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探析

2014-08-15○刘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艺美学

○刘 雁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一、作为学科定位的争论

文艺美学自诞生起,围绕它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问题一直受到争论。在《首届全国文艺美学讨论会综述》中,龙辛总结了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四种观点:“一是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分支;二是文艺美学是在审美关系中确立其对象与范围;三是文艺美学是美学的应用科学;四是文艺美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1]2001年,李鲁宁《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中总结学科定位的几种观点:“以胡经之、曾繁仁、谭好哲、马龙潜等先生为代表主张‘交叉学科’说,以杜书瀛、周来祥、王元骧、陈炎等先生为代表主张‘分支学科’说,以董学文、王德胜、仪平策、夏之放等先生为代表对文艺美学学科存在合法性提出质疑。”[2]无论是“研究对象”之争、“学科定位”之争,对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提出异议的“质疑者”和不必独立存在的“取消者”,实际上都是在对文艺美学的性质发问。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专业用词,使用者对其内涵心照不宣;同时,学科定位模糊,使得文艺美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际,仍有质疑其科学性及合理性的声音。从学理上说,学科定位的模糊是争辩不断的源头。与传统文艺学相比,文艺美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追求;与美学相比,文艺美学形而上的思辨色彩较弱而实践性较强;与各个部门艺术美学相比,文艺美学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审美追求。

实际上,经过理智判断会发现,历史上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成熟都难免要通过激烈学术争论的积淀。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展开的激辩,是学科发展扎根大地的需求,也是其成为新兴学科的驱动力。

二、作为学科发展的必然

(一)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1.文艺美学与文艺学。文艺美学与传统文艺学互动极为密切。文艺美学运用文艺学的文艺研究成果,分析其独特的美学规律;而文艺学通过揭示文艺的审美价值,不断深化存在的合理性。

文艺美学与文艺学存在着区别。从字面上理解,传统学科的文艺学研究范围限于文学现象;文艺美学中“文艺”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解释,概括为“文学和艺术的总称”。首先,对文艺规律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侧重审美规律研究;文艺学侧重于一般文艺规律研究。其次,对文艺研究角度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站在美学的角度,侧重分析审美活动;文艺学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意识形态。最后,对文艺意义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侧重揭示审美体验的超越意义;文艺学侧重揭示它文艺社会价值。

2.文艺美学与美学。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艺美学,以实际研究活动有意识地改变美学相对忽视艺术实践的情况。在研究领域方面,传统美学研究人类所有审美活动;文艺美学开辟了一个专门研究文艺审美活动的领域。在理论渊源方面,文艺美学借鉴了中国古代文论注重现实的特点。我国文艺美学的发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论注重实践的长处和吸收西方美学注重思辨的优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美学可以被认为是对美学的一种融合与超越。融合是指文艺美学的研究保留了对艺术现象感性内容的关注,超越是指文艺美学研究领域不局限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真正实现了对艺术活动的全方位观照。

3.文艺美学与部门艺术美学。在学科属性方面,文艺美学以部门艺术美学为基础,综合研究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规律,被看作为部门艺术美学的“元理论”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文艺实践领域的创作热潮让大量富于审美意味、敢于直面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文学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等部门艺术美学蓬勃发展。部门艺术美学研究的勃兴与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出现基本是同步的。第一,观念的转变促成文艺美学的出现。“文革”结束之初,各部门艺术美学研究领域的审美倾向,逐步摆脱直至抛弃盛行的“阶级论”,转而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第二,认识的清晰助推了部门艺术美学研究的蓬勃兴起。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使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强调审美本性对部门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挤兑已在的文艺理论系统,而是深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各个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在中国产生的独特土壤

1.社会条件。文艺美学是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人文学科,它的性质与历史提供的社会条件有紧密的关系。第一,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识反映在文艺研究领域,要求理论研究对文艺实践的关注,促成我国美学研究由哲学美学向文艺美学转折。第二,中国新时期新启蒙运动让文艺摆脱了阶级斗争工具的命运,在美学中找到了最为适宜的实现形式,美学作为一种最无政治意味的文化形式,对于高度政治化的文化具有很强的舒缓功能。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语义学、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大量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引进,拓宽了理论视野提高了文艺实践能力。第四,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浪潮下,文学艺术生产与消费愈发商品化、娱乐化,极大地冲击了固有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观念。随着我国融入世界文化和国内文艺发展观念的变化,要求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去阐释文艺实践的审美现状。

2.发展脉络。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家的文艺美学研究实践。文艺美学作为专业术语,出自1971年台湾学者王梦鸥《文艺美学》,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以文艺美学命名的学术著作,介绍了西方文艺审美观念的演变和文艺美的要素,但其中提到的文艺美学,指的是关于“文艺美”的学问,而不是当前文艺美学指的文艺审美研究,不能看作新学科产生的标志。

1980年,胡经之在首届全国美学会议上提出美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文艺实践,会后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并主编《文艺美学丛刊》,而1989年著作《文艺美学》的出版标志着文艺美学初步完成学科建构工作。此后,大量文艺美学著作涌现并深化了研究体系,如由北京大学叶朗、江溶、胡经之等主编《文艺美学丛书》,杜书瀛主编《文艺美学原理》,周来祥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性和美学规律》,张少康的《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等。目前,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0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先后组织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承担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定期出版《文艺美学研究》专刊。[3]

三、当代境遇与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文艺美学经过30多年,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在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和性质、研究范畴等方面建构了独特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文艺美学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文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变化。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是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电子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传播能力,而且声像艺术、影视艺术、网络艺术逐步占据传统文学艺术的主导地位。第二,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的泛化。21世纪以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学界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局限在传统艺术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应该扩大到大众生活中的日常经验。面对审美研究对象的泛化,美与非美的界限在不确定中变得更为模糊起来。第三,文艺美学保持民族特性的要求。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对经济、政治、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在文化领域也不例外。文化领域表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支配与控制,文化向强势文化单质化趋向发展。

(二)发展的前景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学界的争辩声和社会的挑战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一,不断深化与相邻学科的支撑关系。文艺美学的理论自觉,填补了学科边缘的空白,为各部门艺术研究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如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艺美学的具体实践为文艺学、美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实践经验。

第二,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在信息化时代,文艺美学将生动的文艺现实与勃兴的大众文化纳入研究范畴,为自我和相邻学科的发展拓宽了维度与资源。现实社会中,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不断变化,文艺美学对审美实践多样化的包容,摆脱了传统文艺研究狭隘的经院式研究,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开放性,为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适应性强的分析理论体系。

第三,不断深化文艺美学学科独立品格。文艺美学独特的民族理论话语和美学范畴,让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摆脱了在世界文论中的“失范”与“失语”。文艺美学面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全面、辩证,应该整理、研究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结合国内文艺研究的现状,在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创造性的构建。

[1]龙辛.首届全国文艺美学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6(5).

[2]李鲁宁.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11).

[3]李劲松.文艺美学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代背景[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周来祥.文艺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艺美学
1942,文艺之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文艺范
纯白美学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