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路径研究

2023-09-04何东瑾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241

物流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农户

何东瑾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41)

0 引 言

2020年底,我国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开始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扩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1]。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2]。

为落实文件要求,国家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夯实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共同配送,推动邮政、供销、商贸物流、快递、交通等资源整合,鼓励实体商业和电商快递实现物流协同,整合县域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推动商流、物流统仓共配,降低农村物流成本[3]。

国家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406.6亿元,同比增长43.5%,增速较2019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更多农民将线下农产品转向线上销售。其中,草药、水果、茶饮的网络零售额分别为112.5亿元、87.8亿元、7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9%、68.8%、36.5%。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网商总数达306.5万家,较2019年增加了36.6万家,增长13.7%[4]。

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伴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生鲜农产品直播电商迅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农产品直播带货,不仅为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发展进行有效背书,而且为农村电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同时,也对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更新的课题。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如何确保生鲜农产品的高效物流以及形成生鲜农产品电商售卖的良性循环,成为保障农村电商成功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文献综述

在上述背景下,围绕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建立“城市大库”与“个人微库”,利用大数据建立全链条式的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5]。有的学者提出,应从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入手,推动新产业、新业态与农村物流的融合发展[6]。部分学者基于物流环节的五个过程,提出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确保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实现畅通无阻[7]。有的学者指出,应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农产品电商与物流的协同发展[8]。还有的学者提出,应逆向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流通价值链和完善供应链配套服务[9]。有的学者探讨了优化电商平台生鲜农产品采购管理的路径,以完善采购流程[10]。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产品生鲜物流的发展策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与帮助。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从产地物流、干线运输、终端配送三个维度来剖析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2 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现状

受农业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业发展分布不平衡,农村生产条件、种植(养殖)产品存在大差异,难以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分类。二是农户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形成大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形态。使得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质量受到不少影响。三是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个人农户也开始加入生鲜农产品的直销供应链中,其对农业物流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

2.1 产地物流预冷设施欠缺、保鲜成本巨大、发货成本高昂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起始困难在于生产端。农产品产地物流包括农产品分级、储藏保鲜、打包封装、物流快递等若干环节。产地物流是生鲜农产品的起始环节,如果产地物流跟不上,那么后续一系列环节就会产生问题,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生鲜产品对储存条件有极高要求,决定了产地物流端必须拥有合适且足量的仓储预冷设施。但我国冷链设施并不完善,人均冷库保有量仅为0.132立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冷链设施、冷藏车辆不完善,很多生鲜农产品采摘后难以及时预冷、冷藏储存,一来部分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坏,会造成不必要的损耗,二来产品未经产地保鲜,会压缩后续物流的流转时间,增加干线物流和终端物流的存储压力。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并且加工能力较弱,这也导致了生鲜农产品更多地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销售,因此农民获得的产品增值微乎其微,也难以达到促进农户增收的目的。

产地冷链存储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是制约农产品冷链物流使用率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普通仓库,冷链仓库的造价是其4倍有余,建一栋中型冷链仓库的成本不低于1 500万元,高额的建设成本让小规模生产的电商农户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冷库建造投入使用后,仍然需要巨大的运营费用,如水电、维护、人工、管理等费用,只有当冷藏收益超过冷藏成本时,农户才有充足的动力使用冷链存储设施,而电商农户多为小规模生产,这也导致产地冷链存储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产地物流高昂的费用。我国农业地域辽阔,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农村现有的物流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生鲜电商的发展需求。首先表现在产地物流的成本费用高。由于农产品对物流有较高的时效要求,而出于成本考虑,私营快递公司一般不会在农村设立快递网点,即使设立了有关网点,价格相较城市也会大大提高,这就导致农产品的“最初一公里”成为很多农户的担忧所在。其次表现在农村物流供给总体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快递网店与邮政物流等其他物流资源尚未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农产品电商对邮政物流依赖较高。在邮政提供上门收件服务且费用相对便宜的情形下,农户自然不会选择速度快但不上门收件的快递业务。这样一来,农户和消费者所承担的物流风险也会增大。如不使用邮政物流,则需要农户自己把农产品拉到有快递网点的城镇交给快递公司,不仅耽误了时间,还需要额外支付一笔短途费用。

2.2 干线运输阶段装卸次数多、产品损耗大、运输效率低

大多数农产品运输线路长,运输环节多,产品损耗大。尤其是山地农果养殖业因离城市较远,运输成本较高、损耗较大。一般来说,电商平台集中直采直发,运输环节相对较少,各运输环节衔接相对流畅,产品损耗也相对较小,但这种模式下,农户只是电商平台的产品提供方,农业发展的大部分收益都由平台获得,农民增收效果不显著。而小规模的电商农民散户没有实力实现直采直发,反而会面临更高的风险,他们通过物流、快递或者零担运输方式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期间至少要经历6~8次装卸流转,而每次装卸和流转都会伴随着一定的损耗。

