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成药英译的现状研究及可视化分析

2023-08-28黄文杰

大众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成药说明书英译

文 娟 黄文杰 

中成药英译的现状研究及可视化分析

文 娟 黄文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为了全面深入掌握近年来中成药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筛选的2022年3月之前发表的中成药英译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的学者整体分布较分散、合作不够紧密、论文核心期刊发文非常少、研究机构较为单一以及中医英译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全面等问题。通过讨论得出,随着研究多元化以及研究队伍的扩大,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中成药术语英译统一标准的制定,随着机辅翻译模式推广,这一标准的实践应用也可能会成为热点。

中成药英译;可视化分析;统一标准

引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政策[1]。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逐步完善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措施,开展中医药海外市场政策研究,助力中医药企业“走出去”,推动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和应用[2]。中成药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成药英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为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收录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及传统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中成药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中成药英译翻译与实践提供信息参考,从而为中医药在海外切实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良好的语言支持。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为文献检索内容,分别以“中成药英译/翻译”及“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翻译”为主题检索词,选取截至2022年3月之前所有时间跨度的文献进行全文献研究,经过多轮检索、人工内容校对和筛选,共采集到126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98篇,剩余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本文借助CiteSpace5.8.R2 版软件,通过发文量、发文刊物、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变率检测等可视化功能,以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现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把握研究发展动态。

2 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趋势分析

根据图1,可将国内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划分为以下3个研究阶段:潜伏萌芽期(1995—2007年),快速上升期(2008—2017年),稳定回落期(2018—2021年)。第一阶段(1995—2007年)中该领域发文量相对较少,说明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酝酿阶段,在缓慢发展中铺垫研究基础;第二阶段(2008—2017年)中该领域相关发文量逐年增多,呈现逐步发展并整体持高的态势,是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成果爆发增长的阶段;第三阶段(2018—2021年)中,从2018年开始发文量有所会回落,预计将来的一段时间整体新增数量相较于往常会继续增长到一定的峰值后逐渐回落,也有可能是研究主题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才能进入更成熟、稳定的阶段,否则可能会出现研究停滞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有利环境下,国家中医药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及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开展必将加大中成药产品的对外出口。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中成药英译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发表、译著出版、科研项目等必然会伴随着中医药相关产业和文化等领域的对外输出而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

图1 中成药论文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主要期刊发文趋势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了发表中成药英译研究相关文章最多的前10种国内期刊,其中《英语广场》刊登5篇文章,占比5.4%,排名第一;其后依次是《考试周刊》《校园英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导报》(皆为4篇,分别占4.3%),《细胞中医药》《海外英语》(皆为3篇,分别占3.3%),《时珍国医国药》《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宿州学院学报》(皆为2篇,分别占3.2%)。这10种期刊共刊文33篇,占中成药英译研究领域文献的9.28%。此外,研究成果刊发的主要刊物还是以医药类期刊为主。从影响因子来看,这10种期刊中,仅有2种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分别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和《时珍国医国药》,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1.876和1.136;其他杂志影响因子皆小于1。笔者认为,医药类核心期刊应积极配合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开辟“中医英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等专栏,吸引更多地学者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领域的研究,扩大中医英译研究队伍,丰富相关的研究成果,提高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的整体影响力。

2.3 主要作者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发文作者进行文章数量分析,统计了所选数据库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文章中发文量前10位的学者(见表1),通过软件筛选得到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罗海燕,发表相关论文9篇。通过对不同学者文量情况的研究,了解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为日后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表1 主要发文作者名单

排名作者文献数量/篇中心性最先发表年份 1罗海燕902009 2刘艾娟80.012015 3邓海静502012 4汪顺402016 5黄树明402016 6刘明402016 7宋晓璐302015 8王林302015 9涂雯302017 10史文君302016

利用Citespace检索主要发文作者共现,节点N为141个,连线E为116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11 8。当前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领域有多个小范围研究团体,有少数聚集合作的小团体,但规模均较小,分散的作者占大多数,且整体发文量低。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罗海燕,该作者与其他作者有合作关系,但是较少;各作者除刘艾娟以外,中介中心性皆为0,说明整体分布较分散,也从一定角度说明国内各学者之间研究还不够系统,未形成成熟的核心领域。因此,笔者建议不同地域的学者应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国内权威学会组织的年会或论坛将各地学者组织起来做出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共同致力于中医英译的研究以及相关英译产品的推广。

2.4 主要机构发文量分析

结合表2可知,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共发文7篇。前十个机构中有九个为中医药院校,其中以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主。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数据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中医药院校较为重视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院校与非中医药院校合作,如综合性大学、外国语院校等机构,能够让不同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突破中医英译的传统研究模式[3],比如通过“PE+MT+CAT+PE”新的机辅翻译模式来优化翻译流程和改善翻译质量,并将MT与CAT应用至中医英译中[4],有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研究热点。

表2 主要发文机构名单统计(Top10)

排名机构文献数量/篇中心性最早发表年份 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702017 2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502009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402016 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402016 5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302017 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302016 7南京中医药大学302009 8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302015 9陕西中医药大学302015 10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302015

2.5 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了解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及发展情况,中介中心性表示某一节点作为媒介桥的能力,中心性越高表示节点间的最优路径通过此节点的比率越高,可以认为该节点居于重要地位,且该节点很大可能预示了中成药英译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

