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郑氏八法之“清法”探讨凉泻针法治疗“肝病不寐”*

2023-09-10贾梦婕赵耀东焦陇鑫刘旭方晓丽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肝经循行肝火

贾梦婕,赵耀东,2,焦陇鑫,刘旭,方晓丽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2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失眠,中医属不寐范畴,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正常生物系统出现紊乱,具体症状为难以入睡,入睡后很快再次醒来,醒后再次入睡困难,更有甚者彻夜辗转难眠,失眠患者多伴有梦多健忘、心悸头昏、烦躁不安等症状[1]。传统中医思想认为,失眠多为“心主神志”主导,近年来,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了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多表现为精神紧张、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病因病机多为肝郁、肝火等[2]。凉泻针法化繁为简,以泻为主,既做到祛除实邪,而且使患者产生凉感,在临床上,应用于各种热证效专力宏[3],遂本文以肝为主论述病因病机,以郑氏八法之“清法”为治疗原则及方针,凉泻针法为具体治疗方法,分失眠病因病机、清法简述、治疗3个方面分述如下。

肝与失眠之关系

魂居于肝中,《普济本事方·卷一》这样论述失眠:“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以此言明人体睡眠与肝密切相关,肝脏受邪,魂则无可安放,神动而不静[4],故《医话医论荟要薛伯寿医话》明确说明“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应以调肝为中心。”

1 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通条,使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肝气郁结,郁则气滞,从而内扰神志,另一方面气血亦随之疏发不利,精血无法濡养心神而致不寐。《丹溪心法附余》言“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说明疏发不利,则会影响到精神活动、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等一系列活动[5]。《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中说明了肝火所导致的不得卧,或是因为恼怒伤感,或是因为肝气郁滞,损伤肝血,肝阴不足,阳火扰动血室而不眠。此外,从经络角度而言,足厥阴肝经循行“连目系”,胆经循行围绕目锐眦,肝气郁滞则循经上扰目系,使阳气盛则瞋目,此外,肝经“挟胃”,肝经郁滞而犯胃,胃不和则寐不安[6]。

2 肝火上炎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素体阳热过盛,日久化火,冲扰神明,元神不得归于阴而不寐[7]。《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卧。”从经络角度来说,肝经循行“与督脉会于巅”,督脉入脑,脑为元神之府,肝火循经入脑,扰乱元神而不寐,《中藏经·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证明了肝经有邪热时,沿其循行路线,既上扰脑目,又使睡中惊悸目不明,还可犯胃使腹胀满,最终导致不寐[8]。

3 肝郁痰扰

《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胆与三焦同属于少阳经,胆附属于肝,其他各脏功能活动、生清降浊赖于肝胆经升发运转,元气、营卫之气、气血、津液也赖之输布,气化失司则炼液为痰[9],《血证论·卧寐》道: “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明确指出肝痰可扰神致魂不安位。从经络角度来说,痰火亦可循经上扰脑目而不寐,此外,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生痰更盛,痰邪又阻滞气机,加重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脾经循行“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致痰火循经扰乱心中神明而不寐。

清 法

郑魁山先生为我国著名针灸大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有“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等美誉,郑氏针法历经四代,传至郑魁山先生时以形成完整体系,郑魁山先生结合家传与临床实际,不断深入研究,形成独特的“郑氏家传针法”[10]。郑氏“针灸治病八法”是郑魁山教授将祖国医学八纲辨证与多年临床经验相结合,创造性的应用于针灸中,使针刺经穴也可达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作用。清法是对于穴位做出特定手法,达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养阴生津效果的治疗法则[1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温者清之。”针灸大全说:“有热则清之。”皆阐述了热证要用“清”的治则。《灵枢·经脉》言:“热者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12]这些便具体的指导了如何利用针灸达到“清”之目的。肝病之不寐辨证多为实证、热证,在病邪及体质的多种作用下,导致肝气易郁、肝火易盛、肝阴易损等,最终使脏腑功能失常、阴阳不交而失眠,治疗肝病之不寐需养肝敛阳与镇静安神并用,遂利用清法清肝热、养肝阴,最终使阴平阳秘。临床上郑老多用透天凉、进水泻法、凉泻法等达到“清”的治疗效果。

