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动物园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研学营的实践探索

2023-09-08

大众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动物园研学科普

左 奕 

天津动物园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研学营的实践探索

左 奕

(天津动物园,天津 300381)

动物园在推进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配合落实学校素质教育,共建共享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天津动物园在科普教育研学营活动的实践经验做了相关探讨,重点阐述了开展科普教育研学营的背景依据,介绍了研学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游客的参与情况,梳理了当前动物园研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分析了科普教育研学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设计开发特色研学课程、开辟科普研学网络阵地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天津动物园;科普教育;研学营;动物保护;实践探索

引言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而《天津市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也强调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将科学普及与素质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科普教育基地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动物园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对公民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传播科学精神、培养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2]。同时,动物园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面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3]。天津动物园作为现代城市动物园,始终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动物福利作为践行动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以执行“植入理念,诱发兴趣,引导行为”的工作理念,作为提高公众“关注环境,爱护动物”思想意识的重要手段,自觉履行作为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使命,努力建立连接城市人群与野生世界的桥梁,呼吁公众共同参与动物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

动物园科普教育研学营,是指以科普教育为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帮助研学者从中获得科普知识和进行素质拓展,既是教育改革和科普创新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4],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它是一项由园方组织、青少年儿童集体参加的、有体验步骤和学习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研学营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本领、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实践探索的精神,在亲近自然、了解动物的过程中,获得动物保护知识、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分享,在寓教于乐中提高社会责任感。研学营不但促进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而且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激发青少年创新活力有重要意义[2]。

为进一步推进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配合落实学校素质教育,共建共享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动物园开发了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研学营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常态化的科普服务,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课外活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引导更多公众爱护动物、关注生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1 动物园动物保护研学教育的主要模式

1.1 馆内常规参观讲解

天津动物园为公众提供动物展示和动物科普教育的各类动物展馆共26座,包括科普教育展馆、狮虎馆、熊猫馆、中型猛兽馆、貘馆、细尾獴馆、食蚁兽馆、小动物馆、熊山、水禽湖、两栖爬行动物馆、猩猩馆、猿猴馆、猴山、长颈鹿馆、犀牛馆、河马馆、大象馆、鸟语林、雉鸡馆、走禽馆、鸣禽馆、攀禽馆、百鸟笼、萌宠乐园、草食动物散养区,日常设定固定时间段为公众提供科普讲解服务。在开展动物保护研学营期间,园方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亲子家庭或社会机构与学校提前预约参观行程的方式为公众提供研学服务。活动当天由专职科普讲解员带领参观者按照研学路线进行馆内参观,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10组亲子家庭或20个学生以内,防止出现接待能力超载、接待现场混乱的情况。由于动物园园区面积较大、参观展区较多,一般选取1到5座具有动物园特色且群众喜爱度较高的展馆进行科普讲解,且参观时长控制在1~2小时,既能保证参与者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科普参观体验,也能保证参观者不至于因过于疲惫而失去兴趣。这种研学模式是目前最常见也最普遍、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一种形式,程序简便,便于沟通和实践操作。

1.2 园内主题研学活动

动物园开展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主要包含节日文化系列活动、“六一”儿童节专属活动、“保护本土动物、建设生态中国”主题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爱国卫生月活动、世界动物日活动、爱鸟周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国际长臂猿日活动、猩猩关爱周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以我国传统节日和动物保护日相关的节假日为契机举办的活动,同时也会根据园内野生动物资源和动物饲养实际开展动物摄影展、动物征名活动、动物生日会及其他科普活动。一般主题活动由园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优化、活动物料的置办采买和活动的具体实施。在活动开始前一周左右,园方一般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研学活动的招募信息,包含活动主题、背景意义、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的主要内容、参与人数、报名方式、报名截止时间等内容。如果是和园外社会机构或者学校进行合作,也会提前将相关内容信息以书面形式通知到位,同时获取研学方的参与情况,可以与研学方沟通参与人数、参与时间,也可以根据研学方要求协商调整活动方案,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研学方量身打造专属研学活动方案。

1.3 动物园课堂

动物园课堂是一种由动物园专职科普讲解员为参与者授课的活动形式,授课内容主要为野生动物相关科普知识、动物饲养保健相关知识及动物日常趣事等内容,授课形式主要是通过演示文稿上的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展示,同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目前该模式没有固定周期,时长为0.5~1小时。授课对象主要定位于中小学校、学龄前儿童亲子家庭,同时也包括所有关注动物保护的社会公众。通过主题讲座和互动体验普及动物科普知识,加深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使参与者真正在研学中有所感悟,培养动物保护意识。

1.4 移动课堂

移动课堂是移动动物园的一种表现形式,园方携带科普展品、展板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商场、部队等,与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进行科普讲解互动。目前,天津动物园已走进一个社区(观景里社区)、一座商场(鲁能城)、六所小学(河东区实验小学、南开区勤敏小学、文昌宫民族小学、翔宇国际小学、华兰萨顿国际学校、水上小学)、一家企业(福迪威西特传感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一个消防部门(天津消防特勤支队天山路消防救援站),共建共享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先后举办了10余场不同的主题科普活动,为超过3 000名公众传播动物科普知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展示,培养公众保护动物、关注生态的理念和意识。这种移动课堂形式对于学校和社会机构来说,是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合作形式。

2 当前动物园研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开展科普教育研学营的可持续性缺乏保障

一方面动物园与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相互之间合作目前存在很多障碍,需要逐级申报,程序繁复,动物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公众教育之间缺乏支持联系、沟通的渠道。而且当前的联系是动物园方面的单向联系,许多合作是由个人关系牵线搭桥的形式推进开展,这样就造成可以合作开展的学校与社会机构有限,能够达到的科普教育范围也有限。动物园缺乏与更多学校及社会机构对话的机会,沟通交流不具备连续性,其推广的后续持久性并不强。另一方面,当前动物园用于科普教育的专项资金有限,而且天津动物园面向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是公益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动物园方用于科普教育的投入支出较大,所以存在较大的财政缺口。

