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类院校现代产业导师制度研究——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9-08黄泇锜潘惠娟

大众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特聘产教导师

黄泇锜 潘惠娟

高职医学类院校现代产业导师制度研究——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黄泇锜潘惠娟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5)

从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的提出背景出发,文章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分析高职医学类院校现代产业导师制度存在的困境,探索构建现代产业导师制度的路径,以打造“政行校院企”跨界融合的大健康服务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为健康中国、健康广西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合同管理;产教融合

引言

产业导师是高级别的兼职教师,是兼职教师群体中的少数存在,其高级性体现在岗位及技能的稀缺[1]。产业导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的稀缺人才资源。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的设置既弥补了高职院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优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又深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学校产业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桂教职成〔2020〕60号)文件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职业学校产业导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2012〕14号)文件精神,以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建设广西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本和提质培优的需求,对照“广西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对标职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和学校“十四五”教师发展规划,按照学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正在努力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制度,研究高效合理的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设立、管理和考核长效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特聘导师薪酬制度,构建“政府搭台、校企融合、多方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2]以及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全方位提高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一批“医护”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1 现代产业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现代产业导师流动机制不通畅

产业人员和高校人员走的是两种不同的专业技术路线,如何互认身份、明确专业职务职别和评判个人工作业绩等,是产业导师有序、顺畅进出高职院校凾待梳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如何根据学校自身护理、药学和中医康复、医疗、养老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等重点学科(领域)、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择优设置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制定产业导师柔性引进计划和聘用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长效机制,加快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和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于产业导师作为新概念才新鲜出炉不久,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开始。首先,产业导师的职责定位必须精准。产业导师是兼职教师的其中一种类型,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厘清其工作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导师的作用。其次,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产业链与专业链、人才链如何实现有效对接,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如何更好地实现互相合作、互利共赢,依托学校高水平专业群、优势特色专业,充分发挥行业、学校、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推行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的管理体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产教深度整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管理的成本,加强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学和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卡脖子”难题,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校企双方合作模式和路径。

1.3 现代产业导师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人文关怀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未建立起与产业导师的业绩、工作量等相适应的产业导师薪酬激励机制,很多特聘岗位薪酬偏低、不够合理,激励手段单一,难以吸引人才,导致很多产业人员去高职院校担任产业导师的意愿不高,高校内高层次、高级别的产业导师也非常稀缺。部分高校对聘请的产业导师人文关怀不够,未能建立起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长效机制,承诺给予的待遇、经费等问题也落实不到位,未能为产业导师“施展拳脚”提供充分的平台和保障,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导师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高层次、高级别的产业导师流动性大,高校难以留住人才。

1.4 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高校对产业导师的考核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甚至缺位,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考核方案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产业导师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不明确,未能厘清产业导师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职责范围,未能建立起二者之间各尽其职、相互配合、高度合作的机制体制。这些均导致一些高校未能最大限度激励、发挥和调动产业导师的独特作用,有的产业导师甚至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产业导师应有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刚刚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导师何去何从、如何精准发力,需要认真深入谋划,慢慢摸索建立健全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和考核机制。

2 构建现代产业导师制度的路径

针对现代产业导师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如何以提质培优、建设“双高校”为契机,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积极融入“1+X”证书制度相关要求,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需要顶层设计、层层推进、深入实施。如何对接各种已有或正在建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等,通过合理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和考核机制,最大程度发挥产业导师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需要高校持续地探索有效路径。

2.1 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学校牵头组建广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目前由63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职业院校组成。特聘产业导师,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对资源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互动[3]。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充分利用该集团的优势,通过现有或正在搭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从体制机制上畅通行业企业人才与高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渠道,从人、财、物、职称待遇等各方面出台各种措施支持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比如,由医院、养老院、家政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或护理机构、养老机构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成产业导师队伍,实施学生学徒双身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高效育人,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高素质、高技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优秀医学类大学生。

严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五个对接”要求,经过实践,形成“产教融合,三岗渐进,能力递升”的卓越健康卫士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改革,依托高水平专业群、优势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师资强强联合,优化课程设置,优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创新“产教融合、课证融通、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大学生理论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弱的短板。2022年,学校获评“1+X”健康财富规划职业技能优秀考核站点,不仅为专业发展、教学团队建设提质增效赋能,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毕业即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健康中国、健康广西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2 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长效机制

2.2.1 择优设置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加强合同管理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出台并完善高职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学校和合作方有关人员互聘互用。坚持按需设岗、公开选聘、择优选聘、合同管理原则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实行聘期制,一般为三年。优化岗位设置结构,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择优设置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制定产业导师柔性引进计划和聘用工作方案。原则上重点遴选医、护、药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统筹考虑其他专业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企业平台等,共享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资源,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湛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学校首先必须精准定位产业导师的主要职责:(1)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以导师身份指导年轻教师或学生生产实践、科技创新;每年参与聘任二级学院(教学部)教研活动不少于N次;每年为聘任二级学院(教学部)作讲座不少于N次;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2)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基于企业技术技能发展现状,对相关内容提出改进建议。(3)推动所在企业(单位)与学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联合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推进创新成果转化。(4)推动所在企业(单位)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载体,共同实施“1+X”证书试点、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项目。(5)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对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建言献策。(6)双方协商签订的协议所列的其他职责。

