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贾涤非油画艺术语言探究

2023-09-10耿琨博胡玉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符号学油画

耿琨博 胡玉森

摘 要:贾涤非的油画艺术语言,将内在精神世界的诉求,凝结为外在符号形式的表达,构成属于自身油画艺术语言系统的视觉特质。通过对社会、历史、文化等的深度自醒以及对个体生命图景的立体感悟,实现了个人艺术格调与民族传统内涵的高度契合,走出了一条饱含生命情感与时代锋芒的油画艺术语言道路。通过符号学的视角,切入贾涤非阶段性代表作品,揭示其油画艺术语言中的符号特征及所含层次关系,从而探究贾涤非油画艺术语言的符号张力与时代精神。

关键词:油画;艺术语言;符号学;贾涤非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45209158)研究成果。

20世纪以来,符号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热潮,并在21世纪与以视觉分析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学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符号形式哲学》一书中指出,人在一切精神领域中的知识都是符号作用的结果。语言、神话、艺术、宗教同科学一样,都是以符号来表示的不同类型的经验活动。因此,在研究艺术问题时,尤其在研究油画艺术语言时,符号学视角是始终绕不开的议题。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兴起的一批新生代油画家中,贾涤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似乎并不急于追赶当时所谓的“艺术潮流”,而是一直坚定地摸索属于自己的理想化的艺术道路。其着重强调艺术语言自身的形式内涵,并以凝固于瞬间时空的画面结构、充满表现意味的色彩基调和感性使然的笔觸动态为依托,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生命本体最真诚的热爱。

一、“符号”与“符号学”

“符号”是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中国符号学家赵毅衡指出,“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其用途是表达意义,因为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事物存在意义,那么它就会成为潜在的符号,并且存在着被感知的可能。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直言:“不可能有无意义的符号,也不可能有无所指的能指。”譬如,当我们提到“红色”时,首先想到的是炽热的火焰;如果与国家联系起来,那么,首先想到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红”这一符号概念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人心。当我们感知到语言“能指”(即语音层面)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指向与其相对应的“所指”(即语义层面)。

“符号学”一词最早是由结构主义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他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创造了语言符号学模式,提出“二元对立”的符号学理论。恩斯特·卡西尔率先提出了符号美学理论。他认为,艺术与其他符号语言一样,都是人用来把握世界和探究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与符号。作为符号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德裔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则将卡西尔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将“艺术是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的论断作为其整个艺术理论的基础。

二、贾涤非及其符号性油画艺术语言的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起,贾涤非的油画艺术语言便富有符号性特征。在其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像似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规约符”(symbol)。这使其逐渐突破了叙事性的思维边界,跨越了同质化的语言范畴,基于对艺术本体符号的深刻体悟,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意象表现与生命意蕴的艺术作品,如《猫冬》《收获季节》《阳光·温泉》《尴尬图—戏人》《桑拿图》等,对其后来个人油画艺术语言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贾涤非符号性油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他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贾涤非在北京第一次看到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时,被那些变幻多端、充满激情的作品深深震撼。他认真地钻研和探究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这段经历不但成为其日后自我成长的不竭动力,更使其对个人在艺术创作主体的选择与表达方式的转变上有了全新的自我认知。

贾涤非自觉于符号性油画艺术语言的视觉挖掘,通过对表现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的深入探索,创造出新的符号形式,扩展油画艺术语言的空间维度,形成紧凑而开放的语言结构和包容性语言规范,达到了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进入其个人油画艺术语言系统的新的临界状态。

(一)表现性符号特征

贾涤非在其个人油画艺术语言探索的初期,便表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绘画倾向,这是他形成表现性符号语言的重要原因。在创作中,他使线条与色彩相互交融,并赋予语言符号形式以一定的表现性特征。同时,随着其创作成熟期的到来,更加多样化的符号形式逐渐显现在他的艺术语言中。这得益于其对自身艺术语言系统的深层次挖掘和多维度探索,在不断丰富精神生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同时,逐步走向多元系统与自我开放的新形态。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道:“画只是生活的一道痕迹,人性在成长中,会面对现实的选择、生态的选择,充满了矛盾和诱惑、挑战性和极端个人化的神秘。这些会让每个人兴奋和迷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在不同斑马线的交道口上,充分展现千姿百态的神采。”由此可见,贾涤非一直在艺术与生命、虚妄与本真、自由与约束、混沌与清灵之间捕捉自身艺术语言新的增长点,不断创造出契合于自身艺术语言系统的符号形式,从而获得富有鲜活生命能量和独特精神韵味的艺术作品。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也是一种“情感的‘图式符号”,能够让画家的语言、精神、情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长河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而不必依靠传统逻辑推理与指示称谓。贾涤非在艺术创作中对符号形式的表达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986年的《收获季节》作为“葡萄园”系列的早期代表作品,全方位地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交织,以感性的视觉想象与自发的情感表达来诠释符号在艺术语言中的表现力。在画面内容上,通过看似无序的笔触与色块,将人体结构的力量感与厚重感充分释放。无论是野蛮生长的葡萄藤,还是两个在葡萄藤中辛勤劳作的人,都在不停地向观众诠释着“生命”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彰显出一种契合于当下时代的原始生命力。在色彩表达上,大面积的暖色调烘托着秋季的热辣与火气,少量冷色的点缀使这种炙热变得可控。贾涤非从不吝惜对纯色的应用,无论是冷色还是暖色,使色彩充满表现力的同时又暗藏着勃勃生机。