2.2 动物园研学课程缺乏个性化

整体来看,动物园研学活动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内容设置、开展方式及课程设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内容设置上主要以动物园的野生动物资源为依托,但是动物园的自然资源并不仅仅在于野生动物,还包括丰富的植物资源,然而植物资源一直被人们忽略,并未体现在科普教育研学课程中。在开展方式上,目前采用的方式方法有限,缺乏更深层次的创新,存在研学教育流于形式,模式化、程序化等问题。流程简易、方法单一,科普教育研学活动的效果评价与后期反馈不到位,整个活动过程中没有体现研、游、学融为一体的研学方法,难以达到研学教育最终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设计上,科普教育研学活动的科普受众为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以及其他公众,没有细分研学对象的年龄,未做到以不同学生或公众特征制定相应的研学内容和线路规划。不同年龄的研学对象,其认知标准、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同,但是当前动物园的科普教育研学课程标准统一,内容深浅程度及任务完成难易程度区别不大,如果用这种差别不大的科普课程体系面对所有年龄段的研学对象,会出现年纪小的听不懂、年纪大的提不起兴趣的情况,就会失去科普教育研学本身的意义。

2.3 缺乏专业科普教育研学人员

动物园的科普教育研学人员主要来自宣传教育科。该科室主要由7名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组成,全部为拥有符合专业要求的本科以上学历,半数为研究生学历,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是面对如此繁多复杂的科普工作,专职科普教育工作人员实在难以应对,且专职科普教育人员不在动物保育岗位上,缺乏动物保育经验,很难生动地讲出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科普知识及趣闻趣事。但是从事动物保育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分配、科普讲解能力等方面又无法应对科普教育研学工作。另外,社会招募的科普志愿者能力参差不齐,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能够从事的工作有限。

3 建议

3.1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一方面建议将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动物园科普教育添加至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把动物园归纳为中小学课外科普教育基地,并在学校设置与动物园科普教育对接融合的专门机构,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动物园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建议动物园及其主管部门加大对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动物园科普教育研学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取适当合理的活动费用,费用管理公开透明,以解决科普教育研学活动投入资金紧缺的问题。

3.2 设计开发特色研学课程

在实际开展科普研学教育活动时,要以培养社会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思想为目标,充分考虑动物园自然资源特色,同时结合公众需要,深层开发科普教育研学项目,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科普服务。首先在内容设置上,要找准研学对象的知识盲区和兴趣点,深入研究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根据动物园拥有的资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之处,精心制订有针对性、广泛、详细的科普教育计划。其次要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将自然科学、科技、文化等相结合,突破传统科普教育的固定模式和参与者的固有认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兴趣,通过围绕科普内容与主题精心设计,设置更多参与度高、体验感强的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科普服务,从而确保达到良好的科普研学教育效果。最后在课程设计上,探索符合科普受众特质的讲解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对象,应结合其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区别,建立不同维度的优质科普研学课程体系。对于年龄稍长的群众,可以在科普教育过程中表达更多的专业词汇,帮助其获取更加专业的科普知识;而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或儿童,可以适当增加科普教育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用更加深入浅出的语言方便儿童理解。

3.3 开辟科普研学网络阵地

运用好“数字+动物园”的新形式以及利用网络、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来加强动物园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及小红书等平台进行科普教育直播,让更多公众足不出户,却能身临其境获得科普知识,实现科学普及的有效传播;同时还可以利用腾讯会议等软件通过在线科普课堂的形式为受众提供线上科普服务,打破科普传播的空间壁垒;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录制播放科普短视频、科普动画等,用不同类型的传播手段制作科普内容传播科普知识,同时运用智能AI技术,与公众进行网络互动,及时回复公众提出的科普问题,获取公众的实际需求,同时对公众的科普效果进行实时追踪,反向完善科普教育方案,突出科普教育的实效。

3.4 加大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动物园应努力培养更多专业的科普讲师,鼓励开展内部业务培训和科普讲解专项培训,还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引进专业的学校教师资源,定期在动物园开展科普教育课堂,同时在学生中培养发展科普志愿者,以提高动物园科普教育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此外,还需要对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加强培训,与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合作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科普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科学普及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对动物园新发展阶段的科普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是科普基地今后开展研学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展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研学活动,提升科普教育业务水平,推动全域科普工作开展,是动物园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努力方向。只有推动科普教育研学创新、实现科普教育资源共享,才能切实担负起科普传播的社会职责,帮助全民提升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让更多参与者和受众强化动物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7): 6-8.

[2]莎仁高娃. 科技馆科普研学教育活动创新策略的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9(499): 38-41.

[3]史玥. 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学校研学基地的意义与发展方向[J]. 天津科技,2022,7(49): 110-112.

[4]陈建新. 注重体验统筹整合全员参与: 古镇研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几点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6): 3-5.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nimal Protec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amp at Tianjin Zoo

Zoo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ooperati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quality education, and jointly building and shar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ianjin Zoo in conduc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camps,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and basis of conduc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camps,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sorting out the main models of current zoo research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camps, and proposing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provide policy support and capital investment, design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courses, open up network position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and buil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alent team.

Tianjin Zoo;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camp; animal protec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S863

A

1008-1151(2023)07-0189-03

2022-12-20

左奕(1990-),女,天津动物园畜牧师,硕士,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科普讲解、科普活动组织策划总结、科普信息编辑、科普杂志编撰工作。

猜你喜欢

动物园研学科普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科普达人养成记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我家的动物园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