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语境和重要着力点

2023-09-07赵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摘           要]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着眼点在于社会实践,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结合,需要弄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语境,通过阐述其课程形态,强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着力点,转变教学理念,扩大思政课堂的辐射阵地;守正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设计,打造经典课堂,铸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基;激活思政元素,搭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模式;推进社会资源的衔接与转换,拓展课堂空间。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21-04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思政课为核心,拓宽实践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且“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

一、弄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语境

(一)理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系列重要论述为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大思政课”的论述中强调了思政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放在首要位置,指出了要培育“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落实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联动建设,这给“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硬支撑。

(二)理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为基准

职业本科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待完善,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更充分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进行补充和拓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聚焦于社会大生活,是从思政课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的,这也是思政课解决当前问题的着力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由点到面,向社会空间延伸。现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活动空间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等方面相对局限,依赖教材、模式传统,与当前学生成长背景和社会现实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形,而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全面、多样,注重更广空间、更大视野、更远目标。因此,从问题导向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直面的是现有形态和目标使命的不相匹配。

(三)理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与社会衔接联动为契机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要从社会机制出发,从职业本科发展来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果不以社会现实为着眼点,与社会衔接,那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就无法实现。思政课的传统教学中,课堂空间占主导,实训环节、产教融合、技能大赛等还未完全融入机制,在内容、视野、过程上都需要强化。

从课程与教材方面看,课堂知识在教材、教学设计等理论化、科学化后,鲜活的社会案例可能被“过滤”,并且思政课程是最具现实性、时代性、广泛性的,需要紧追时代脉搏,弘扬正确价值观,不能只局限在课堂小环境,要让价值观念、时代精神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理解、体悟思政课,这就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机制;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看,“落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期待与表达,也点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处境。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出给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指出了社会导向和现实支撑,理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回归社会本体进行审视,从思政课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思考思政课,如果缺失社会维度,脱离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等元素,就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容易陷入单一化、封闭化的模式当中。

二、梳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形态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在课堂和现实中检验。当然,这个课堂是以思政课为载体,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来看,共有以下三种形态:第一,科学研究。这是以科学研究作为实践活动,延伸知识创新和探索成果,科研型教师为实践主体,突显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融合。第二,党政协同。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党团组织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范畴,连接思政部门和学生,体现实效性。第三,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观表现,是最能展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场域,能够紧随个体和环境变化对应教学,符合教学逻辑和价值传输。

横向维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在实践课程形态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明确思想、价值、道德等教学标准,并贯穿于整个过程,具体表现就是教学实践,但是其不局限于知识传输,更多的是“大思政观”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大思政观”,其核心是思政思维广泛存在于大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中,构建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体系。所以,思政课不应该是教学发展中孤立的教学要素,而是普遍而广泛的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实践活动,以社会各种表达形式为底色,聚焦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纵向维度:从职业本科育人的角度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开设的课程,还要有学术研究、平台共建、心理协同、组织管理等方面协调推进。[2] 课程育人要融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就要立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实現育人目标。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脱离思政育人语境,要精准对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锁定教学方向和重点,拓展教学活动场所,借助社会载体、社会渠道实现育人目标。目前思政课尽管逐步走向系统性、体系化,但是更要紧跟时代脉搏,深耕现实社会土壤,在良好的社会生态中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明确方向。思政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社会生态同样具有教育性,不乏潜在的多元育人资源,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社会性和个体性的互动和融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专家F·W.克罗恩认为课程教学活动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并且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延伸意义上说,可以把教学论界定为文化适应的科学。因此,社会的、互动的和个体的文化内容和社会内容的传授过程,其意义成了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践的中心”。[3]

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现有思政课程的范畴当中进行的,它是向思政课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由注重理论性向注重实践性转变,把课堂由学校场域向社会场域拓展,更具有层次性和空间性,这也是“大思政课”的大之所在。学校的传统课堂通常是在教材、校园文化、党政组织、学生社团等的配合下完成育人,属于显性教育范畴,“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现实,拓展至社会全域,凸显社会资源的隐性育人力量。这样而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聚焦了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课程教学群体的差异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但是,两者并不割裂和对抗,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思政课程形态。

三、凸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扩大思政课堂的辐射阵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思政课要遵循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探索适应应用型职业本科发展的教育路径。思政课始终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这离不开社会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等的全面教育,同时让大学生经历多元变化的社会实践的考验。在这种理念下,学校和教师既要在大学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做好价值观引导,又要让大学生充分融入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验教学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但在实际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探索新的教学路径时,社会实践并没有完整或者充分融入课程教学,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从课堂到社会、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集中体现,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

(二)守正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该是固化的和单一的,而是发展的和变通的,要构筑实践育人体系。[4]“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标准化、整体化向个性化、差别化的进阶,扎实理论功底之上兼具教育性和对象性的育人过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极具社会视野、强大现实对照之下,运用权威、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教学过程。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构建多元联动的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其一,用好校内实训基地。各学院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搭建校企社会实践平台,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教育模式,打造实践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其二,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激活现有平台和资源,为“大思政课”广纳教学资源,形成长效通道;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教材、行业、时代发展,拓展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策略,在教学信息化思维下,激活信息化教学的高质量融合,包括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投放在行业企业公共开放平台,拓展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载体,让实践教学更深化。

