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看企业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和痛点

2023-09-03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资本化盈余准则

向 浩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一、运用现状和研究现状

(一)运用现状

1.完全资本化。对于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采用完全资本化处理[1],以荷兰等国为代表。研发活动一定会产生诸如专有技术等资产,即使是研发失败也能够为以后积累经验(即经验视同“资产”)或者总会有些项目可以成功,提升企业价值[2]。

2.完全费用化。对于较少或研发投入很低的企业,采用完全费用化处理[1],以德国等为代表。研发活动是对产品、技术等进行改进,其能否取得预期实质性改进及最终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使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也存在无法计量的问题[3]。

3.“有条件”资本化。对于经常从事研发的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处理[1]。中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支出资本化,即: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资本化,否则费用化;区分不了两个阶段的费用化;满足资本化后最终未能形成资产的,转费用化;满足条件后的支出资本化,之前费用化的部分不能转资本化。

4.混用/滥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多数研究关注资本化多少(或资本化强度)及经济后果等,少有关注资本化的合理程度问题(即是否应该资本化)[4],所以混用/滥用问题就是指过度费用化和过度资本化。

(1)过度费用化。过度费用化问题主要出现在有(反向)平滑盈余[3]、降低税赋[5]等目的的企业中,其支出已经达到了资本化条件,但是经理层为了实现其目的(包含个人和企业的目的),依然费用化处理。此外,还可能因为经理层过于保守[2],主观地认为应继续费用化。

(2)过度资本化。过度资本化问题则主要出现在有正向盈余管理、债务契约等的企业中[6]。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取得更高利润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费用资本化(过度资本化)[7]。即尚未满足资本化条件和已经到达了停止资本化的条件或预定状态,依然将当期本应计入费用的支出资本化(如计入长期待摊支出等)。

(二)研究现状

1.混用/滥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相关研究

(1)钻准则的空子,主观因素较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需要主观判断,这就无法避免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巧用”资本化选择权来最大化利益[3]。例如,偶尔从事研发的企业倾向于完全费用化,以研发为主的企业更愿意完全资本化,研发强度大的企业则更愿意有条件资本化[8]。

(2)选择空间较大,会计信息失真。完全资本化可抑制短视行为,但会使得企业高估资产,还违背稳健性原则,致使会计信息失真[1]。完全费用化可降低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提升可靠性[9],但违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降低相关性;不仅锐减投入当期利润、影响企业声誉和股票价格[3],还挫伤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导致短视行为(如放弃较好的研发项目)[10],导致资产“游离于”报表外或存在“披着费用外衣的资产”。

2.有条件资本化的相关研究

(1)条件笼统,界限模糊。准则规定有条件资本化,否则费用化,但较笼统。这些规定满足收入费用配比、稳健性原则,提升会计信息质量[11],但为操纵利润(或称盈余管理)留下空间[8]。因为定义研究费用(费用化支出)和开发费用(资本化支出)以及资本化金额、后续摊销方法和期限的确定等均需主观判断[12]。即费用化和资本化的边界是模糊的[13],实务中尚未有标准来划分二者[14],为操纵利润埋下隐患[6],同时还提升监管风险[15]。

(2)低估资产,随意性大。较之购置资产,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成本仅包含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及申请、注册费等,低估了资产的价值[11,16]。基于此本文产生疑问:开发阶段是研究阶段的高级阶段,没有研究阶段,何来开发阶段?换言之,不能形成无形资产的,应费用化;能够形成(“开发支出”)或形成了无形资产的,以前年度的费用化支出不再调整,当年费用化部分改资本化(孙树繁,2011)[16];由于不确定性的限制,发生当期已经费用化部分应在满足事先披露(“已经创造一项无形资产”)及后续资本化条件时可改为资本化[17]。

二、痛点分析

(一)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定义非标准化

1.定义相对性。根据准则,资本化是指企业在确认支出(付现与否)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等)入账,并在以后的会计年度(或包含当期)分批进入成本费用(如折旧或摊销),最后通过取得收入得到补偿。比如,外购原材料,从购买到入库前发生的合理、必要支出应资本化;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如大修支出等改变了资产价值的应资本化。相反,费用化是指企业支出不符合长期资产的确认条件,而是在当期计算利润时将其作为费用一次性扣除,在当期取得收入得到弥补,如日常维护等没有改变资产价值的支出应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2.定义笼统性。根据存货、固定资产等准则,企业从购置、生产或建造开始到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状态”前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资本化;达到预定状态后的相关支出费用化。根据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等准则,后续发生了改变资产价值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活动,相关支出资本化,其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原则与购置、建造资产的初始金额确定类似;否则费用化。

(二)混用/滥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影响因素

1.盈余管理的需求度

(1)资本化处理调增盈余。根据准则,开发阶段后期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才可资本化,故资本化的比例一般较小。而乐视2013—2015 年的资本化率则在50%~60%左右,说明其在研究阶段或开发阶段初期就开始资本化了[7]。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受债务契约等影响,无非就是使得报表“好看”一些,为取得更高利润和获取融资等[4]。受到约束越多,以期改善自身的资产状况和资本结构[6],为未来获得进一步融资和更好的股价铺路[3],其利用资本化“选择权”来美化利益的动机越高;当期盈余小于目标值时,也会有更强的动机去资本化费用,这种现象在研究开发支出越大的年份表现得越明显[18]。乐视就是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来美化报表,最终走上了退市道路[7]。

