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

2023-08-29金菲

大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志愿志愿者

金菲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庄河 116400)

《2022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在加强人民与国家关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有助于改善治理情况,有助于建设更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并促进社会稳定[1]。全球各地的志愿者正越来越多地与国家当局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应对各种紧迫的发展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生活多样性丧失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高质量开展高校志愿服务

青年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之一。从1993年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近年来该活动也蓬勃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深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志愿实践活动,形成一道道美丽志愿风景线[2],陆续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汶川抗震、北京奥运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春雨工程、圆梦工程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有助于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他们的服务项目广泛,从常态化的探访老人、关爱儿童、指挥交通、清洁社区卫生到环境保护、农村扶贫开发、社会公益等,逐渐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其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志愿者投身乡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全国各省各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各级组织部门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其中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数量多、理念新、文化高、充满志愿情怀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乡村振兴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有效契合[3]。比如在校团委的精心部署下,成立了“青春普法实践团”“曙光田野调查队”“星火少年实践团”“初心向党实践团”“星星之火,助建美丽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等志愿服务组织,各个团队在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人的带领下,奔赴全省各地,走近基层、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深入基层。通过走访调查、与当地领导访谈、理论宣讲、文艺汇演等方式先后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内容主要以宣传乡村文化为主,包括乡村支教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养殖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各实践团分别探访了铁岭市莲花湿地、铁道大米基地、辽河博物馆、铁岭市志愿者之家等地;锦州市北镇市大屯乡香瓜生产基地、南山区采摘园基地、半拉门镇、无梁殿镇、卡拉木屯等;辽阳市首山堡村,盖州市白狼子村等地;大连市旅顺口区水师营小南村的散户农民、旅顺口区沃尔玛分部的电商中心等地。

利用现场访谈、理论宣讲、问卷调查、实践走访等方式关注乡村振兴,志愿者们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正在向集旅游观光、农产售卖、文创周边、网络直播于一体的多元“互联网+”产业模式发展,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提高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实践、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将书本中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也改善了心理健康、完善了技能水平以及提高了自身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通过志愿服务改善了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自身压力,同时让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也能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奉献给有需要的人,学生在感到高兴和满足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动力。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情绪、减轻压力,也可以从消极思维和过度批评等自我毁灭性行为中分散个人注意力,排解抑郁情绪。

二是通过志愿服务完善了技能水平,从事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在热情且无压力的环境中尝试许多不同的技能和挑战,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开发新技能。比如专业能力、职业修养、团队合作、时间管理、创造力、解决力、及时力、与各个年龄段的人交谈的沟通技巧等。

三是通过志愿服务提高了自身素养,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不是一般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人”,与课堂讲授、理论灌输等被动育人方式不同,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志愿者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通过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举动,学生树立感恩、关怀他人的意识,重新审视自身的问题,有助于个体培养亲社会性人格。

二、制约高校志愿服务获得感的因素

目前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大学生对各项志愿服务认知、参与度、获得感并不高,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推动服务队伍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笔者以大连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1485份,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得出:首先在提供志愿服务的信息来源、搭建志愿服务的沟通平台、充实志愿服务的谈话体制、确保志愿服务的安全体系以及举办志愿服务的相关培训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很有必要以及有必要的。其次在增加志愿服务的启动资金、开设志愿服务的授课课程、创造志愿服务的讲演机会方面,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很有必要以及有必要的,相反在配备志愿服务的休学制度以及认定志愿服务的活动学分方面认为很有必要、有必要的人数相对较少,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与以往不同,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以前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更多是为了获得奖励学费、奖学金以及学分等,现在的大学生更多是为了丰富自身阅历、提高社交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全链条参与高校志愿服务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提升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厚植家国情怀、人民情怀,践行奉献精神、实现自我成长[4]。确保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规范运行,巩固“省-市-校-院系”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可从个人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获得感。

