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3-09-04蒲瑞嫦刘云刚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防城港538000

物流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物流业广西物流

蒲瑞嫦,刘云刚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防城港 538000)

1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广西物流业发展概况

1.1 产业发展背景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分布从中国新疆、宁夏、甘肃到重庆、云南、广西,出境到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入我国西部地区腹地,是连接广大西部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并通达东盟主要国家,辐射澳新、中东及欧洲等区域的重要通道,其本质是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是“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的完美环线。

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出海口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门户,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广西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东盟国家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使广西在中国—东盟国际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1.2 产业发展规划

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广西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借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机遇,广西出台了《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广西物流业基本建成集聚高效、区域协同、创新融合、智能绿色、安全可控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广西实现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枢纽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12个具体发展指标(见表1)。

表1 “十四五”广西物流业发展主要目标

1.3 产业发展人力需求分析

根据《规划》的内容,在“十四五”期间,广西全区将新增3个以上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的物流枢纽、2个以上国家示范物流园、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流规模进一步扩大,公路、铁路货运量分别达到190 000万吨和15 000万吨以上,航空物流规模超过30万吨;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000万标准箱,海铁联运集装箱量超过50万标准箱;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全区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0家,其中,5A级企业有10家。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物流人才作为支撑。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培养既具有高等教育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即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指的是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这类人员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普遍具有职业技能以及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人数中占多数;基层管理人员通常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有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中层管理者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此类人员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需要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能够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处于金字塔尖,人数较少。

通过对物流岗位进行分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所对应的物流岗位类别主要是物流行业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两个层级。基层操作人员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培养重点在于技能操作;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一般需要依靠人才引进或者企业内部长期培养。

2 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与物流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2.1 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与物流业发展的适应性辩证关系

为服务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应与产业发展相一致,但由于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时间较长,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需要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提前布局。而提前布局的最好依据就是区域产业相关规划,再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进行比较分析[1]。

产业转型升级造成了人才供需的转变,职业教育必须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2],通过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培养大量能够覆盖产业链中多个岗位能力要求且具有工艺开发、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物流业的职业教育横向融通,以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2.2 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适应性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目前专科高职教育还处于主体地位,故而此处的适应性分析主要以广西各大高职专科院校为分析对象。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完整。主要表现为:其一,编制依据不充分,编制方法单一。在编制预算时,各部门提交的预算申请表只是根据工作计划将可能发生的收支进行列示,并没有细化具体哪些方面需要多少资金,也缺乏详细的测算依据和标准,很多部门使用的是上年收支基数加上预算年度需要增加金额,并没有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编制。

2.2.1 产业发展方向适应性分析

目前,广西各大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尤其在2020年7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投资建设管理的国家公办的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标志着广西物流领域的第一所大学正式“开业”。

从物流类专业开设比例来看,通过统计全区40所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开设情况,发现有24所学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占比为60%。2023年5月国家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物流类专业由原来的8个调整为4个,由于调整后时间还较短,很多院校专业尚未来得及做出改变,因此本文先按旧版分类进行分析。目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类专业开设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类专业开设情况表

从表2可以看出,在开设有物流类专业的2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21所院校集中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除此之外,还有零星院校开设了其他4个物流类专业。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关于物流类专业的开设情况同质化严重,并没有认真分析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产业特色。

根据《规划》的内容,广西物流业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电商物流、港口物流、汽车物流、航空物流、应急物流等多个专业化物流。从所开设的专业上看,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广西物流业发展方向,未能对几个专业化物流方向实现人才全覆盖。从已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虽然包含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等课程,但在跨境物流、电商物流、汽车物流、航空物流、应急物流几个专业化物流方向上依然没有相关专业课程支撑。

2.2.2 产业新形态、新业态适应性分析

首先,为促进广西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应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新基建与现代物流业不断加快融合,数智化新形态的出现将成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其次,为强化以东盟为重点方向的国际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增强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打造西南中南等广阔内陆腹地开放发展战略支点,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将成为一种新形态。在这种新形态下,物流从业人员将会面临更加直接、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物流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业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通过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广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推进低污染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建设,大力引进新能源物流车辆和绿色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向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新业态转型发展。

