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老师九十岁

2023-08-27广东李健

名作欣赏 2023年22期
关键词:聊天美学老师

广东|李健

再过一个多月,荔枝成熟的时候,我的老师胡经之先生就满九十岁了。荔枝是胡老师最喜欢的岭南水果,他曾经“日啖荔枝三百颗”,满足了一千多年前苏轼“长作岭南人”的条件。因此,胡老师成了岭南人。荔枝在老师生日的节点成熟,当然是大自然献给他的红彤彤的寿礼。

九十岁的老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真是一言难尽。就我所结识的九十岁左右的老人来说,观感相当复杂。比较多的情形是:有的坐在轮椅上,神情呆滞;有的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好一点的,有的能拄着拐杖站立,缓缓挪动脚步,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地应付着别人的话语。至于有些小说和新闻报道中所描写的九十岁依然能健步如飞的老人,我所认识的老人圈子中还没有。而胡老师是我熟识的九十岁老人中状态最令我满意的。他拄着拐杖(有时不拄),行动虽然缓慢,但并不迟疑;喜欢游泳,入水便生龙活虎,动静自如;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非常清晰;谈古论今,指点学术,记忆力依然惊人;下笔动辄万言,逻辑严谨,新意时时见出。我对老师现在的状态表示满意。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九十岁的老师该有的样子。

胡老师走路原本就比较缓慢。1999 年春天,我初识他时,他六十六岁,走路就是这个样子,不同的是,手里没有拐杖。那时,我考入暨南大学跟随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我住广州,老师住深圳。我出入深圳需要边防证,不太方便,因此,平时见面有点困难。大多数情形是,老师去广州参加博士生招生、博士生答辩或者学术活动以及其他别的什么活动,趁机见上一面。一般情况下,晚饭之后,我会陪老师散步,在浓密的树荫下或草地上,跟着他缓慢的步伐,向他请教我困惑的问题。听他讲学界往事、文坛趣事,那真是一种享受!我平时走路很快,风急火燎似的,跟家人或同学一起走路,老嫌他们慢,可与老师走在一起,脚步几乎是一点一点挪的,却丝毫没有慢的感觉。不知不觉,行程结束了,谈话结束了,老师该休息了。我却意犹未尽,悻悻而归。后来,我经常陪着老师去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利用会议空闲,陪他聊天、散步,或会见朋友,或观赏风景名胜,早已习惯了他走路的速度,有时,因为他有约会或急事要处理赶时间,步伐快了点,我反而不适应,老是想搀扶他,生怕他栽倒。老师走路的姿势早已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以至于我现在老是想不起他是什么时候拄上拐杖的,是八十五岁还是八十七岁?脑海里一片模糊。

其实,即便现在,老师也不是拐杖不离手的。今年春节之后的2 月28 日,我和高建平教授、朱海坤博士一起去看他。我记得非常清楚,他原本手里是拄着拐杖的,后来干脆扔掉,慢慢走到沙发前,礼貌地请我们坐下,然后与我们天南地北地聊。这之前很长时间没有见面,所以,大家聊的兴致都很高。谈及即将为他举办的《亲历美学风云——胡经之九十自述》一书发布会和九十岁祝寿的事,他说,这是他最后一本书了,想写的基本都写了,今后也写不动了;把祝寿开成一场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也不要聚焦他,确定几个美学论题,大家围绕美学创新研讨,希望能取得一些成果。他还给我们讲了去年刚满九十岁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阎纲的趣事。胡老师和阎纲年龄相仿。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他曾一度沉迷于文学评论,与阎纲熟络。阎纲一生历经坎坷,到了九十岁时,他便出了一本散文集,洋洋得意地取了一个书名《我还活着》,记述他的人生。其实,老师的一生也比较坎坷,九十岁出版《亲历美学风云——胡经之九十自述》,虽然没像阎纲那样公然宣布“我还活着”,但调侃自己的意味也很浓烈。老师的风趣可见一斑!

胡老师平生一大爱好是游泳。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夏秋,在小区的游泳池里游,冬春,到宾馆的温水池里游。他虽然走路缓慢,可一旦到了水里,便像游龙入海,找到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他对水有很深的感情,有很深的体悟,曾经写了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流水人生》。文章写他跟美国人温特教授学水上静卧技巧一朝成功的体验,让很多喜欢游泳的人羡慕不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与朋友或者师兄弟妹们去看他,中午都会陪他吃饭,倘若是冬季,饭局结束,他就会让我开车把他直接送到他家附近的五洲宾馆,那里有温水泳池,在里面游上1-2 个小时,然后,再独自打出租车回家。我和高建平老师年后与他会面,他告诉我们,《亲历美学风云——胡经之九十自述》发布会和九十岁祝寿会,就算是他告别学界的一个仪式了,之后,他就会住进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他曾经考察过广州的太康之家粤园,说里面的条件不错,有泳池,有专业的医疗设施,平日里读读书,游游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专心在里面养老了。老师的这些话,外人听起来可能会感到有些凄凉,其实不然。我就是笑着听他讲这些的。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态度极为乐观。因此,这话里并没有丝毫的悲伤与不舍,而是平淡与超然。早先,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教书三十多年,中后期患上一种病,每到秋冬这个北京天气最美、最适宜游玩的季节,就会发烧、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年年如此,总治不好,身体状况很差。协和医院的专家说,这种病是世界难题,没有好办法,只能在秋冬之际离开北京,去南方找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生活,可能会有所改善。后来,老师就来到了深圳。定居深圳后,长年累月地游泳,在大海里游,在泳池中游,这种病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他曾经对我说,和他患有相同病症的北大著名教授、历史学家杨人梗,还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因此,他早已参透人生,看破生死,无所畏惧!