(一)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看,根据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意愿》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感不高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大学时间不充裕、人际关系相处不融洽、缺少相关技术和知识、找不到志愿信息来源等方面。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思考与反思,高校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也在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并开始改变学分制刚性约束下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实际影响。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参与志愿服务潜在的动机、志愿服务后的收获、推进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因素,努力提升学生的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也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高校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个人素质,在志愿服务中丰富生活、享受生命,实现个人价值,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层面

从高校层面来看,目前,虽然全国各大高校志愿服务呈常态化推进,定期会开展常规活动,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缺乏吸引力。因此高校为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获得感和活跃度,可进行以下创新:

首先,可在志愿活动开展前,利用学校的公众平台,对活动进行积极宣传,各大高校可发挥联动效应,借助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推出各大高校学生长期参与且成熟的志愿服务课程及相关培训,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校需提供为服务志愿者组织、计划和提供志愿机会的数据库,可按照“全国-省-市-校-院系”的搭建框架,仔细审查提供志愿者机会的平台,确保其合法性,并与政府合作,将推荐网站列表纳入高校网站体系内,方便学生查阅及报名。比如:

1.虚拟仿真志愿服务

当下“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正在兴起。在数字化赋能未来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可提供线上虚拟志愿服务,创办互动虚拟章节或活动,包括创建瑜伽课程、艺术和手工艺展示、在线演讲示范及参加小型研讨会等。另外,也可借助网络平台,捐赠符合条件的材料、帮助他人将书籍转录成数字格式或校对他人的作品等志愿服务。学生志愿者不仅可以掌握虚拟社交礼仪,也可以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倡导者。

2.虚拟计划志愿服务

搭建世界志愿服务平台,提供虚拟前往亚洲、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活动机会,在这些地方,可参与改变生活的志愿者活动和体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领域,以这些领域为中心,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1]。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服务前的培训,提升志愿者的责任感,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主题领域包括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护、儿童教育、公共卫生和医学、社会正义、社区发展和环境管理等。

3.特色内容志愿服务

随着不断开展的新兴志愿服务,与助老助残、生态建设、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文明实践等长期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在当今新形势的背景下,可推出符合大学生兴趣的外展和宣传、写作和编辑、翻译、技术开发、艺术和设计、领导力和战略、志愿者管理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特色志愿服务内容的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掌握生活所需的技能,也能让高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回馈社区和社会。

其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负责人应选择组织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热衷于公益事业并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建立以社会学者、带队教师、精英志愿者为主的组织团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及时关注志愿者状态,与志愿者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最后,活动结束后,学校可培养并储备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定期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并利用公众平台通过歌曲、电影、微视频、绘画、摄影、小品、舞蹈等形式对活动进行成果性宣传,开发具有各高校特点的志愿服务文创产品。

(三)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各部门应联动配合,积极在活动组织方式、经费保障、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高校支持。首先在活动组织方式方面,大多数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市政府、市共青团或其他政府部门批准并推广的,新形势下也有很多由个人或群体自愿发起、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因此为了能够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应通过政府、高校等党政、共青团组织、民政、综治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各高校成立在校以及毕业生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机构,联合当地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宣传各高校的典型志愿服务和榜样人物、骨干代表的先进事迹。让社会公众广泛认可青年志愿服务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在经费保障方面,以大连市为例,目前很多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会因为财力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大型主题活动,其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所批资金和大中小型企业的赞助,也有一些来源于社会的募捐。而对于一些小型活动,若不能申请到政府的资金支援,则多数情况是由发起人、参与者向社会或热心公益的人士募捐。因此要积极拓宽财政资金支撑渠道,投入对高校志愿组织的公共拨款,并多元化吸纳社会、企业等资金,成立志愿服务资金保障会,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

最后在资源配备方面,有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因没有很好的传播渠道和资源,很难得到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因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工作协调机制,主动与有需求的志愿活动组织沟通,为其创造活动条件[5]。除此之外,各部门还应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安全意识,为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的志愿服务环境。

四、结语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新时代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通过流动志愿、区域志愿、数字志愿等方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也能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获得感。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各界的进一步关注,以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