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艺美学到人生美学
——胡经之在美学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

2023-08-27广东吴俊忠

名作欣赏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艺美学胡先生美学

广东|吴俊忠

自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概念,美学一直作为哲学内的学科而存在。但从美学传播介绍到中国后,开始了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随着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等新兴学科的兴起,美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中国化经历了从介绍西方美学思想,到编辑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著作,再到扩展美学研究对象,形成新的美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进程,其核心是把美学从审美的精神活动,引向审美的实践活动,强化美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审美的文化基因,提供美学的参照维度。在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胡经之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他开创文艺美学新学科,倡导走向文化美学,主张研究自然美学、生态美学,最后归结为人生美学,每前进一步都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不能忽视。

胡经之先生对美学中国化的重大贡献,依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开创文艺美学,为美学中国化树立鲜明标志,增添靓丽色彩

文艺学与美学,历来被学界视为内涵各异、体系不同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把文艺学与美学融为一体,构建成文艺美学新学科,胡经之先生是首倡,其创新意义和学术贡献,已被学界所公认。胡经之先生开创文艺美学的理论起点,是对艺术审美活动规律的深入思考和对西方文论的理性反思。他认为,“文艺美学并非就是美学原理和文艺学原理的简单相加”,而是“应看重研究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反思与弥补西方文论偏重审美客体或主体,对审美活动缺乏系统整体把握的偏向和不足。从创新意义上讲,“文艺美学就是要打破时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条条框框,力求把文艺理论和美学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人的诗思根基和感性生成上,透过艺术创造、作品、阐释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

改革开放之初,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之时,他就倡导在中国应发展文艺美学。他所说的文艺,既包括文学又不限于文学,还包括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胡经之先生开创文艺美学,把文艺学和美学融为一体,既高于西方美学从哲学美学到艺术美学的扩展和提升,也优于西方文论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具有美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色,表明美学的中国化已进入创建新的学科、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的新阶段。

那么,该怎样评价胡经之先生开创文艺美学新学科的学术贡献?著名美学家杜书瀛先生在北京大学召开的《胡经之文集》座谈会上,做了如下表述和评价。他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倘若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就相当于科学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如果能构建一个新的学科,就相当于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了。”言下之意是,胡经之开创文艺美学学科,就相当于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著名美学家张法先生则认为,胡经之先生开创文艺美学学科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当今世界,如果西方人想弄清楚文艺美学的相关问题,必须向中国人请教,因为文艺美学是中国的创新”。

走向文化美学,开辟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

胡经之先生的美学研究,密切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应时而进。在新世纪之初,文化研究兴起,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国应发展文化美学。胡先生对于自己如何走向文化美学,有以下几种表述:

21 世纪已经到来,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我意识到文艺美学需要扩展,因而倡导走向文化美学。

美学要发展,必须面对现实,把大众文化放在价值视域进行美学探索,做出价值评判。在这种情形下,我提出从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这是文艺美学的自然延伸。

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文化热”,导致文化研究的路径各种各样,但我更希望走向文化美学……从美学维度关注和研究人的各种文化生活。

听从时代的召唤,我的美学研究也从文艺美学扩展为文化美学……这是我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

胡经之先生以上几种表述,至少说明四点:

1.文化美学是文艺美学的自然延伸,是把艺术的审美活动扩展提升为文化的审美活动。

2.文化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化,其目的是回应时代的呼唤,让美学研究适应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

3.文化美学是强化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和实践功能,让文化研究更接地气,更贴人心,更符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活动的日常化。

4.文化美学直面现实,既要“上天”又要“入地”,既要研究文化审美和其他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又要探讨人类的文化应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和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引导人们的文化审美、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

胡经之先生对文化美学的提法和表述一直比较审慎。大多是“走向”和“深探”这一类的表述,并没有像文艺美学那样建构出非常明确的理论体系。因为,文化这一领域的范围甚广,更难把握。这表明,文化美学从提出概念到搭建架构,目前仍处于“现在进行时”,但文化美学的研究通道已经打开,新的境界已经开辟,只要深入研究下去,必将开辟出一片中国美学的新天地。今后的文化美学研究,可参照胡先生的提议,“不妨先从研究大众文化入手,做些美学探索,然后再逐步推进到更广的领域”,始终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文化美学的终极目标”。

关注自然美学,让美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相契合

胡经之先生在其著述中明确表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应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使自然和人类都得到优化,人和自然达到自然平衡,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归纳一下,胡先生的自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不仅要重视社会规律,更要重视自然规律,在实践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他明确指出:“人在这世界上,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完善。当今世界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时,人类也需要改造世界,但是这种改造既要顾及自然的生态平衡,又要顾及人类自身的协调一致,使人类和自然达到动态平衡。”

2.改造自然应该既使自然更加优化,又使人类自身更加完善。“人改造自然应是自觉的自由行动,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换言之,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既要优化自然,又要完善自身,从而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变为促进人的完善和提升的优化进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美,而不是生产丑。人类对自然环境不能盲目无序地开发,要维护和保持原生的自然美。与此同时,人类生产出来的各种物品,也必须有利于人自身的健康发展,符合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4.人和自然的关系应是以人为本,动态平衡,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又不是走向自然中心主义,而是寻求有利于人类发展完善的动态平衡。

