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建设

2023-09-04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物流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消费者绿色体系

瞿 丹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0 引 言

在当今商业社会中,网络购物行为逐渐普及,快递业务量日创新高。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22年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 391亿件,同比增长2.7%;行业业务收入完成1.35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1 105.8亿件,同比增长2.1%;业务收入完成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庞大的业务量带来的是海量包装物的使用,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包装材料有塑料袋、纸箱、编织袋、胶带以及内部缓冲物等。有学者统计我国每年采用纸箱或塑料袋作为包装物的快递占比高达77.53%[1],而回收率却不足20%,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严重环境污染。例如,生产1吨纸张大约需要消耗23棵树,300吨水、1.5吨煤;而1吨塑料原材料大概只能生产850公斤左右的塑料袋,原料转化率低。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制造的快递包装物在全生命周期中可排放出2 000万~3 000万吨CO2,表1显示了快递包装物在原料加工、生产、运输、填埋和焚烧等阶段的碳排放情况[2]。因此,对快递包装物进行合理处理,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举措。

表1 快递包装物的碳排放情况

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覆盖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理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框架。因此,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助力物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系统考虑快递包装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尤其要重视快递包装的末端治理,加快回收体系建设。

1 快递包装使用现状分析

在一系列标准及政策的催化下,各关联企业逐步认识到快递包装绿色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初创企业先后进入包装市场,如“一撕得”公司、灰度环保科技公司、菜鸟驿站等,通过设计降解度更高的包装、研制新材料环保周转箱以及推行“回箱计划”等措施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但快递包装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包装制造商、物流公司、消费者及政府的共同参与,目前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在设计生产、运输配送及回收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1 包装生产设计缺乏环保理念

以最常见的瓦楞纸箱和塑料包装袋为例。瓦楞纸箱一般用磨木浆、半化学浆、废纸浆或者混合浆料为原料生产,从外至内依次由表纸、坑纸、芯纸及里纸构成,按3 300元/吨的价格计算,我国每年生产近2 000万吨快递纸包装,仅瓦楞纸的成本就超过600亿元,而回收率却不到50%,资源被严重浪费。此外,目前使用最多的塑料包装袋材质大多是低密度聚乙烯,其中含有塑化剂、阻燃剂等有害物质,因回收利润低而被大量丢弃,其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快递包装除材质缺乏环保性能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包装生产标准方面,现有标准缺乏顶层设计,有效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约束性不够,使得包装制造商重数量、轻质量,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的现象。二是包装信息化程度方面,目前极少有包装生产企业注重自我价值宣传和产品推广,通常自愿充当“幕后角色”,仅将物流单号信息贴在包装表面,一方面容易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另一方面包装缺乏品牌标志和材质工艺说明,不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甚至由于包装缺乏追溯和感知功能,导致产业链协同度降低,阻碍了包装行业甚至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

1.2 包装运输配送缺乏行为规范

目前,采用陆路运输的快递量占比超过70%,在陆路运输“集散中心—中转站—网点”配送模式的影响下,商品极易因为极端天气、恶劣的道路状况等运输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次分拣、装卸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包装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渍、破损或者内部物损坏。消费者希望收到的是完好无损的商品,而企业希望提升商品包装档次,或者担心承担损坏赔偿责任,从而使用大量的包装辅料,如充气袋、气泡膜等,就会产生过度包装问题。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代价,还在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成本,但也促进了我国快递包装物处理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完善。

1.3 包装回收处理缺乏政策引导

当前,我国快递包装物回收缺乏政策引导和规范,未明确回收主体怠于履责的惩处机制以及回收主体积极履责的惠顾政策,责、权、利三者关系尚不明晰,导致企业和消费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回收意识。在没有利益得失的条件下,消费者通常以暴力方式拆开包装、撕毁快递面单、就近处置废弃包装物;企业通常更在意经济成本,使用廉价材料重复包装、过度包装、不考虑环境承载力。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等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部分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被唤醒,但现实中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企业和消费者无法利用科学方法对塑料包装进行有效处理。此外,我国目前的回收流程为“消费者—收集人员—收购站—贸易站—分拣中心”,各个环节的回收工作相对独立,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流通不畅,存在随意、杂乱、无序等问题,相关主体参与回收“有心无力”。

2 国内外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包装回收理念最初由美国提出,主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强制措施建立回收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快递业务量都在急剧增加,但快递包装物回收作为一种新型理念还未实现良好的普及,因此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回收体系建设就是研究重点之一。

最初,学者们普遍意识到政府应该规定快递包装物使用和回收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并监督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回收体系,使快递运营商和消费者树立起正确使用包装物的意识,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理念[3]。后来,在分析快递包装物回收现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回收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如徐娟等[4]提出企业自营回收体系;杨传厚等[5]从回收站点布局、制度及资金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纸箱回收体系建设的建议;李晓岚等[6]明确了高校纸箱回收体系的具体流程:即在学生公寓设置回收点,再将纸箱运送到快递企业回收点。高广阔等[7]基于全过程管理理论,建立了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并分别给三者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如周晓晔等[8]运用K-means聚类法和集合覆盖模型对回收网点选址进行了优化,对于完善回收体系和提高回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董夏丹[9]基于逆向物流网络相关理论,以快递点为回收站点建立回收体系,并优化了回收站点选址及回收路径安排。

