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润德,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3-09-12陈海珍

新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陈海珍

【摘 要】微项目学习是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产物,是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评价等活动中完成的学习项目。基于大单元,教师应了解学情,确定学生必备能力,提炼课时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任务,搭建多种任务支架。同时,在具体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微评价,拓展思维广度,丰富与提升生活经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落实素养的培育,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关键词】微项目学习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真实学习

近年来,项目化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项目化学习站位高、容量大、综合性强,但是受一堂课40分钟的限制,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正在兴头上却戛然而止,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割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将目光移到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任务,或者在课堂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微项目活动[1]。这一学习方式聚焦课堂、细化项目,通过选取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微项目进行学习,实现道德自主构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笔者试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第1个话题“早期文明发祥地”一课为例探讨之。

一、基于大单元,确定能力,提炼课时核心概念

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化学习基于课标,着眼于单元整体,统整单元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为依据,进一步提炼课时核心概念,了解学情,确定必备能力,然后精准教学。

研读课标,我们不难理解,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围绕“多元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胸怀,属于“历史和文化”的主题,教学内容从民族出发,放眼世界和全人类,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同时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早期文明发祥地”是本单元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的第1个话题,从认识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分布和成因开始,引导学生探究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成就,并指导学生用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方式去探究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帮助学生了解早期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影响。但是,小学生对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有遥远的时空距离;缺少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探究人类文明、世界文化;缺乏梳理和内化的能力,对文化遗产概念不清晰,缺乏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将本课时的核心概念确定为“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根据教材内容细化分解为“人类早期文明区域、聚焦中华文明、人类早期文明成就”。这样,化零为整,为教学提供实施锚点(见表1)。

二、巧设微项目,搭建支架,提升道德行为能力

“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是围绕项目主题设计的、契合课程标准的具有凝练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推动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2]因此,微项目活动的设计要尽量贴近真实,才能引发学生观察、想象和思考,引发探索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梳理、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微项目活动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活动。但是,小学生思维发展起点水平还不够高,要想实现其思维水平由低阶到高阶的飞跃,离不开支架。从支架理论视角出发,确立了真问题后,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提供任务、资源、体验、应用、评价等支架给予支持。

“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核心概念指向的具体问题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为此,“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学习可通过以下三个微项目达成。

1. 制作地形地貌造型,感知早期文明成因。

教学时,笔者通过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早期文明区域的灿烂成就,兴衰变迁。而后,笔者提问道:“为什么早期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呢?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地图,猜想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并基于核心素养创设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地貌造型的情境,借助调查资料、思维导图等支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检验学生对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储备,自主探究出河流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发现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大河流域,且集中分布在20° N~40° N之间;知道大河流域拥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运便利等优势,而20°N~40°N刚好处于低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从而得出:大河流域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

2. 模拟考古沙盘挖掘,探究中华先民智慧。

在人类演进的历史画卷中,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就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笔者带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中华文明,模拟文物挖掘,以完成考古挖掘报告(见表2),为驱动性问题进行考古探秘之旅。

学生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主题,根据考古任务“发掘考古沙盘中的文物模型;观察文物模型的特点;推断其产生原因、用途等信息;合作完成考古挖掘报告”,开展考古沙盘挖掘活动。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把“出土文物”联系起来,就古代先民的住、用、食等方面进行交流反馈。通过创设模拟考古沙盘挖掘这一情境,请学生合作完成考古挖掘报告,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而基于学生小组合作的微项目,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可让学生表达自己所知道的文明成就,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在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过程中进行学习,提升对世界文明成就的认识。在学生交流项目之余,笔者随机加入补充材料,利用朱文陶波的视频和河姆渡遗址挖掘现场曾出土120吨碳化稻这一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如此教学便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使他们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知道了原始农业的重要作用。

3. 参观早期文明博物馆,感受世界灿烂文化。

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早期文明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学时,笔者把视角从中华早期文明发祥地拓展到了世界早期文明发祥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室“变身”成了世界早期文明博物馆。学生根据任务卡要求,“选择感兴趣的展品进行探究;观察讨论,结合展品和文字介绍,你有什么发现?对比推断,早期文明发祥地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带着任务(见表3),体验个性化学习。这样的教学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多元微评价,聚焦表现,深化价值体认和担当

在微项目学习中,能力与素养的变化和发展是很难用纸笔考试来测评的,只有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具有操作性、可观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微评价才能有效测评。而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来说不仅有激励、引导、反馈等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拓展思维广度,丰富与提升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文明发祥地”微项目活动实践中,按照评价时间及评价主体,笔者设定微项目活动评价量表(表4)。

综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微项目探究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微项目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开发项目资源,搭建学习支架,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地“玩”着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2]克拉耶克,等. 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 王磊,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