凉泻针法治疗失眠

1 凉泻针法

郑魁山教授基于“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理论,汲取“透天凉”、“进水泻”的精髓,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简化了三部操作法,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创成了独具特色的“凉泻”针法[13]。该针法的特点在于重视押手的作用,创用三五助泻操作来激发经气,以“刺押手相配合、守气”为操作成功的主要环节,以“针下松滑、产生凉感”为操作成功的表现[11]。正如《针灸大成》所云:“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气自除”,邪盛用针刺泻之,不仅使邪气外出,并使针下产生凉感。凉泻针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对其功效有所创新,不仅可清热泻邪,还具有滋养凉润之功效,肝病失眠病机根本在于肝胆功能异常引起的阴阳失交、阳盛阴衰,“凉泻”针法属阴属静,清泻热邪以泻其阳,泻阳的同时化生阴液,在特定腧穴施以凉泻手法,可同时兼以敛肝潜阳与养阴安神,使阴平阳秘,精神乃和。

2 穴位选择

临床上治疗失眠主要以厥阴肝经、督脉、阴阳跷脉穴位为主,辨证明确后配以病变经脉腧穴并随证加减以组穴方,调理气机,调和气血,进而阴阳平衡而寐酣。主穴常取百会、四神聪、合谷、申脉、照海、太冲、百会,在此基础上,肝气郁结加期门、气海、肝俞,其中可凉泻肝俞以疏散肝经郁滞之邪气;肝火扰心当加行间、侠溪以泄肝安神;肝郁痰扰加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凉泻丰隆以清热化痰。诸穴合用共奏清肝泻火、疏肝解郁、补养肝血、调节阴阳之效[14]。

3 机制浅析

3.1 从经络来看 “肝病之不寐”主要与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阴跷脉、阳跷脉有密切的关系[15],如上文所述,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入脑,胆经循行过目,阴跷与阳跷脉主司眼睑开合,故取穴中,主要选取督脉、肝经、胆经以及与阴阳跷脉相交腧穴,以此具体体现“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针刺思想[16]。

3.2 从穴位上看 百会为阳气之会,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针刺百会穴可通达气血,气血调和则寐安;四神聪与百会相配合可交通脑络、引阳入阴、镇静安神;太冲,肝经之原穴,所谓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肝经有邪时,太冲穴多有痛感,凉泻针法针刺该穴可有效泻肝经气滞、郁热、痰火,同时激发肝经原气以补肝血养肝阴最终制约肝火,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原穴,主动主阳,合谷、太冲阴阳相调,气血相伍,升降相因,此二穴相配,被称为开四关,可达到协调气血、阴阳、脏腑同调的效果[17],开四关法应用于本病可通调全身气机,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则夜寐安。申脉与照海交于阳跷脉与阴跷脉,为临床治疗失眠常用穴,凉泻法应用于申脉穴,可“泻阳气之有余”,最终使“阴气盛则目瞑”[18]。

3.3 从针刺方法上来看 郑氏家传八法之“清法”是一种总的治疗原则或方针,其根本目的在于清除热邪,其中既包括实热,也包括虚热,在此治则下,在具体辨证取穴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手法,实热者可清热泻火,虚热者则可清热养阴。凉泻针法正是这种治疗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手法,“凉泻”针法具有清、泻、养3方面的功效,起到清热、泻邪、养阴的作用[19]。“肝病不寐”的总病机为“肝热之邪损伤阴气,阳盛阴衰致阴阳失交”,由于素体阳热过胜,或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冲扰神明;或因痰气郁阻,郁而化热,痰热阻滞经脉气血扰魂而发为不寐;亦可因肝阳上亢,肝阴相对不足,肝血亏虚,则神无所养、魂无所藏,从而睡卧不宁[20]。故“凉泻”针法用于此,起到清肝热、泻肝火、养肝阴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内经》有云:“盛则泻之。”《素问·针解》载“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留针,阴气隆至。”说明在邪气亢盛时,采用泻法泻邪,针下有寒凉感,则邪气退去疾病将愈。

综上,“肝病之不寐”总体是由肝脏气血阴阳失调而引起,当肝脏功能正常时,则刚柔互济互制,阴阳平衡,气血条达则可安卧。郑氏凉泻针法在“清”之大方针指导下,将手法和腧穴结合,泻热与滋阴结合,以达脏腑调节、阴阳调和的效果,最终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不寐自愈,值得在临床中广为推广。

猜你喜欢

肝经循行肝火
微信在线
带脉循行浅议❋
微信在线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任督脉循行刍议*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