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支持干预模式对初产妇产后康复、婴儿照护水平及母乳喂养效能的影响

2023-09-08孟现颖王静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16期
关键词:育婴自我保健产褥期

孟现颖 王静

1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277400;2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277400

妊娠分娩作为孕龄期女性自然生理过程,初产妇在妊娠过程中不仅需面对多种生理变化,且因无任何经验、分娩知识缺乏、角色转变及生活方式改变等综合性因素其生理、心理状态极为敏感〔1〕。在经历妊娠与分娩后,产妇之后面临新生儿护理、喂养及躯体改变等问题,角色转换和适应困难,产褥期自我保健能力不足等将诱发激素水平失衡,加重心理负荷,引发产褥期抑郁综合征〔2〕。有研究表明〔3〕,初产妇产后因缺乏自身与新生儿专业护理指导,致使母乳喂养技能与喂养效能,自我保健能力与育婴护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影响自身产后恢复及新生儿成长发育。家庭支持干预模式是以重建良性家庭系统,优化家庭结构为目标,利用家庭支持系统帮助个体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维持个体或群体自身健康的治疗与护理方式〔4〕。既往研究将家庭支持干预模式应用于初产妇居家护理中发现,其可满足初产妇院外健康需求,改善自我护理能与新生儿护理行为〔5〕。为此,本研究拟对初产妇应用家庭支持干预模式,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产科收治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分娩;②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意识清晰且能够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者;②既往接受过类似教育者;③合并妊娠综合征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对照组年龄20~42岁,平均(32.58±5.34)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7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20例;新生儿体重(3.13±0.20)kg;顺产20例,剖宫产18例,阴道助产2例。观察组年龄20~43岁,平均(34.87±4.56)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9例;新生儿体重(3.10±0.34)kg;顺产19例,剖宫产19例,阴道助产2例。两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含常规母乳喂养教育(母乳喂养知识、重要性、喂养姿势、喂养技能)、产后饮食指导、卫生护理、感染防控工作、出院指导及院外随访工作等。观察组实施家庭支持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护理小组 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与护理经验的产科医生1名、护士长2名及高资质的3名护士共同组成小组,明确组内成员护理工作,强化组员间配合度。通过科室内学习、讲座、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包含初产妇沟通技巧、产后护理重点、母乳喂养知识、结构式家庭疗法核心内容、产后健康教育重点等,在培训结束后经系统考核均为合格方可正式加入该小组。

1.2.2结构式家庭疗法〔6〕采用文献研究法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对国内外家庭支持干预理论与初产妇居家护理重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经组内成员讨论、咨询专家、问卷调查、翻看病例、查阅文献等方式评价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结合临床实践与初产妇个体性特征,将家庭支持干预模式分为建立关系-评估阶段-制定计划-解决问题-随访评估等阶段进行,共3个月。见图1。

图1 家庭干预框架

1.2.2.1建立关系 在产后出院当天采用一对一访谈法,了解产妇家庭关系、环境与经济状况、产妇家庭关怀度、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等,掌握产妇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和界限等。通过沟通与产妇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产妇家庭基础互动方式,初步评估其家庭相处间的薄弱点,利于后续护理的开展。

1.2.2.2评估阶段 以《孕产妇全程保健全书》及妇产科、儿科教材为理论〔7-8〕基础,小组成员经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制定产褥期母婴健康护理手册与母婴护理知识问卷,产妇出院后通过家庭随访掌握产妇家庭结构、家庭角色、成员心理及生理现状、社会表现形式等,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引导产妇表达自身感想与居家问题,如:“你产后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吗”“你觉得新生儿应该如何去照护”“你了解母乳喂养知识吗”“你家人是如何看待母乳喂养的”“你认为怎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恢复”等。同时发放产褥期母婴健康护理手册评估其自我护理及育婴行为水平,明确问题。指导其家庭主要照护者填写产后母婴护理知识问卷,掌握其家庭成员支持力度与照护能力与需求。

1.2.2.3制定计划 根据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与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度,明确产妇居家护理需求、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内容。与产妇及家属共同探讨产妇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及坚持母乳喂养的动力,将其现存问题归纳为:母乳喂养率低、自我保健能力低下、产后康复慢、育婴行为低下。原因:家庭支持度不足、缺乏专业育婴行为指导、缺乏母乳喂养技能、产后康复知识匮乏,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护理计划。

1.2.2.4解决问题 ①提高母乳喂养技能:利用视频、情景模拟、图片等多元化方式为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讲解母乳喂养技巧、姿势、体位、乳房按摩方式、正确储存母乳、正确催奶、挤奶方式及喂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等,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②增强育婴行为:通过示范演示法帮助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行为,如洗澡、更换尿不湿、新生儿抚触、更换衣物以及喂养、拍嗝、腹部按摩、排气操等。同时为产妇讲解新生儿黄疸、腹泻、乳腺肿胀、女婴分泌物等护理现象及对策以及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表现、预防和处理措施。③提升家庭支持行为:嘱咐其配偶及家属为产妇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与母乳喂养环境,要求配偶或亲属共同参与每次技能训练,通过加强对其配偶和亲属的教育,使其获得更专业和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同时调动和发挥家庭成员的亲情关怀,减少产妇孤独感和家庭因素对母乳喂养的消极影响,增强自我认同感与母乳喂养的信心。④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帮助产妇了解产褥期自我护理重要性及乳房肿胀、子宫复旧不良、产褥期感染、便秘、痔疮等常见健康问题预防及处理、新生儿发育评估、盆底肌康复训练等;纠正经验误区,如产褥期不能刷牙、洗头洗澡、吃蔬菜水果、室内不能通风;关注产后心理健康,教会产妇身心调节方式,预防产后抑郁。 ⑤提供产后康复教育:分析影响产后康复相关因素,依据产褥期护理相关内容制作思维导图〔9〕(图2),护士分别于产后2 d、产后7 d和出院前1 d、院外1个月及3个月结合思维导图内容从关键点到具体内容、由上至下、主至次的逻辑顺序,采用导入问题-知识梳理-反馈巩固-归纳总结的方式为产妇依次讲解,以提问形式巩固关键知识点,针对导图主题内容进行总结,加强理解及记忆,20~35 min/次。