在数智化新形态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智慧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已基本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由“智能物流技术”“物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支撑,其他物流类专业也有相关核心课程支撑,如物流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在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考虑培养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增加一些提升外语能力、充实国际法律法规的课程。经对部分高职院校人培方案分析发现,物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已包含国际贸易类课程,但还没有关于国际法律法规、外语能力的课程。在绿色物流新业态方面,目前尚无相关专业或核心课程支持,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绿色管理技能等素质的要求。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与物流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落后于广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已开设的物流类专业同质化严重,没有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进行比较分析,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规划》中重点提到的专业化物流,目前只有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有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而跨境物流、电商物流、金融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既没有对应专业也没有核心课程支撑。

二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还难以满足新形势、新业态的需求。虽然在数智化方面支撑力度较好,但在国际化新形态方面支撑力度仍有不足,特别是在绿色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相关专业或者核心课程支撑。

3 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与改进措施

3.1 建立动态灵活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与形成良好的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灵活设置专业。各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设置要对标广西物流业“十四五”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对接本区域产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形成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格局,打造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体系,设立一批高质量、特色化、品牌化的专业。

同时,高职院校要避免盲目、同质化地设置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与区域物流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布局,做好服务于当地产业链发展的准备,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动态满足本区域物流业产业发展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多样化、持续性需求。

3.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的物流环境所需要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广西物流行业的发展正在向链式结构倾斜。除了物流专业知识技能外,在产业链上游还包含国际贸易、垮境电子商务、外语等知识,在产业链中游可能涉及港口、航海、园区管理运营等知识,产业链下游包括金融、信息、财务、法律、商务中介等多方面的知识,由此可知单一专业的物流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学校优势,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过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充分调动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电子技术、会计、外语等其他专业的积极性来共同培养物流人才。

在课程建设中增设专业选修方案,是物流类专业学生发展个性、扩展知识领域、拓宽专业视野的重要途径。物流行业具有分工细致、工作链式结构的特点,工作环节多,且环环相扣,不可能每个结点、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这对于用工企业的人工成本来说也不现实。因此,具备多方位知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物流业用工主流趋势。专职院校可采取增设专业选修方案的措施,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物流从业方向进行选择学习,给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以满足物流产业新形态、新业态的人才需求。

3.3 找准产教融合切入点,实现物流业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

3.3.1 重视实训教学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懂物流又懂服务的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就需要将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因为有些物流运营或服务环节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基础才能学好。以广西高职专科院校为例,这所院校招生的对象是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或具备同等学力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只有从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类专业毕业考上来的学生才具备一定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基础,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相关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要重视基础实训教学课程的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主要包括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同时国家对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因此满足条件的实训场地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所需投入巨大,很难达到人才培养场地标准。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开展合作,采用校企师资互聘共用、校园企业设备互补、生产实训互助等措施,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出完备的实训设备与场地。

3.3.2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对接产业链形成产教一体化办学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平台,结合产业需求,积极申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题,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效果。其次,要鼓励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的制订,参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设计,共同组织人才培养活动,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从而加强教师与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教学难题。

3.4 加强物流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类专业老师要时刻关注物流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物流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兴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一大批新兴业态极速成长,如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云仓、仓配一体化等。因此,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将行业动态、前沿技术、行业标准融入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信息,使他们能够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相关政策、通道产业经济融合、贸易区的谈判等新发展,培养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并创新思考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发其对未来物流职业的美好展望。

3.5 加强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可的培养

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之外,学生最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可。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还对学生的个人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正面激励作用,是促使学生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很多青年学生由于物流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因素不愿意当产业工人,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经常会出现物流企业招不到熟悉流程的业务员,而大批的物流就业人员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社会现象,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可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物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物流从业人员要具备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接受环境调整意识、作业风险防范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自我保护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物流业很大一部分工作场景都是链条式结构,具有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特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物流操作流程产生影响,因此团队合作是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一项职业素养。由于物流行业比较特殊,主要工作场所集中在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地,远离城市繁华区域,不少还是露天场所,作业环境复杂,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具备适应环境能力、作业风险防范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自我保护意识等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总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从业人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可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点滴中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学生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具备强大的承受能力。

猜你喜欢

物流业广西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物 流 业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物流业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