胡老师喜欢聊天,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就是聊天,很多疑难的学术问题就是聊天解决的。相信与胡老师熟识的学界朋友都会有这种感觉。聊的内容什么都有,有学术的,有学界的,更多的是他的人生经历。胡老师的经历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重大学术事件的经历,这些经历是学界绝大多数人都无缘经历的。如20 世纪50 年代的新旧“红学”论争、北京大学举办的由毕达可夫主讲的文艺学研究班、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的讨论、周扬等人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系列讲座、周扬主导的高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概论》的编写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的重大事件。当今学界依然健在的当事者已没有几人,胡老师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居于核心位置的亲历者。他曾经全程参与毕达可夫的文艺学研究班,深度参与了“两结合”大讨论,担任周扬在北大举办美学讲座的助教,参加了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的编写。在这一过程中,他结识了众多人物,包括当时的领导陆定一、周扬、邵荃麟、袁水拍、张光年等,老一辈学者朱光潜、宗白华、杨晦、蔡仪、王朝闻、钱学熙、冯至、林庚、罗根泽、吴组缃、王瑶、季羡林、何其芳等,同辈学者如李泽厚、柳鸣九、刘宁、严家炎、樊骏、李希凡、蓝翎、刘纲纪、王燎荧、李树谦、张炯、何国瑞、周来祥、马奇、杨辛、涂武生、杨汉池、王善忠、吴泰昌等,钱中文、童庆炳、陆贵山、王元骧、曾繁仁等是后来结识的,此外,还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以及与文艺界相关的名流。2011年前后,我在写《胡经之评传》时,就跟老师聊过其中的许多人。这些人的个性气质、举手投足、言语腔调在老师的叙述中变得鲜活起来。原来我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周扬是那么清醒,参加过火烧赵家楼的杨晦是那么慈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朱光潜是那么警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宗白华是如此向往晋人的美。胡老师与宗白华的相识过程就具有戏剧性。胡老师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早就知道宗白华已经从南京大学调到北京大学,一直想拜访他但没找到机会,也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1953 年冬天,因患胃病,学校安排他住在未名湖边的备斋,与同样患胃病的周海婴(鲁迅之子)住在一起。他们常到未名湖边散步,经常遇见一位穿着灰色中式棉袄、头戴罗宋帽、脚着蚌壳棉鞋的五十多岁的老者。有一天傍晚,他们又遇见了这位老人,胡老师便上前搭讪。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南京话,说他叫宗白华,住在附近的健斋。胡老师大喜,说我已经找您很久了。从此以后,他经常向宗先生请教美学问题,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胡老师聊天的声音非常洪亮,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因为幽默风趣,总是笑声不断。大约八十三四岁时,他的声音更加洪亮了,那是因为他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可能是长期游泳的缘故,他的双耳尤其右耳聋得比较厉害。现在,右耳基本失聪,左耳还有一线听力。因此,与他聊天时,就会发现他有一个奇怪的动作,在听人说话时,身体前倾,左手张开,搭在左耳后边。大家都知道,耳聋的人自己听不见,总是担心别人也听不见,故而,说话的声音很大。这说的就是胡老师!现在和胡老师聊天,必须准备一个写字板或纸笔,关键内容他听不清就会让你把关键词写出来,然后,再听他大声地滔滔不绝地讲。当然,也避免不了有南辕北辙的时候。师兄邵宏教授风趣地说,胡老师现在耳朵聋了,听不见了,这是好现象!这预示着老师会长寿!一些不好的话、他不愿意听的话,他统统听不见,少了多少烦恼!能不长寿吗?

既然胡老师还能聊天,说明他思维没有问题。我的感觉,九十岁的老师,思维、记忆力与二十年前没有多大差异,不仅过去的事记得清楚,当下的事也记得清楚。不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患上老年痴呆,过去的事记得清楚,当下的事却忘得很快,刚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身即忘。这是老人的常态。这些,在胡老师身上统统不存在。2021 年,我的《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看望老师的时候见他状态不错,就提出请他写一篇序。他欣然应允。我把大部分书稿给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篇将近两万字的序就手写出来了。看到厚厚一摞A4 纸,我吓了一跳。我非常好奇,这是一篇怎样的序,写得如此之长。通读之后发现,老师就我所研究的问题,联系当下,进一步延伸,新见迭出,给我的启发很大。我把它输入电脑花了将近三天的功夫。这篇序老师原本是想单独发表的,在经过反复修改之后,他嘱我交给一个以前常向他约稿的杂志编辑,可是,等了大半年时间,催了几次,用还是不用,这位仁兄均不置可否,后来,再想给其他刊物已来不及,只好跟书一起与读者见面了。这之后,他又写了一篇长文《现代化创新艺境》,刊发在今年《中国文艺评论》第3 期上。联系他近几年花工夫访谈、写作、整理出来的五十多万字的《亲历美学风云——胡经之九十自述》,足见老师的思维并没有因为九十岁而退步。我为老师九十岁的这个样子自豪、骄傲!