图2 产褥期思维导图教育

1.2.2.5随访评估 每2 w通过电话随访评估产妇居家母乳喂养情况,了解产妇近期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产后康复效果、母乳喂养情况等,提供乳房护理、母乳喂养知识和心理支持,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乳房保健知识及心理情绪对产后恢复的影响。产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考核产妇思维导图掌握情况,要求产妇能复述及完成新生儿护理内容,采用问卷形式考核产妇日常自我护理与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产后3个月评估产妇自我保健能力、母乳喂养效能、心理状态及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针对重难点内容实施反复干预。定期开展小组总结会,针对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护理内容逐步改进和完善,共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10〕与自制育婴行为评定量表〔11〕评估两组产妇干预前后自我效能与新生儿照护水平。BSES量表共有10条目,包含母乳喂养技能与内心活动等维度,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产妇自我效能感越好;育婴行为评定量表从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脐带护理、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黄疸等方面进行评分,各方面共10分,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明产妇育婴行为越好。②采用自我保健能力量表〔12〕对两组产妇干预后自我保健能力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产褥期卫生、情绪调节、自我护理技能、用药及饮食、新生儿喂养等维度,各维度0~10分,分数越高,表明产妇自我保健能力越好。③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入院复查时会阴恢复情况(外阴性状与颜色是否正常)、阴道恢复情况(是否有炎症、性生活恢复)、尿道情况(是否漏尿)、乳房情况(是否哺乳)、骨盆恢复情况(骶骨回复、腹直肌/耻骨/骨盆闭合)等方面,各指标达标率越高表示产后康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保健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保健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保健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母乳喂养效能、育婴行为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母乳喂养效能、育婴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乳喂养效能与育婴行为比较分)

2.3 两组产后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产后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康复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家庭支持干预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初产妇作为新生儿直接照顾者,其认知、观念、新生儿护理行为等均与新生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大部分初产妇因缺乏产后自我护理知识与指导,缺少育儿知识、经验及正确母乳喂养技能,导致产后心理、生理、角色适应力低下,母乳喂养率下降,影响产后生活质量与新生儿体格发育。相关研究表明,实施科学有效的产后护理服务,提高产妇自护能力是帮助母婴顺利度过产褥期,促进产妇角色适应的重要保障〔13〕。常规护理多以普适化为主,缺乏个体性与专业性,无法满足个体需求,且缺少院外延伸护理,致使院外产妇健康问题及状况堪忧。家庭支持干预旨在了解产妇及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需求,以家庭作为治疗单位,强调家庭动力与个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提升家庭支持系统,改善家庭动力来解决个人健康问题,满足个体精神或生理需求,促使家庭成员给予产妇积极影响,维持产妇及新生儿身心健康〔14-15〕。

3.2 家庭支持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效能与育婴行为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作为预测母乳喂养行为的潜在变量因子,是指产妇对婴儿实施母乳喂养的自信程度,其不仅影响产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与持续时间,还对产妇在喂养期间应对困难时的信心与决策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应用家庭支持干预,将产妇和家庭成员作为护理整体,侧重于对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关系的建立和调整,为产妇母乳喂养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深入评估产妇与家属照护能力与护理需求,分析母乳喂养低下、自我保健能力低下、育婴行为低下的原因,利用有效资源为其提供科学化、人性化且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为产妇提供整体性、延续性且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与技术指导,帮助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护理行为。利用家庭关怀度与支持系统,纠正家属错误认知,提升家属新生儿及产妇护理能力,为产妇提供良好且舒适的家庭环境,帮助产妇恢复和提高自我效能,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知信行”水平,培养母乳喂养信心,改善产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其新生儿照护水平。

3.3 家庭支持干预能改善初产妇自我保健能力与产后康复情况

本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干预护理能有效增强产妇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产后康复情况,此结果可能与该护理重视提升产妇健康认知与自护信念有关,与李彩月等〔16〕研究一致。家庭支持干预通过组建护理团队,制定产褥期母婴健康护理手册与母婴护理知识问卷,全面掌握产妇与家属护理能力与需求后,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产妇掌握自我护理技能,激发自我护理动机与信念。此外通过纠正经验误区、思维导图的制定将产后相关信息实现隐性知识的可视化过程,有利于产妇充分掌握知识要点,有效存储、理解相关知识,帮助产妇更快掌握产后内容。

综上所述,家庭支持干预模式可帮助初产妇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减轻产妇不良心理情绪,培养良好家庭功能,提升产妇自我保健能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育婴自我保健产褥期
湖南首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出版
助你健康每一天自我保健APP答读者问
自我保健
——未来医学及身心健康之路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试析复发性生殖道感染与妇女自我保健水平的相关性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好事儿!瑞典爸爸享仨月育婴假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产褥期湿疹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