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解析

2023-08-31於晶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政治课劳动政治

於晶

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其应创新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打破陈旧授课思维桎梏,要通过多种途径构建高品质思想政治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成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革新,以此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发为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强调在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为此,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途径尤为重要。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内容,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于思想政治课堂中是进一步塑造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手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取向,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上,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互独立、单独发展,但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之间的独立发展现状被打破,强调二者进行紧密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基于此,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劳动教育属于德育内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劳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高中思想政治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使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及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二、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一方面,德、智、体、美、劳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可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对劳动内涵的认知。在新时代教育视域下,教育教学思想发生重大革新,素质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在此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课程,其需要与时俱进,实现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以及优化完善教学内容。“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态度,指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以及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1]。在“意见”的影响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可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于侧重理论,即主要为学生开展理论层面的知识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以致用”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原则,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认识与掌握劳动的内涵与精神,且这种缺失劳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正确思考。鉴于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迫切性,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切实通过劳动教育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标。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首先,思想层面。思想引领行为,为确保劳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实施,学校需要加强师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思想影响行为,要想真正让学生尊重劳动成果、掌握劳动内涵以及形成劳动意识,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导。因此,学校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渗透,达成劳动教育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学校应监督教师将二者进行充分的融合,制作具有较高可行性以及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方案,以此推动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另外,教师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的统一性,明确二者有效结合的可行性,从而主动地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做好劳动教育与模块教学的对接,进而系统优化劳动教育内容,完成课例开发。

其次,制度层面。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进行。要想保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与持续性,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以此逐渐规范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使融合育人体系落地生根。基于此,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与现状,制定系统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劳动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评估考核内容,以此来优化教师的教学,提高“思劳融合育人”成效。

最后,实践层面。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劳动精神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做好理论知识的转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劳动问题,增强对学生生产性劳动能力及劳动价值感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性质。

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在此要求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其不仅会影响二者的融合效果,还会使劳动教育成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教师应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提高劳动教育显性与隐性统一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展问题驱动教学。[2]

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例,确定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我国收入分配制度;(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及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中相关专业性概念与术语较多,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可将本次教学与学生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以下问题:“你了解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吗?你知道父母每天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劳作吗?你知道父母每月通过辛勤劳动能够获取多少报酬吗?你家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吗?”此环节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均形成对应答案,随之引入课堂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还能够从不同维度认识劳动的价值,明晰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并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在问题导向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父母每天的辛勤劳动进行思考,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均需要父母付出劳动来支撑,进而使学生领悟到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生活中不攀比、不虚荣、不浪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正确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意识的形成无法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教学实现,为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劳动体会,从而端正劳动心态,真正珍惜劳动成果,正确对待劳动人民。[3]

例如,大部分学校均设置了花坛、草坪、果园,还有的学校拥有校内农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带领学生走出第一课堂,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投入劳动中。如夏天在园艺劳动者对校内花坛进行种植美化时,就可以让学生配合专业园艺劳动者一同完成这个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工种,如花草搬运、除草、挖坑、浇水等。在该劳动实践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园艺工作者这项职业,而且能感同身受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同时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还可以有效积累劳动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公园、街道等地捡拾垃圾。这种走进社会获得劳动体会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在创建美好生活方面的作用,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随意丢弃垃圾,遇见垃圾能够主动拾起。

(三)实施案例教学

发挥劳动模范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从劳动模范身上汲取到劳动精神,对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在课堂上选择真实案例,为学生介绍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以此达到强化学生感悟,使其形成正确劳动观的教学目标。

例如,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已经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性工具。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够改善原有教学模式的枯燥性,可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使其全身心投入劳动教育中。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准备阶段,利用网络完成全国劳动模范人物检索,了解其事迹,并将有代表性的全国劳动模范人物的图片、事迹制作成课件。随后在课堂上展示,如“赵红卫,全国劳动模范。赵红卫长期工作在一线,其守‘卫科技,专注研发,认真履职。赵红卫有着全国政协委员、铁路科技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有着对铁路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凭着一股‘拼、钻劲,积极参与研制京雄智能动车组,实现了京张智能动车组的优化与提升。”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价值及人生价值的理解,增强对劳动模范的敬意和对其精神品质的学习。

(四)深入挖掘教材资料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依托教材完成。教材是整合一线教育经验以及教育专家对新时期教育的思考而形成的,任何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均需要依赖教材,且教材的质量以及挖掘深度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基于此,利用教材可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特定的时期接受到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劳动教育。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程度,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全面分析教材,整理教材中涉及的重点模块,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让劳动教育形成体系,进而让学生掌握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挖掘,其中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修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必修4“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实现人生的价值”“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选择性必修2“就业与创业”等,这些模块内容均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可在单元教学方法指导下整合各单元知识内容开展综合性教学,以此在提高劳动教学成效的同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

可见,高中思想政治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教材内容涵盖大量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内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思政教学与劳动教学的侧重点,以此提高劳动教育显性与隐性统一的实效性,实现学科内容向课外的延伸。

综上所述,学校利用高中思想政治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因而对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可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紧密关系,且做好二者融合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加强学生对劳动内涵的认知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而通过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实施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教材资料等策略能够切实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育人成效,使學生形成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

[1]何紫乔.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2(18):86-89.

[2]刘桂红.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10):11.

[3]谢集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探: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10):36-38.

(作者单位:天水市第三中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政治课劳动政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热爱劳动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