(2)费用化处理调减盈余。也有反向盈余管理,如当期盈余高于目标值时,固定年薪的经理便有更强的动机去费用化处理;为了不表现出“巨亏”和“暴利”,也有动机去平滑盈余[3];为了降低税赋,费用化处理抵减税前利润[5]等。

2.经营业务的复杂性。经营业务千万种且一直在变化,而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主观认知以及职业判断力等均有限[10],难免会出现信息掌握不全、判断错误以及处理不契合事实等结果;加之研发等活动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性,在会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3.会计准则的笼统性。准则是通用的条例规定,以举例形式无法穷尽说明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笼统性[19];且不同个体理解和判断各异,难以区分职业判断失误和蓄意会计造假[10],促使作为理性人的企业有动机利用准则的判断空间(笼统性)来“美化”(或最大化)利益[3]。

(三)会计处理中的模糊之处

1.需要判断“目前场所和状态”或“预定状态”

(1)购置、生产或建造资产初始计量中的判断。根据固定资产等准则,资产是否达到了“目前场所和状态”或“预定(可使用/销售)状态”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需要主观判断,这对财会人员来说是一大难题。《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5 号》表明,测试固定资产可否正常运转是指评估该固定资产的技术和物理性能是否达到生产产品、对外出租或用于管理等标准。不难看出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针对这一点,有学者认为“交付使用”就是达到了预定状态[20],也有研究把“工程财务决算”作为资产的完工点[21]。

(2)改扩建等后续计量中的判断。根据借款费用等准则,后续支出中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原则与购置、建造资产的初始金额确定类似。至此,改扩建等活动中,开始、暂停以及停止资本化等亦需要判断;并且“修复性”和“改良性”支出的界限是什么不容易找到依据[22],增大了判断难度。此外,预期产品市场不景气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管理层便利用判断完工状态的选择权不/延迟交付实质上已经“完工”的资产,在减少当期的折旧或摊销等基础上继续资本化。

2.研究与开发阶段界限不清。费用化与资产化的处理,主要是依据这两个阶段的支出与未来经济利益之间的不确定性程度(IAS38,1998),研究阶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等,其很有可能不会产出预期的成果,而开发阶段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确定性高(很有可能能够形成无形资产)。虽然准则列举了研发活动的内容,但是实务中研发业务比较复杂[23],比如研发活动过程需要经历很多阶段,且各阶段之间就没有明显先后顺序,使得会计人员更难判断在某个时点以后就是开发阶段[14],而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判断又要基于这两个阶段的划分[8]。

3.开发阶段费用化与资本化界限模糊。依据无形资产准则,相关支出满足“五个条件”方可资本化,但准则尚未对该时点作出定量的规定[24],且这五个都是不可量化的条件,均依赖于主观判断;然而不同个体理解和判断各异,缺乏明确可参考的判断标准[6]。可知开发阶段中费用化与资本化之间界限也是模糊的。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相关研究不乏,问题尚待解决。多数研究关注资本化强度及其经济后果等方面,少数关注资本化的合理程度(是否应该资本化)。例如,建模型去测度是否有过度资本化的问题,依然没有正面剖析二者的界限。关于深入剖析或找出二者的界限等研究甚少。

2.动态优化准则,辩证开展研究

(1)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完全费用化和完全资本化发展到有条件资本化,准则在不断得到完善。本文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有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被颁布,为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

(2)辩证开展会计科学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试图提出费用化转资本化。仅包含满足资本化条件支出低估了资产[16],基于此,本文提出费用化转资本化处理,即最终能够形成(“开发支出”)或形成了无形资产的,其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应全部资本化(含达到资本化条件前的以前年度和本年度的费用化支出)。②坚信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无论是“交付使用”即预定状态[20],还是“工程财务决算”就是资产的完工点[21],或准则中“预定状态”本身就是费用化和资本化的界限等,科学研究者或实务工作者都应持一个辩证发展的态度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③资本化与费用化并无二异。成本观下费用和资产同来源,二者有天然联系;会计分期使得二者有所分离[25],短期支出费用化形成费用,长期支出资本化形成资产,区别仅是受益期长短问题[26];资产终要转化成费用,二者共去向[25]。换言之,长时间窗口中资本化和费用化本质并无区别[26],即“资产是长期费用,费用是短期资产”。

(二)建议

1.施行资本化备案制,建造指导性案例集。采用备案制度,即进入了实质性开发阶段,企业应向财务部门备案[13],相关部门要持续预测跟踪;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主管部门颁布相关行业研发支出等支出资本化应用案例集。

2.完善会计法规条例,加强披露强化监管。监管方应进一步制定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可操作的差异化的会计规范[27],避免过多的主观判断[1];要求企业详细披露费用化和资本化金额以及研发项目进展等,减少随意转换资本化和费用化进而操纵利润。

3.加强准则运用指导,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根据各行业典型情况,财政部等作出准则和案例集的运用指导[8],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共同商定适合各行业研究与开发阶段的界定方法,在补充会计规范的同时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猜你喜欢

资本化盈余准则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浅议人力资源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