胡老师经常谈当下,谈现代化,可是,他又是一个最不紧随现代化的典型。他不用手机,不会用电脑,当然,就不上网,更不会打字了。写文章都是手写,然后,再让人打印出来,这种老土的做法早已被他同龄的学者抛弃了,可胡老师一直坚持。虽然老师不上网,不用手机,但是,消息灵通,当今世界的大事小情门门清,没有他不知道的。他的同学、好友去世,我怕他忌讳,从不告诉他。其实,他都知道。他非常关心学界的研究动向,而且还能跟得上前沿性的话题。有时,我感到,他比我这个天天上网、天天看手机的消息还灵通。这主要归功于他读杂志、读报纸。他订了多种报纸、期刊。可见,当今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并不光靠网络,纸媒仍起作用,只不过纸媒因为不是那么便捷被年轻人舍弃了而已。最近,老师也想学时髦,他有了自己的微信,并学会了微信写字,为的是不与世隔绝,人们还能够找到他,直接与他对话。为了测试他使用微信的水平,我转发给他一些信息,但大部分不回,即使回,也是简单的几个字。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微信的那些时髦、先进的功能他肯定不会。他会的只是简单的接收和发送,如此而已。

胡老师喜欢弹钢琴。他家里摆放着一架钢琴,盖子是经常打开的,上面放着曲谱。说实在话,与老师相处将近二十五年,我还没有认真听过老师弹琴。每次去他家,谈事、聊天,然后,把他拉出去吃饭,可就是没有人主动提出让老师给我们弹奏一曲。希望这一课能找个机会补回来。我现在常常想,老师的听力衰退得这么厉害,在这种情形下弹琴是一种什么感觉?他听不清自己弹出的美妙声音,还能沉浸到音乐的意境中吗?也许,他指上弹出的声音早已和心里的声音融为一体,那是想象的声音。想象的声音可能更为美妙!

最近几年,大约是胡老师八十五岁以后,即将向九十岁进发,我一直没有将他与九十岁联系在一起。尽管十年前在给老师过八十大寿时我就提醒过自己,老师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可在潜意识中,我从没有这样想过。大概就是因为我长期生活在老师身边,隔三岔五地去看他,陪他聊天、吃饭的缘故,而老师除了听力衰退、接听电话困难给我的感触较深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变化,见面时总是谈学问、聊学界。他的思维总是那么清晰,声音总是那么洪亮,记忆力总是那么惊人,依然游泳、弹琴,跟我们出去吃饭,点自己喜欢吃的美食。仿佛老师的年龄在我的意识里定格了,他永远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然而,重击我这一潜意识的日子是2023 年3 月17 日。这天上午,突然传来噩耗,卧床已经一年多的师母已于16 日上午去世。我便立刻与高建平老师相约,着急地跑到胡老师家,去看望他老人家。门一打开,只见胡老师穿着蓝色的羽绒坎肩站在门里,面色平静。他恭敬地迎我们进屋、让座,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说起师母,声音哽咽,眼里充满泪花。我从来没见过老师这种神态,顿时产生了巨大的痛楚。平时我们来老师家,总是师母开门,然后,给我们拿水和水果;我们出去吃饭,总会带着师母。老师和师母是形影不离的。突然间,少了一个人,老师自然难以接受。我也难以接受。可是,他告诉我们,他早有心理准备。看到老师白胡须颤抖的脸,我突然意识到,老师已经不再是那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是,我坚信,他很快就会走出这段阴霾,变回我期望的九十岁的样子。

2023 年4 月21—22 日,荔枝已经结出绿色的小球,我和高建平教授以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的名义,召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胡门弟子以及与胡老师关系密切的学界名流,在深圳给他举办《亲历美学历程——胡经之九十自述》发布会和九十大寿祝寿会,祝寿与学术研讨合为一体。见到这么多学生、学者齐聚,看到这么多新老朋友发来的贺信,胡老师的脸上又露出慈祥的笑容。我又听到了他那洪亮的声音。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场景!在会上,老师做主题发言,他侃侃而谈中华美学的创新之路,语惊四座。他的思维依然是那么敏捷,思路依然是那么清晰,记忆力依然是那么惊人,意识依然是那么超前。这正是我期望的老师九十岁的样子。等到6 月30 日老师生日的那一天,荔枝也成熟了,我会带上最甜美的荔枝去看他,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他。

2023 年5 月3 日,深圳大学

猜你喜欢

聊天美学老师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妆”饰美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聊天不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