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7]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立场和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指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是人民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底线,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习近平心里始终装着人民,鲜明地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8]2013年,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他指出:“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8]2015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他要求:“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10]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29]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27]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

2.战略定位: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量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23]这必然要求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影响到劳动关系的运行状态。新时代提出了劳动关系治理的新问题,规定了劳动关系发展的新矛盾,彰显了劳动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来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二十大上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30]很显然,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新发展理念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来说,创新解决的是发展驱动力问题,这与人才有关。它离不开高质量的和谐劳动关系,即能够找得到、招得来、留得住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协调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会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供求、取舍。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劳动者也随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高质量就业,企业如何布局均会受劳动力供给情况的影响。绿色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一方面,劳动者对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成长性的工作越来越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这需要对用工方式和结构做出较大调整。开放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发展都要求企业请进来国际资本和人才,而优秀人才的引进,是当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中重要的、薄弱的环节。共享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提高了对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要求。任何一种劳动关系的建立都必须协商一致,管理不该简单粗暴,成果不应一方独享[31]。

第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统筹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来看,防范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的重大风险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劳动关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党:“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27]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大劳动关系领域形势研判的力度和精度,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坚决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对可能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问题做到早预判、早发现、早处置,严防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劳动关系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

3.问题导向:回答了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32]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6]839习近平则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33]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习近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怎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时代处理劳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的利益得到了较好实现。但也应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由于受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能转换等叠加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理论建设,回答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理论难题。随着新经济新技术对劳动用工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深刻影响,我国劳动关系本质的塑造应从传统的冲突、对抗向加强劳动关系矛盾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进行转型,实现重视规则、追求共赢、维护诚信、突出合作、尊重产权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反对以静止和片面思维看待劳动关系。同时,还要通过标准化、体系化的评估策略和评价方法,对当下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运行状况进行科学的动态评估,科学研判全球化与劳动标准之间的冲突与应对、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关系和谐之间的矛盾与挑战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直面现实,回答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实践难题。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34]这就需要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切实处理好劳动者最为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充分尊重和关心劳动者;也要完善和创新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组成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

4.政治保证:坚持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作用,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必然性。在领导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步认识到:“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3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36]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7]。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而坚持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领导,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充分体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及时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29]习近平关于坚持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领导的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正确认识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计划性向市场化的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自然也就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最大的国情。这就决定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既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二是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工作格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习近平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在坚持中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使党政力量、群团力量、企业力量、社会力量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37]。这就决定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要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互利共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依靠党的组织优势应对风险挑战、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当前我国进入了劳动关系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如何引导劳动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妥善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极大地考验着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党和政府要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上来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扎实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维护劳动者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三、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建立在对新时代劳动关系面临的时代境遇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是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行动指南和宣言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1.坚持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马克思的劳动关系思想诞生于百年之前,聚焦西方社会,开放包容的秉性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关照不断演进的场域时空。100多年后的人类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功能、阶级斗争的崭新样态、财富分配的正义考量、两种制度的共存博弈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需要我们在全方位审视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的变与不变中,结合时空变迁做到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中“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的支点与核心。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10]这种劳模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又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所秉持的鲜明价值导向。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中,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第一范畴,劳动创造历史是第一原理。习近平创造性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0]这就把劳动与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与劳动认识论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升华了劳动的本质,丰富了劳动范畴,拓宽了劳动视界。三是马克思强调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改变人生,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习近平则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0]这就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同广大劳动人民在一起的人生境界。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时所做出的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性布局、系统性谋划和前瞻性思考,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通过劳动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的哲学智慧,必将引领21世纪中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2.促进“人口红利”转向“和谐劳动关系红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和谐劳动关系生产力基础指明了新方向

生产力主要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三个要素构成,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为保证整个生产链条的持续运行,就必须保障劳动者身心愉快地工作。世界历史表明,每当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同经济学产生巨大的共鸣共融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人类福利,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受益匪浅。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劳动关系更为复杂,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需要更加注重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而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化解劳资冲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在其现实性上,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社会生产力之基,又是人民福祉之本。换言之,和谐劳动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

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包含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政府、群团组织、企业、劳动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强大合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五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和风险。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论述,就内在地蕴含着和谐劳动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这一命题。习近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38]“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10]这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和谐劳动关系生产力基础指明了新方向。

3.展示全球和谐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全球构建劳资共同体提供了新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合作的不断扩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9]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彰显了当代中国在推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解决突出现实问题、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中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命运共同体理论正是解决当前全球劳资冲突的金钥匙。当今时代,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劳动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分配平等的重要因素。劳动关系和谐也被普遍认为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西方国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劳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诱发了劳动关系的变化。自19世纪中期以来,以破坏机器、浪费原材料、消极怠工甚至罢工等方式发泄愤怒与不满,成为西方国家劳资冲突的主要形式。如何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国执政党普遍关心的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与合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一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特色,既是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治理自身实践所获得的具有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强大支撑的显著优势和治理效能,也是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为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论述,既为全球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全球积极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构建劳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理念。

4.秉持历史思维,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历史思维是一种长时段思维、整体思维,也是一种发展思维,其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昭示的是未来,蕴含着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随着由劳动对象到劳动工具再到劳动者为主导的劳动内在结构的历史演化,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必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劳动者主导的社会,是劳动自由、劳动幸福的社会。它深刻启示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将会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历史思维,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9]的科学判断,从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一是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了对共产党全面领导的认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宗旨的认知,也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知,从而拓宽了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领域。二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起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才能不断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而全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科学、稳定、健康发展。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8]这一论述立足于唯物史观,强调了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总之,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启示,有助于解放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力竞相迸发,推动经济社会加速进步,向着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踏步前进。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