上述可见,胡经之先生关注自然美学、走向生态美学的思想轨迹,无不彰显出他的深刻思考。作为一位美学专家,能有这样的思想高度,难能可贵。

归结于人生美学,在美学中国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经之先生多次在著述和言谈中表示:“我的学术志趣因时而变,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自然美学,最后归于人生美学。”在胡先生看来,审美文化是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可什么是人的审美需要?它和人的其他需要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美学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文关怀,提升人类品性,应是新审美精神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内涵和研究思路来看,胡先生的美学研究最后归于人生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于人生美学,源于自身的审美体验。胡先生坦率地表示:“要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做出理论概括,谈何容易!我只能从我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对自己一生中所经历过的审美现象做些反思,也吸纳了前人的审美经验,但也要经过我自己的审美体验来例证,我才相信。所以,我把我的美学称为人生美学。”这表明,胡先生从自己人生的审美体验出发,进而体会到人生美学是包含各个美学分支的大系统,无论是艺术审美、自然审美还是人文审美,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进行美学观照这个大主题。由此可见,归于人生美学,既是美学研究路径的总结和提炼,也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旨归的高度概括。

2.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类的三大活动领域:审美、创美和育美。胡先生认为:“审美和创美都是为了人,直接目的是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兴感怡悦,但更高的目的是培育美好品德,向真善美的方向迈进,这就要开展育美活动。”在胡先生看来,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文艺审美、自然审美和人文审美这三大类,其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发现这三类美,从而达到享受美感、丰富思想、培育品性之目的。人类的创美活动是按照真善美的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美,其目的是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能以美的形态来呈现。人类的育美活动是按美的规律来改造主观世界,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智商、情商、德商,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论述表明,胡先生的美学研究始终把人的实践活动提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来认识。审美是为了获得美感,创美是为了创造美的对象,育美则是为了完善体现真善美的人的品性。美学能如此呈现,势必走出文人雅士的“象牙塔”,为平民大众所乐意接受,高深的学问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普通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势在必行。

3.人生美学的旨趣,最后要归结为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开辟新路。胡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根本在于“阐释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创美和育美,那就是为了人,通过人,复归人,为了马克思所说的,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此,“人生的境界也是在天地人的分与合中,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真善美就是人生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就是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得以实现,美学就是要探索,人的一生中如何实现真善美”。

我们注意到,胡先生特别强调人生境界说对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把天地人三位一体和人生境界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结合起来,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我的人生美学的核心,乃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为基础的人生境界说”。

上述表明,胡先生眼中的人生美学是人生实践和人生完善的美学,这既是研究路径,更是思想内涵。人生境界提升的核心,在于与天地自然保持平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人的主观世界,最终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境界论为核心的人生美学,与偏重美感论和方法论的西方美学相比,无疑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美学中国化的重大进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美学的中国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胡先生作为老一辈学者的代表,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教育和熏陶,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已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信仰和学术思想,更是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人文情怀。他在《胡经之自选集》“学术自传”中写道:“新世纪的美学应具有国际视野,博收中外资料,更要以‘马列’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此后,他在《胡经之画传》自序中又明确写道:“传统美学重在探究审美活动本身的心理过程,寻求‘感性认识的完善’,而马克思的美学旨趣却在探索人类的生产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由此,我的美学旨趣就逐渐聚集到探索‘美的规律’上来。”

通观胡经之先生美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我们便可看到,在他学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在开创文艺美学新学科时,胡先生遵循马克思关于“把审美价值归属于使用价值”的思想理论,“深入探索审美价值和其他使用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构建了文艺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分别从文艺作品(产品)、文艺创造(生产)、文艺享受(消费)这三个层面,阐释文艺作品具有特殊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文艺创造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具有丰富文艺产品和文艺生活的使用价值和功能,而文艺享受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最高价值,其使用价值直接体现在人类的文艺消费活动中,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可谓是把马克思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论完全用足用活了。

在倡导走向文化美学时,胡经之先生遵循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致力于研究如何按美的规律来创造文化。早在1966—1976 年间,他就钻研了《资本论》,竭力想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特别关注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改革开放之后,他就力图用马克思的价值论来解释美丑,探索美的规律。他在《走向文化美学》一文中写道:“文化美学应沿着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进而探讨人类的文化应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显然,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已成为文化美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关注自然美学、走向生态美学这一层面,胡经之先生遵循马克思关于“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的思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然美学的研究。他在《珍重天地自然美》一文中,非常明确地表示“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要在实践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人和自然和谐一致,才能‘诗意地栖居’”。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直接指导着胡先生的自然美学研究。

胡经之先生把他的美学研究最终归结于人生美学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他在《胡经之画传》自序中写道:“美学牵连着整个人生,实乃人生哲学中的一种。”“人类为什么要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初心就是为了人,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幸福和完善而努力奋斗,同时也使自己达到完美境地,这才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些论述表明,胡先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把以人为本、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作为美学研究的终极追求的,其目的是为人民造福,使自己完善。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把美学研究的“兴味”和所担负的“责任”统一起来,从而使美学研究走出书斋楼阁,伴随人生进程,引导人努力达到“适者生存、善者优存、美者乐存”的人生境界。学问做到这一地步,已不仅是学术境界的自然显现,更是人生境界的生动展现。

猜你喜欢

文艺美学胡先生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胡先生
胡先生
纯白美学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妆”饰美学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探析
文艺美学学科地位的论争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