贾涤非十分擅长通过具有表现性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心灵体验。这种表达方式使其个人艺术语言在符号形式上与创作逻辑紧密结合,畅快淋漓地表达个人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与思想情感的变化无常。通过符号将脑海中的精神图景投射于画面结构之中,来诉诸一种人类共同情感的直觉意象,并蕴含有内在生命特质的遗传信息,由此进入表现性符号层次结构的心灵世界。1999年创作的《桑拿图——两个男人·B》中运用了大量的橘色与紫色,让观者承受强大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将空间情景置身于“潮湿”“火热”的色彩限定中,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从未出现过的。扑面而来的蒸腾感似乎在灼烧着每一个灵魂,两个皮肤已经呈现出紫红色的裸体男人,双手扶膝,端坐在因木炭炙烤而不断升温的长凳上。此时,仿佛汗液在皮肤的每一个毛孔处凝结、滴落,蕴含在人体内蓬勃的生命能量也在一刻不停地涌动着,色彩的强烈表现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所承载的空间已经被赤黄色的光晕所笼罩,使得观者的视线无法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空间,沉浸于这一充斥着情感风暴的画面视觉效果之中。

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道:“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贾涤非在创作中对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对繁复细节的把控、对符号形式的运用,均体现出蓬勃的生命意蕴。他将符号作为精神内涵的载体,将视觉经验、社会文化与审美素养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客观的外在符号形式,最终构成一种有机的表现性情感生命体。

(二)象征性符号特征

所谓象征性符号,即强调画面主观存在的内在情感,将画家引向多层次的精神空间、抽象的形式风格、强烈的主观色彩及神秘的意境表达,具有明确性或是含蓄性,并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与价值体系,是画家与观众情感交流的中介。赵毅衡教授认为,“艺术家有意让一个形象多次出现,重复着力表达,也可能获得意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这实际上是艺术家自己进行重复”,从而赋予符号以特殊的象征性内涵。

贾涤非艺术语言的层次结构的重要构成元素是象征性符号化语言结构。他的油画语言超脱于物性语言之外,在理性与情感的碰撞中实现对事物隐喻意义的表达。他将记忆中厚重的文化精神凝结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形式,并且让每一个象征符号(果实、舞台、人体等)在艺术语言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对深层次意义内涵(警告、界限、欲望等)的完整表达。在传递画家自我感受的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思考与困惑、执着与迷离、自由与羁绊等一种具有多义性的、荒诞的自由联想空间。当我们探索画面中符号象征意义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画面整体具有一种别样的协调感与舒适感,这种感觉来源于其将自身精神领域的构想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精神内核的符号语言形式。

从语言表现上看,贾涤非巧妙地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养分,并与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精华相连接,关注人在当下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在秩序与非秩序的动态之间找到自身的平衡点。2010年的《尴尬图—鸜》,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半部分是一位身材魁梧的戏曲人物,右半部分则是一位裸体的妙龄女子,中间是一只红色的狐狸,并且在图像的各处分别写有不同的文字。这幅作品中的人物、灵怪、花朵等图像与“蓝”“疑”“鬓”等文字的象征性意义内涵,已然成为互为关联的补充要素与解释屏障,共同反映出当下人们在自我的世界和自身的性情中捕捉内在生命的变化。

贾涤非一直以一种极具表现意味的主观化艺术语言,将画面中符号形式的象征涵义加以纵向延伸。采用一种近似于涂鸦式的绘画手法,将繁复庞杂的线条与色彩融入画面中,再将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加以强调,这使其油画语言的层次结构更为精炼,同时,象征性符号形式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虽然“鸜”作为这幅作品的名字,也是主要象征符号之一,但在画面中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多,而是作为视觉要素隐含在整体的符号形式中,与其他象征符号互为主体,共同架构起整体的空间意识及表现形态。画面中线条的长短、粗细、虚实,都在有节奏地变化起伏着,犹如万物在生长中凝结而出的生命律动,其中暗含着以生命为整体的大宇宙生命观,使人自身具有了更为纯粹的生命意蕴。贾涤非通过象征性符号自觉地将观者对符号形式的解读引申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文化世界的上下文之中。他将视角聚焦于生命及其价值之上,通过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寓无限、借一时寓永恒的艺术语言表达,传递出一种精神性的超脱感与归属感。

三、结语

贾涤非以其独特的视觉经验、审美意识和直觉能力,将“人”和“物”分別作为其艺术语言中符号形式的两大结构支撑点,这使得个人主观情感“投射”于符号之上,传递出对心灵本真与生命自性的回归与热爱,呈现一种与主体精神相契合的独特视觉韵味。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充分地实现了其个人审美趣味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对符号形式的组织与运用。他从早期对西方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绘画手法的借鉴中开辟创作路径,到后期从东方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悟中认定表意方向,将自身艺术语言中符号形式的表达上升到人类共同的情感维度,呈现出应有的内在精神诉求与生命特质。贾涤非借助与符号形式紧密结合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的产生不是由简单的中西结合所得来的),表达出对众多异质性文化的包容与取舍,以及对人类共同生命情感自发性的理解与顿悟。通过对生活中的点滴及周遭事物的感性体验和长期的沉淀,他的语言意识得到了充分觉醒。这种觉醒是深层次的,是在直觉与逻辑、理性与情感、历史与现实的临界中达到微妙平衡的。即便当代艺术百舸争流,贾涤非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并试图以一种更加接近于人类生命本质的艺术语言在画面中呈现。这些特质汇集于他不断成长的艺术语言之中,显得庞杂而又精纯。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J].南京社会科学,2011(2):35-42.

[2]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孙欣.真意无语:“行进中的绘画”展访谈录之贾涤非[J].中国油画,2009(2):7-12.

[5]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赵毅衡.符号、象征、象征符号,以及品牌的象征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0(9):4-10.

作者简介:

耿琨博,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

胡玉森,硕士,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意象油画语言。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符号学油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岁月长又长》(油画)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