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2023-09-03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预算编制

朱 莹

(作者单位: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新政府会计制度在全国事业单位的施行,对各个单位财务管理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面临新挑战。基于新制度规范,单位要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保证事业单位公共职能发挥效用。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权责发生制角度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化解财务风险,这就要求单位从实际出发,调整原有的内部控制方法,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推动单位长效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创办的社会服务组织。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指出单位内部控制需重点关注预算、收支、资产管理等环节[1]。财政部颁布并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不仅体现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也反映出各单位经济活动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与发展

内部控制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以往内部控制存在部分单位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尽管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确保政府财务管理有效公正,实现单位财务公开透明。

新政府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双分录核算模式,特点是“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为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新政府会计制度整合了之前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和核算方式进行了调整与更新,强化了原有的财务会计功能,扩大了资产负债核算范围,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且通过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2]对财务工作实行动态化监管,提高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推动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与发展。

(二)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管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政府公共职能有效发挥,需要确保单位经济活动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落实,做到真实完整廉洁高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活动中难免会面临各种风险,使单位经济面临损失。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能够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效建立预防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风险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影响。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转的同时,明确各环节与任务的落实,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管控和安排,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提高单位运转效能。

三、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路径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合理监管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单位内部控制监管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首先,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将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位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使单位内部控制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其次,对单位内部控制重视不足,很有可能造成资金管理不善、资金动向掌握不及时、资金浪费等现象,这就需要提高单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以规章制度约束员工行为,出现问题时责任细化到个人。同时,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水平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发挥出内部控制管理效用。

1.建立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

要实现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应严格对各层级岗位员工进行管控,优化组织架构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通过建立独立权责主体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对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防范和监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要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用,对不合理之处及时指正,保证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完整科学,单位运行健康稳定。

2.完善岗位责任到个人制度

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每名员工都有责任参与。要树立内部控制既是单位领导层面的责任,也是基层员工责任的思想,需要单位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杜绝员工吃“大锅饭”的心理。只有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才能确保员工提升风险意识,坚守岗位职责,做到工作有迹可循。在单位领导层面,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通过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意识。同时,要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力度,使每名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制度约束个人,个人严守制度”的理念,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做好思想基础。在基层员工层面,可以将绩效考核与薪酬水平结合在一起,定期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惩罚,如表现优异员工的考核评价结果可作为后期职级晋升、绩效工资奖励和评优表彰的重要“加分项”。通过此类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重视自身岗位工作,提高主观能动性,更好发现日常工作流程及制度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单位,促进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从而有效降低和避免单位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同时,单位也可依此进一步细化制度流程,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积极完成岗位任务,肩负起岗位责任,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质量。

3.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事业单位应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内容,对单位内部控制涉及的各项工作流程和体系进行优化。完善预算、收支、资产等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流程,保障各部门人员都能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办事,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

(二)规范预算编制执行,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预算作为事业单位经济行为量化的手段,是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预算计划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收入与支出。合理利用预算管理、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是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完整的监管制度能够对财务活动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对风险进行防控,对事件有效追溯。多数事业单位设置的内部控制监管部门形同虚设,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针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环节,需要事业单位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制定系统的管理体系、责任制度,严格规范工作流程,提高财务透明度,为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保障[3]。具体可根据以往单位预算中存在的不足,从全员参与、编制周期和建立预算管理组织等方面开展。

1.预算编制全员参与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保证全员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单位预算编制并非财务部门自己的工作,与各个部门财政收支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全单位员工都应意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单位应要求各个部门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保证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能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保证财务部门及时掌握各科室财务预算情况。非业务科室也需要提供完整的预算需求报表,将年度预算需求及时汇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集好各部门财务信息后,进行汇总填报,最大程度避免预算编制环节出现问题,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保证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实现科学内部控制[4]。

2.扩大预算编制周期

若想实现单位全员参与预算编制,需要扩大预算编制周期。预算编制工作开始时间通常相对固定,在原有工作安排基础上,单位可以提前布置预算编制工作,扩大预算编制周期,为临时变动情况预留时间,保障预算编制顺利进行。同时,各部门应提前谋划下一年度的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因预算编制时间过于紧迫,而出现工作安排不到位、资金使用不合理等情况。

3.建立预算管理组织

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有关要求,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记录、监督和评价,保证预算工作的编制、执行、考核等各方面均符合新制度要求,有效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透明度

1.构建单位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国家信息系统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将提高事业单位各岗位的工作效率,而业务与财务工作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实效性。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事业单位可以将先进理念与技术应用在各重点业务环节和节点中,梳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工作执行有力,工作审批流程节点有效追溯。

首先,单位应确定业财一体化的建设目标,据此对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简化办事流程,防止重复工作,减轻人员操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单位需要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融合预算、资金支付、资产、合同管理等模块,打造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环节管理工作集成,保证各项工作高度关联,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最后,单位已经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要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信息平台内容,确保新旧制度转换有序衔接。

2.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个维度全面展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因此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是财务信息质量的基础,也是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效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财务人员克服压力,加强学习,精准衔接新制度要求,高质量落实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为增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强化单位公信力,提高单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社会形象作出贡献。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单位门户网站、匿名信箱等方式,号召社会、市场等监督力量,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四)完善资产管理,落实制度要求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核算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并制定出明确标准。原有会计制度对资产采取不计提折旧和摊销的核算方式,造成资产价值虚高;施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折旧和摊销进行了明确规范,在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通过净值表现,能够更加准确、完整地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5]。此外,在原有会计制度施行中,部分单位可能存在资产信息监管不严的现象,如资产购置、领用等入库信息记录不全,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标准更加严格。所以,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依照制度准则要求,不断加强日常管理,在原有资产管理基础上,调整完善、查漏补缺,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对资产实物进行清查盘点,进行标准化责任制的资产维修、报废等处理,对关键环节和节点加强控制,提升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责任细化到岗位和人员,确保资产处理规范妥善、资产信息完整准确,进一步强化对国有资产薄弱处的监管,保证资产与财务会计信息一致,保证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情况,为资产动态监管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四、结论

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合理监管体系,规范预算编制执行、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透明度,以及完善资产管理、落实制度要求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高效的管控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保障公共服务效率提升。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抓手,推进内部控制改革,做到真正发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能,为单位工作运行提供保障,促进单位良性循环发展,确保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符合国家制度要求,提高单位运转效能,促进单位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新政府会计制度预算编制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分析
浅析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