(三)优化教学设计,打造经典课堂,铸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基

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思想意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注重融会贯通,对教学过程要有精准阐述。学校课堂教学常见从理论到理论,校内循环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要从更大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实际中汲取更丰富的育人养分。所以,要以生活和社会大课堂為导向,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内容在头脑中融会贯通。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挖掘更广阔的空间、现实素材和养料,重视社会教学的实践维度,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教学空间,把从前有限的课堂范围扩大,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养成需求。

具体而言,一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社交空间、信息空间相互交织,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社会实践的维度拓展。二是在向社会实践拓展过程中,要以贴近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前提,精准地把学生的思想需求与社会环境进行对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就有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身心状况和社会实际进行连接的需要。

坚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内容,尤其是紧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抓实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紧密结合中国深刻变化和历史性成就的鲜活案例和素材,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品格、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体会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还要深入阐述世界和时代变化,密切关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赋予我们的时代命题。认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在大思政观格局下,常讲常新时代发展变化,讲明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启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讲清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实力,在国家治理中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断深化的世界发展大势,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正确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担负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让学生以社会生活实践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提升社会实践,从而适应社会、思考人生、融入时代,把思想付诸行动,打造活化的思政课。

(四)激活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模式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课程思政理念。两者不是割裂的,课程思政中蕴含着丰厚的思政元素,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给课程学习注入人文情怀和价值力量。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机制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现实场景、实践感悟等手段,把理论与道理寓于实际应用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在讲好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把价值遵循、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重大事件融入其中,结合专业性质和背景实施教育,让思政课“大”而化之。特别是采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后要求更科学、具体,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关键环节,凸显学生的实践感受。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紧跟专业前沿和技术发展,把教学活动延伸到更广阔空间,包括线上、线下,达到课程之间的融合互补。例如打造思政名师工作室、特色文化品牌等,让学生在“大思政”氛围中体悟;走进企业、基地等社会大课堂,把党的最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道德精神赋予其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自信。

政策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职业道德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职业本科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设计教学方案时,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产教研融合的学习效果。

专业导向:作为基本载体,“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少不了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支撑,综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征、价值遵循等,提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部分,达到相向、相容的育人效果。首先,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实践特点,激发其中的思政性。其次,联系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文化,唤醒专业育人思维,如在建筑工程专业,要注入质量意识、规范意识、集体意识、法律意识等,从国家重大工程、山西重大工程项目案例中找寻专业技术、施工建设中突显专业精神和情怀的建筑典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运用列举,让学生在学中感悟技能报国、奋斗一线的责任担当和家国使命。最后,打造职业本科学校文化传承,有计划、有意识地构建学校、学科与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学校、专业的热爱和情感依托,如我校工匠精神的塑造和传承,旨在打造专业特色,传承优良品质,赋予职业本科更鲜明、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力,积累深厚的精神和文化养分,达到精细化的教学效果。

(五)推进社会资源的衔接与转换,拓展课堂空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思政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来看,思政课始终在不断地吸收生动、鲜活的社会素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从社会生态中汲取具有育人效果的理论元素,融入教学环节。目前而言,要搭建思政课程与社会生态的现实桥梁,真实、贴切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历程,在优秀的社会资源中提取具有典型育人效果的素材。如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学中,就是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内核,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挖掘其精神源头,丰富实践教学的外延,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慰问革命老兵、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等把其中体现的精神力量发扬光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依照课程设置活用社会资源,引入课堂,真正把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社会资源的学科化和科学化,让理论在社会资源的浸润下更好地入脑、入心。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要拓展思路,把课堂空间延伸到整个社会,传统课堂已经形成理论化、集中化的教学形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下,急需输入新鲜的社会现实元素和“思政课”价值本位要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准社会这个“大课堂”,扩大教学活动的主体范围,进而覆盖学校和社会德育全场域。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议题下的社会大课堂也必须遵循思政课教育规律,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全员育人格局,这是“学校小课堂”社会輻射构建的全课堂空间。

社会大课堂广义而言,就是发挥社会制度、社会资源、社会文化等要素的育人效能。社会作为教育主体时,发现各种教育资源,使个人客体以经历和本领获取社会知识与技能,而后形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价值依存和行为方式,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过程。社会属性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在于社会现实直观承载的价值体现和教育功能,发挥社会形态的育人效应。在此之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把思政课的课堂延伸至社会,根据课程转化为课堂空间,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形成在社会中接受检验和锤炼。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要想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运用和创新,既要对学校思政工作理念进行更新,又要创新实际思政课实施中的步骤,职业本科学校要抓住“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着力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理念,在思政课现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打造系统、科学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格局,实现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补齐学校和企业、社会融合中思政导向的短板,进而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石书臣,韩笑.“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6):71-76.

[3][德]F·W.克罗恩.教学论基础[M].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4-46.

[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4-26.

[5]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17-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2022zsszsx1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楠(1987—),女,汉族,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