综上所述,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虽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前人的研究大多针对包装回收现状和以单个主体为重点建立回收体系,如考虑政府规制的回收体系、快递企业自营的回收体系和考虑消费者意愿的回收体系,而缺乏对回收供应链联动机制的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认为,应当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一个包括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快递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五位一体”的闭环回收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回收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促进快递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 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构建措施

本文以快递包装物正向逆向物流优化结合为目标,依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对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如下,如图1所示。该理念是运用系统观、并行观、集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需求识别、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维护、回收处理等质量和环境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其针对产品研发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重复利用资源、高效使用能源和污染预防,降低产品对环境的不良作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图1 政府规制下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示意

3.1 建立适当的政府规制体制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是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建设和落地实施的引领者,要在政策建立健全、宣传解读、监督考评等方面承担起责任,成为主导力量。政府作为规制者,一要建立健全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标准化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操作标准、评价标准和回收利用标准等;二要努力接洽消费者、物流企业和包装生产企业,确定各方分工及需求,通过设置环境税单位税额、奖惩标准及单位奖惩力度等奖惩措施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引导,调控快递包装回收供应链上相关成员的回收决策活动,这不仅能够加强包装污染物治理、节约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还能促使包装行业加快新材料应用、新产品开发、新模式建立,进而推进快递业绿色发展转型;三要建立回收绿色信用积分档案管理系统,作为考试招录、评优评奖、扣税扣费和相关经费发放的重要参考;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民众对循环快递包装理念的认知水平,增强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长远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打造快递包装信息化产品

制造环节是快递包装物生命周期的起点,也是快递包装物正向物流的起点和逆向物流的终点。打造快递包装信息化产品是快递包装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础保障,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快递包装物回收便捷性可显著且正向影响回收利用率,表现为回收过程越快速、便捷、智能,各相关方参与回收的意愿就越强烈。因此,包装制造商作为包装资源再利用的实施者,应该保证包装物的安全性、环保性和信息化。首先,要选择无毒无害、能多次循环使用、并能够有效保护内部物品的包装材料;其次,包装设计应具备防盗、可追溯、可感知等信息化功能,可利用RFID技术在包装外表面喷涂二维码,起到信息储存、传递和识别作用,包括:一能够凭代码读取收寄货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实现快递面单无纸化;二能够读取包装生产企业信息,包装材料、规格等标准信息,包装使用规范和包装回收处理注意事项;三能够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更新使用信息,当包装发生损坏或者遗失时,可追溯其时间、地点和责任人员;四能够将二维码信息与回收绿色信用积分档案管理系统相连接,根据各主体的使用情况基于奖惩机制的绿色信用积分实施奖励或扣除,实现对回收行为的信息反馈。

3.3 建立快递包装物回收站点

物流企业作为包装的直接使用者和回收主体之一,在回收期间,不仅要结合自身技术和规模调整快递站、自营网点的回收数量,还要根据人流量、物流量设立固定的回收站点,并在该回收站点投放智能回收箱。智能回收箱应具备感应装置,能够识别包装物上的二维码,进而读取回收人相关信息;还应具备智能分类检测技术,将回收的包装物根据其破损程度、规格大小,自动进行“可直接利用、修复后利用、报废处理”归类,避免人为分类回收时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此外,智能回收箱还应该具备包装物购买功能,消费者可先输入回收物品信息,由智能回收箱推荐合适的包装物;最后智能回收箱应自行记录回收信息,当回收量超过承载量时,系统自动通知快递企业回收人员前来收取。受技术水平限制,同时具备以上功能的智能回收箱可能操作会较复杂,对于老年人而言使用不太方便,可委派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员驻点进行监控和管理。

3.4 搭建信息分析和管理平台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智能物流的核心,可以消除快递包装物回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打破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商业壁垒。对于包装制造商打造的信息化产品,使用者可以通过RFID技术来获取目标信息,但数据本身是无用的,只有经过分析、判别和使用才能获得价值。因此,可以搭建信息分析和管理平台,将收集到的收寄货人信息、包装生产信息、流通信息进行汇聚和流动。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汇总共享,为各回收主体提供决策支持,如根据包装物的使用和回收情况,包装制造商可以调整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手段,快递企业可以核算快递包装成本、合理调配各站点的人手、优化包装物回收路径,消费者可以根据绿色信用档案的积分情况端正回收态度、培养回收行为。

4 结 语

快递包装物回收是减少垃圾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设计生产、运输配送和回收处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快递包装物的使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了一套涵盖包装制造商、物流企业、快递站点和消费者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适当的政府规制体制、打造快递包装信息化产品、建立快递包装物回收站点和搭建信息分析和管理平台四个手段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物流业绿色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消费者绿色体系
绿色低碳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