最后,根据特聘岗位的需要,应制定和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分别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颁发特聘证书。有些高校由于疏于管理或不够重视,往往忽略了颁发特聘证书这一程序,导致容易发生各种争议和纠纷,也不利于各个环节的衔接。因此,一旦决定聘用产业导师,高校就应按规定程序发放特聘证书。双方应按照目标任务签订聘用合同,在合同里明确聘期、目标任务和待遇等事项,进行合同管理。同时通过合同明确双方在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违约责任等方面的任务、目标和责权利关系。合同除了约定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的具体建设任务和职责外,也应明确约定违约责任,明确列出违约的具体情形及兜底条款,明确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继续履行合同等相关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双方应严格恪守合同约定,按合同约定的内容享有权利和履行己方的义务。若一方出现违约情形,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同时,聘用合同还应明确解除合同的条件和解除后果。产业导师并非终身制,不是“铁饭碗”,要进行聘期目标管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督促产业导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怠于履职或形同虚设。通过合同管理,一方面能有效约束双方的行为,激励产业导师积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其建设任务和职责,另一方面又能约束学校按照约定建立健全相关的平台、政策和制度,为产业导师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支持和良好的教科研环境,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和双方互利共赢。

2.2.2 完善特聘产业导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接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从制度层面制定包括产业导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内的产业导师制度,根据全面质量要求、按照协议约定的目标任务进行考核。细化考核规则,把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人才培养情况、课程建设情况、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创新团队建设情况、课程效果、课程评价、技术成果转化等纳入产业导师的考核目标,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核是否完成了合同约定的任务。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做好特聘产业导师履职情况及完成岗位目标情况的评价考核工作,逐步形成以“四有教师”为核心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队伍评价考核制度体系。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期满考核,可采取汇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根据量化分数,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核结果应进行公示。根据考核情况,对业绩突出的产业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经双方同意可直接续聘。对达不到业绩或业绩不合格的产业导师进行督导,由用人部门对其进行约谈并要求其整改。整改后一年考核仍不合格者,由用人部门报请学校批准后,予以解聘。考核必须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产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产业导师队伍。

2.2.3 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聘导师薪酬制度

建立特聘导师人才年薪或协议工资制。探索建立与高层次人才引领驱动核心地位相匹配的薪酬分配制度,利用“项目工资”和“协议工资”等方式,激励特聘导师等高层次人才强业绩、出精品。产业导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和岗位津贴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量。

根据各类各层次导师不同的目标任务确定薪酬待遇,加大相关经费支持。柔性引进特聘产业导师固定岗实行年薪制,具体年薪结合学校专业需要和长期发展确定,实行一事一议。具体额度按其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贡献大小核定,平时按50%的比例预发,经考核完成约定的工作任务时,年终一次性进行结算。特聘产业导师流动岗兼职教师课时酬金待遇分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确定一个课时应得的酬金。指导实验实训教师按上述酬金的80%计算。

2.3 突出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特色和创新

学校常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建立了兼职教师库,这些兼职教师既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组织等比较熟悉。学校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框架内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固定岗+流动岗”配置机制,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在广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和兼职教师库的基础上,既择优设置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也按照一定比例设置流动岗位,用于特聘医护、养老等行业企业专家、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兼职从教,向“双师型”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同时,建设标准统一、专兼结合的产业导师队伍,推动形成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水平的“跨界”教育教学教研创新团队,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根据学校专业需要、双高建设和升本目标,对标对表,规划未来三年至五年成立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设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特聘导师流动岗位的具体数量。聘请行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家、名师、名医。特聘产业导师通过项目、兼课、培训、实践指导等方式开展“传帮带”,打造“政行校院企”跨界融合的大健康服务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提质培优赋能,助力学校双高建设、升本建设和健康广西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3 结束语

高职医学类院校设立现代产业导师制度,是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专业人才,打造“政行校院企”跨界融合的大健康服务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和应有之义。通过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管理长效机制,加快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导师的作用,从而破解融而不合、合而不作的难题,深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1]龚添妙,曾全胜. 职业教育产业导师建设: 角色定位、现状审视及行动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 42.

[2]李辉,戴堒. 职业教育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22(6): 68.

[3]劳晓芸,马骏,周齐珮,等. 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聘任: 困境与出路: 基于上海的分析[J]. 职教论坛,2017(20): 5-9.

Research on Modern Industrial Tutor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s——Taking Guangxi Health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al of the special post plan for modern industrial mentors, this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Health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mentor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s, explores the path to build a modern industrial mentoring system, so as to creat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ealth services with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chools,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health, to achiev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provide reliable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and a healthy Guangxi.

industry mentor; specially hired positions; contract managemen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G717

A

1008-1151(2023)07-0163-04

2023-01-18

2021年度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项目(任务)专项校本课题“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构建与探索”(GXWJTZPY17)。

黄泇锜(1983-),女,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潘惠娟(1970-),女,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特聘产教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健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