冷链运输的高昂成本挤压了电商农户的实际收益。一是冷链运输需要配备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这些设备为了维持适宜的保鲜温度与湿度,需要长时间开启制冷模式,这部分制冷油耗是生鲜冷链运输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不存在全国性统一协调干线冷链运输的有关机构,每个地区都存在1~2个区域性冷链巨头掌控当地的生鲜冷链产业,因此,储藏运输的农产品品类较为单一。各地区之间冷链运输产业壁垒分明,这就降低了冷链车辆的回程配货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鲜冷链的干线运输成本。对于小规模电商农户来说,采用拼车运输模式会受到生鲜产品保鲜时效的限制而难以为继;采用包车冷藏产品的成本又太高,进而导致农产品完全丧失了竞争力,即便产品卖出去,农户也无法获得更多收益。

同时,虽然我国蔬菜、肉、蛋、水产等生鲜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电商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蔬菜、生鲜及水产品的冷链运输率仅分别为5%、15%和23%,由此而造成的农产品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损失率仅为2%~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冷链系统不完善每年造成约1.3亿吨蔬菜和1 200万吨水果的浪费,总价值至少达到100亿美元。

2.3 终端配送模式多样,效率参差不齐

在终端配送环节,受电商运营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终端配送模式。通常分为平台自营配送、配送加盟站点、第三方物流配送及其联合共同配送。如图1所示。

图1 生鲜农产品终端配送路径

在自营配送模式下,农户是平台商品的供应方,由平台对商品物流进行实时跟踪与流程控制,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电商平台能够实现对物流信息的有效收集与流程管理,实现标准统一的物流服务保障功能,从而有效地衔接和管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流程,不但减少了商品流通损耗,而且可以使交易双方效率达到最优。然而,由于电商平台的介入,农户的产品收益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农户仅仅成为了平台商品的提供方,完全丧失了对其产品的定价权。

自营物流无法完全覆盖的地区,物流站点会成为电商平台的加盟配送企业。通过签订服务站点使用合同,加盟站点可以使用自有的配送资源、设施和人员为平台商品提供配送服务,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弥补自营物流的配送覆盖不足问题,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但该模式下,由于加盟配送站点独立于平台之外,所以平台难以用标准化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部分站点过于重视自身利益,经常存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形。这就导致在加盟配送模式下,容易出现配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配送效率不稳定等问题,而生鲜农产品又恰好对时效与存储有较高的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不易调和的矛盾。

另一部分生鲜电商物流则依赖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在这种模式下,商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于维护生鲜产品价格利润、保障农户生产利益有较大优势。不足之处是第三方配送模式下,电商平台完全丧失了对物流配送的掌控权,一旦产品配送环节出现问题,就需要消费者直接和电商农户协调沟通,再反馈到第三方物流,这样不仅增加了信息沟通成本,物流配送的灵活性也会大大降低。还有部分第三方物流配送恶性压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配送效果和效率。

此外,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间成立了联合配送网点或驿站,通过配送驿站或网点统一分拣、配货与派件,实现了物流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配送效率,达到了较好的配送效果。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是不同企业组成的联合配送,在实际分工中需要多方参与,因此容易产生责权不明确、内部责任相互推诿等情况,从而影响配送服务质量。此外,联合配送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协调机制也面临很大考验,其内部的和谐稳定决定了联合配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 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

3.1 多渠道协同优化产地物流网络及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产地物流网点分布不均衡、物流点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过高,是产地物流有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对于农村物流点和业务量分散的地区,可以通过成立物流联盟或联合企业,实现当地物流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扩大揽件业务区域,提高配送密集度,实现农村区域物流网点的更高覆盖度,并降低产地物流的单位揽件成本。可依托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点、邮政服务站点等叠加产品集配、快递服务功能,形成上接县城、下连村的农村物流仓储、分拨及中转节点,从而实现乡镇快递全覆盖。还可建立统一协调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物流信息的统一上传录入和调取,以促进村级物流网络的信息互通,提升信息沟通效率,从而形成高效便捷的村级物流信息网络。必要时可由村、镇、县政府牵头,促成当地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本地化、连锁化、信息化的商品流通网络。

建立公共农村冷链保鲜预冷设施,建设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该类设施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对此,当地政府可以作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方,统一规划、统一建立、集中运营。由政府财政保障农村冷链物流的设施建设,既缓解了小规模农户的资金不足问题,又能最大程度地照顾到社会整体利益,更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物流技术和相关设备,保证鲜活产品的及时预冷和保鲜,可以大大降低农产品损耗,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

制定生鲜农产品存储标准,优化采后处理技术。对于保鲜度较高、容易保存的生鲜产品,如苹果、猕猴桃、莲雾等,可以集中采摘后,直接收入就近冷库中进行保存。对于保鲜度低、极易腐败的蔬菜水果,则需要尽快销售完毕,如杨梅、桃、草莓等,可以采摘后直接放入冷鲜汽车中进行保存,或者提高发货频率以提高该类产品的新鲜度。对于部分山区农产品,如蓝莓、树莓、鸡蛋等,在采摘后应及时使用泡沫隔膜、塑料防震垫、珍珠棉鸡蛋托等加强保护,降低损耗率。