如表3所示,主要研究方向排名前十中“中药说明书”出现频次最高为37次,其次“英译”出现了28次,排名第一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频次数量相差不大,说明研究的聚焦点是集中的。通过对该研究领域关键词中介中心性(中心性≥0.1)的计算,中心性前五个分别是“英译”(0.37)、“中成药说明书”(0.27)、“中药说明书”(0.22)、“翻译”(0.2)、“中成药”(0.19)。

表3 主要研究方向关键词频与中心性统计(Top10)

排名关键词名称频次中心性年份 1中药说明书370.222009 2英译280.372013 3翻译240.22009 4目的论160.072009 5中成药说明书140.272009 6中成药90.192010 7中药70.052011 8中医60.022009 9中医药说明书60.112012 10中成药名50.072013

通过文献查阅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说明书”研究对象也是“中成药说明书”英译,文献较为集中地对中成药名称、功效主治、用法等方面的翻译方法、策略等展开了研究,基本目的大多为如何做好英译才能让海外消费者理解,并愿意进行中成药产品消费,从而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增长。根据表3可知,中成药英译研究领域集中在说明书英译以及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中成药说明书英译的目的。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同一种中成药产品在不同的生产厂商有不同的翻译,在不同的译著中也存在不同的译文[5],这对产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不利。笔者认为,一方面,中成药企业要重视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另一方面,日后的研究重点应集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中成药英译标准化研究,该标准应作为中成药出口行业统一的译文标准,从而有利于中成药产品走入海外市场。

3 讨论

3.1 开展多元化中医英译研究

近20年国内中医英译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名词”“科学术语”“中医术语”“黄帝内经”等主题,中成药英译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并不是中医英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3]。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以及出版中医药相关的著作;中成药产品及服务出口已成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英译研究者只有不断开展多元化研究,包括中成药、中医典籍、术语标准化、西方中医教材研究等,不断缩小中西文化差异,才能助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以及让中成药拥有世界话语权。

3.2 紧密协作提升研究质量

目前市面上的同一种中成药名称存在不同的英译,或者是中成药说明书存在误译,这些乱象不利于中成药在海外市场树立形象以及有效传播。例如,将“白虎汤”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6]存在一定的争议,会让人误解该药取材于白虎。因此,只有从国家层面联合各地学者,紧密协作,才能强有力地推动中成药名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两套国际命名标准IST和ISN中的方剂译名部分也可以补充完善,这对于中成药名英译的标准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中成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医药出口创汇贡献力量。

3.3 完善本硕博三个层次中医英译人才培养

通过文献分析,学位论文均为硕士研究生的成果,未见博士研究生的相关学位论文。中医英译人才的培养具有跨学科属性,涵盖中医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目前,在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高层次的中医英译人才实际上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7]。高素质中医英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的增大以及本硕博层次培养的不均衡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完善本硕博三个层次中医英译人才培养,除在培养理念上摒弃传统翻译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外,更重要的是优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将中医英译纳入翻译学科,由各地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师资等优势,完善本硕博培养体系,培养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和技能知识,又具备中医药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中医英译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储备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4 结束语

中成药英译既要专业性强,又要通俗易懂,让国外消费者一看就明白应该购买哪个中成药产品。因此,中成药产品译文在正确传达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符合国外消费者的思维习惯。首先,通过国内权威学会组织学者参与制定规范化的中成药术语英译标准,在中成药出口产品中保证术语的统一性;其次,中成药企业应重视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应当采用规范统一的术语进行英译,从而增强产品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最后,在硕博阶段开设中译英译专业或研究方向对于完善中医英译研究队伍的人才梯队和提升中医英译的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进一步拓展助力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措施,开展中医药海外市场政策研究,助力中医药国际贸易。

[1]田晓航.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有望享受更多优质中医药服务[EB/OL]. (2022-1-15)[2022-10-21].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1/15/c_1128265883.htm.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2-3-29)[2022-10-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3/29/content_5682255.htm.

[3]谷峰. 近二十年国内中医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NKI 349篇研究文献的考量[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40(5): 633-637.

[4]王楠鑫,云红. 中医药说明书功效主治部分的机辅翻译[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4): 93-99.

[5]赵旭,王建武,李丹. 顺应论视角下中成药名称英译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8,24(23): 128-130.

[6]MACIOCIA G.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M]. 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Publishers, 2005.

[7]刘帅帅,苏红,石国旗.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翻译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 966-971.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d Visual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grasp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ppli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cluded in CNKI and Wanfang database before March 2022. 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scholar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the cooperation is not close enough, the core journals of their papers are very few,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relatively single, and the training level of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s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discussion tha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and 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 team,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may focus on the formulation of a unified standard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terms, and with the promotion of machine-assisted translation mod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standard may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visual analysis; unified standards

H315.9; R286

A

1008-1151(2023)07-0202-04

2022-10-19

文娟(1986-),女,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译研究。

黄文杰(1986-),男,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译研究。

猜你喜欢

中成药说明书英译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爸妈,这是我的“使用说明书”
再婚“性福”说明书
摘要英译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摘要英译
说明书、无线电和越剧戏考
给“产品”写“说明书”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