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3-09-07曾筱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劳模弘扬工匠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联系紧密,“三个精神”虽然在主要面向群体、主要功能作用上有所区别,但是具有整体与部分、内力与外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具有三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为其理论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为其现实逻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做到抓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05-04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新征程中唯有继续拼、继续干、继续奋斗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劳动生力军,对其进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掌握更精湛的劳动技能,以更奋进的劳动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使其成为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工匠精神的创造者。

一、劳动教育“三个精神”的内涵及关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劳动教育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内涵丰富,深刻领悟其内涵、厘清其内在关系,才能更好地弘扬和践行。

(一)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内涵

1.劳模精神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3]爱岗敬业顾名思义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尊敬自己的职业,此为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取得不平凡成绩的前提和基础。争创一流是一种职业上的追求,只有树立了争创一流追求的劳动者才会在工作中孜孜以求。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作风,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面对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形势下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2022年,党的二十大再一次提出“全党同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4],由此可见艰苦奋斗是我们应该始终如一坚持和传承的。勇于创新是每位劳动者拥有旺盛职业生命力的动力。淡泊名利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岗位。甘于奉献才能拓宽职业生涯的宽度,延长职业生涯的长度。

2.劳动精神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人物代表座谈时提出劳动精神,即“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5]简言之,劳动精神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是在价值层面对劳动的认同,具体体现在对劳动的尊重和推崇;热爱劳动是将对劳动价值层面的认同转化成劳动热情,从而满怀热忱地去从事劳动;辛勤劳动是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状态,具体指的是在工作岗位上辛苦耕耘、埋头苦干;诚实劳动是劳动者在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工作标准。

3.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16年3月,“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6]尽管工匠精神提法较晚,但是早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及《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就已经有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体现。执着专注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在岗位及某一技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即对技艺、产品、质量不断改进,力求精细;一丝不苟指针对工作认真细致、毫不马虎;追求卓越指对工作力求最佳、追求极致完美的态度。

(二)劳动教育“三个精神”的内在联系

“三个精神”内涵虽有区别,但是其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需要整体把握,一体弘扬。

1.主要面向群体

劳动精神面向的群体最为广泛,它是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不分区域、不分行业。无论是边疆地区戍守的战士,还是北上广从事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都是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劳模精神是在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且能够被树立为行业标杆供普通劳动者所学习的模范群体和代表。工匠精神更多是面向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是匠人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和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打磨改进以求完美。

2.主要功能作用

劳动精神是使广大劳动者通过在价值层面认同劳动、崇尚劳动,在情感层面热爱劳动,在实践层面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风尚。劳模精神则是一种榜样和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在全社会形成劳动精神的基础上的拔高。通过弘扬劳模精神从而在各行业各岗位形成树立典型先进、学习典型先进的良好氛围。工匠精神则是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的职业特质,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步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必不可少。

3.三者具体联系

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劳动精神是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劳动者所具备的精神,而劳模精神是在行业和岗位上成为典型和代表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精神。具备劳模精神的只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是极少的一部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关系,劳模精神是通过外部树立标杆、鼓励学习标杆,从而使得劳动者不断进步;工匠精神则是通过鼓励劳动者从内心出发、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在广大劳动者身上普遍存在的精神,而工匠精神则是不斷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劳动者身上所特有的精神。总之,三者联系紧密、密不可分。

二、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三层逻辑

劳动教育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中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新提法,相反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萌芽、发展、成熟。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提供了深远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相关内容的论述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为其提供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的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

劳动教育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提供了深远的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劳动、鼓励劳动、热爱劳动理念及模范代表人物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国语·鲁语》中“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强调了劳动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举旗抗日的时候,还不忘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战争,也催生了劳动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大力传承和弘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二)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7]党和国家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辛勤劳动。”邓小平于1977年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时强调“劳动要从中小学开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9]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0]2020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具体指导。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三)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现实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当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劳动关系发生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部分行业出现机器取代人工的现象,体力劳动的地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劳动的作用出现消解的趋势。尤其在广大青少年中,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开始被忽视。正如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1]。由此可知,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新时代,新征程,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12]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促使劳动者形成高昂的劳动精神面貌,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当时劳动群众靠着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昂的劳动精神面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奇迹”的诞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更多的国家所学习和借鉴,同样也离不开亿万劳动人民劳动热情的焕发和辛勤的劳动实践。其次,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一进程中靠的正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只有帮助广大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社会才能构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崇高劳动价值导向。最后,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促使劳动者掌握精湛的劳动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求广大劳动群众“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面对中国当下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重大战略任务,掌握精湛的劳动技能才是关键和保证。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路径

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新时代对于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培育路径为其关键一环。

(一)抓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

加强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思想先行,抓好理论课堂主阵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面对全体在校学生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劳动教育必修课堂为劳动教育主阵地,需要牢牢抓好。结合办学定位和宗旨加快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教育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

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绝非唯一一环。 加强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还需要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学习的成效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印证。首先,劳动教育必修课除了设置理论课程模块外,还可以适当设置校园劳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实践模块。校园劳动即通过设置劳动月、劳动周、劳动日,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志愿服务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如招聘会、开学毕业晚会等活动及校外如马拉松比赛、省运会等活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三下乡”社会实践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走进企业、走进农村,去了解社会并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不同专业应根据培养方案设置实训课程及实习,如医学类专业学生有解剖实训课、医院见习实习,教育学类专业学生有上台试讲、学校见习实习,充分利用学生实训课程及见习实习,从而进行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

[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3]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1).

[5]习近平.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01).

[6]习近平.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11][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编辑 尹 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项目编号:21Z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筱霄(1992—),女,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武汉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工匠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