部分地区农村散户可以集中起来直接与流量较大的电商平台签订产销合作协定,向合作平台定向供应优质生鲜农产品,由电商平台提供专项资金补贴当地物流建设与运营,降低揽件及销售成本,并依托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立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餐桌的快速物流通道。一方面可以保证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出路,缩短销售时间,减少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流转次数,降低农产品损耗;另一方面平台也可以绕过批发市场,获得稳定优质农产品供应渠道,从而增强平台竞争力,实现双赢。由于减少了中间商的流转参与,农户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3.2 提升干线物流环节运营效率,降低农产品损耗

提升冷藏运输率,降低冷链运输成本。从冷藏运输率来看,日本、美国能够控制在80%以上,而我国的总运输率只有10%~20%。因此我国冷链运输的提升空间仍然相当广阔。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财税及监管政策,保障甚至补贴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应加强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科学规划,建立位置优越、路线合理的冷链物流园区,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在区域节点上,发展智慧物流。各地区政府间应形成政策保障,促使地区间冷链物流打破区域壁垒,积极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流转,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冷链运输效率。2020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共有17省市在列(见表1),可见干线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要性。

表1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政府可通过对冷链物流企业予以补贴或以支持农业定向融资的形式,支持其建设或升级冷链设施,购买冷链车辆实行免税政策,或实行价格补贴,以支持企业购入更多冷藏车辆。也可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如自动定位与跟踪技术、智能温控系统等技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大力推进干线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在大力扶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同时,政府也要建立并制定冷链运输环节的相关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这不仅能够保证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质量,也能促使企业按照冷藏冷冻规范进行操作,从而通过多种举措协同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

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应充分参与,发挥作用。可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和优化干线物流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减少流转次数,加强对生鲜农产品运输衔接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如农产品调仓、装卸、搬运、分装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发匹配的物流数据系统,配备高效智能的物流设备,实现农产品与设备、仓储的有效匹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节约物流成本。

行业协会可带头制定干线物流环节统一质量检验标准,确保进入流通市场的生鲜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不易发生流转损耗。同时,优化运输线路,节省运输成本与时间,提高冷链运输车辆、设施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空车返回。在产品装卸与仓储环节,一要通过自动化温控系统,保证装卸过程全程适温,并减少仓储过程中仓内人员流动,防止农产品变质造成损耗。二要尽可能使用机械装卸工具,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装卸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生鲜产品的损耗率。

3.3 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终端配送效率与质量

对于电商自营平台而言,在有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建立成熟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必不可少。在风险控制上引入HACCP、GMP、GHP等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生鲜商品的安全、鲜度和健康。同时,引入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时了解商品的配送状态,从而优化商品调配,提高冷链配送效率。因此,通过大数据支持,有利于提升信息协同效率,进一步优化配送策略和配送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配送服务品质。

同时,基于平台掌握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促进“产—销”模式向“买—摘”模式转变,提升生鲜产品新鲜程度。即原本由农户采摘好产品然后再销往消费者转变为先确定消费者购买意向,再根据消费者购买意向进行采摘。在农产品供应和农产品消费之间做好采购需求管理,平台具有天然的数据优势,其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研究消费者购买需求、消费习惯与偏好,并评估生鲜产品需求量,从而反向影响和调节农产品的采摘,以缓解农产品采摘时间与消费者需求不确定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产品损耗。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加强智能配送系统和设备的研发,如智能保温箱等,以提升物流配送质量。同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投入资金开展系统研发;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物流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复合型人才,进行人才储备;还可以通过改进智能自提柜的功能和完善无人配送车机系统的设计,进一步提升配送效率和效果。针对高价值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站点应完善联合配送模式,搭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配送服务平台。联合配送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整合第三方配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互通、配送资源共享,能够根据集约化原则匹配最近的配送资源,从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高时效配送需求。

物流企业可与电商平台共同建立数据共享中心,通过数据共享,计算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配送服务策略。如针对上班族消费者,默认在工作日使用快递柜或快递站点配送模式,在休息日则优先使用派送上门模式,也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配送模式和配送时间,供其自行选择。平台在消费者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应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避免生鲜商品在配送过程中因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商品损耗,从而提高配送效率与消费者满意度。

4 结 语

随着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生鲜产品依托网络平台进入消费端将更加便捷,保障生鲜农产品的高效物流成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其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可以通过多渠道协同建设,各级政府、不同规模企业、农户个人等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从产地物流到终端配送,全面优化物流选择,推进智慧物流、智能配送,保障生鲜农产品顺利端上城镇消费者餐桌,从而实现生鲜电商良性循环,保障农民减损增收,促使电商发展的成果惠及于农,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