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探析

2023-09-08周浩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周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如何在高考历史复习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者结合新课程、新课标的背景对此进行探析。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民族情感

意识作为一种非物质存在,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因此,教师需要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例如,在一次历史复习课导入环节,笔者展示了2022年9月在丽江市举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宣传视频。学生们被视频中的射弩、吹枪、陀螺、秋千、蹴球、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吸引,被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振奋,激发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豪情感,为课堂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聚焦核心概念,提升课堂立意

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特性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概念。通过核心概念统摄教学,可以提升课堂立意,实现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价值立意”的跃迁。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先帮助他们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格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核心概念,进而围绕这些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等材料,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结合成的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间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指“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同时,笔者向学生阐述“四个共同”的内涵,要求学生树立“五个认同”。

围绕这些概念,结合课标和教材,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全民族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渐变为现实”。

三、落实学习任务,发展核心素养

当前“新教学”提倡“双中心,一目的”教学观,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强化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此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学习文化和学习效能等指标。据此理念,结合核心概念和教学立意,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学习任务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形成。

教师展示从秦朝到清朝等主要王朝的疆域图,让学生在上面標注各王朝疆域的四至点并概括中国版图奠定的过程。例如:学生在秦朝疆域上标注了“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在清朝疆域上标注了“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学生总结中国版图奠定的过程:秦朝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清朝通过联姻、册封、盟旗制度、改土归流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边疆游牧地区,变松散的羁縻统治为有效的中央集权治理,中国版图最终奠定。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教材,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学生概括: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以炎黄部落为核心,华夏族形成,自称“中国”,并与四方少数民族密切交往,互通婚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各部族进一步交融,出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随着强大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汉族正式形成。东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断,中原周围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唐朝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又一次融入汉族之中。宋至清,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甚至两次建立了较长统治时期的全国统一性政权,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通过学习任务一,学生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2.学习任务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觉醒。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个体层面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以“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为口号,群体层面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大觉醒;抗日战争促使中国人民族觉醒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各民族共同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通过学习任务二,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养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3.学习任务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复兴。

师生共读材料,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接着,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云南省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景象: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局面持续巩固。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千年跨越”。这只是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一个缩影。

通过学习任务三,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养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四、命制创新试题,提高备考效率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创新题型设计,引导学生注重融会贯通。我们在高考历史复习中,也应该命制創新试题,突出试题的价值引领、启智润心、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作用。为此,笔者命制了以下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 心……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提取材料中任一观点,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通过此题的作答,学生回顾了历史上中华民族疆域累积形成、民族交往交融、文化交流借鉴、制度推广创新等基础史实,也从情感上加深了“五个认同”,从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延伸教学空间,实践知行合一

深刻的教育来自于深刻的实践和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塑造需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既要在课堂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要延伸教学空间,布置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课后作业,使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参观云南民族村,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探究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服饰和建筑,探究丝绸之路的民俗文化、风景名胜。虽然高三复习时间比较紧张,但这些活动增强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通过深刻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考历史复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标、教材、高考真题和学情,以“中华民族从实体形成到意识觉醒到伟大复兴”为基本教学线索,以增强“五个认同”为主要抓手,以“四个共同”为主要内容,遵循“认知—情感—意识”的价值观生成路径,聚焦核心概念,提升课堂立意,通过情境创设、史料教学、命题创新、课外实践,在体验、感悟、探究和践行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对高考热点,提高备考成效。

注:本文系昆明市官渡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第一批立项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中学历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GY21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