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2023-08-26曾扬阳韦倩雯罗世伟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曾扬阳 韦倩雯 罗世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文化自信良好发展的理论依据,文化自信的魅力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中充分得到展示。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存在的话语形式缺少创新、话语内容较为单一以及话语主体缺乏文化自觉等现状问题,探索并提出了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实施路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文化自信意识。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49-04

构建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依托文化自信进行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因此,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愈发重视,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从创新话语形式、丰富话语内容和强化话语意识三个维度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促进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发展和优化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进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国家、政党的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肯定和自觉践行,是对民族、国家、政党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寄予厚望。只有坚定地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坚定地保持民族信仰,增强奋斗精神,战胜困难,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创造力。总之,要深入理解和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坚信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三种自信”的产物和目的,走“三种自信”的路径、理论、体制,只要按照这种方式来实行,就必然会形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的根本保证。要让中国文化的根本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候,应该要坚信,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可以让国家体制更加现代化,而且还可以让国家的历史更加清晰,更加有力地展示国家力量。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基本哲学问题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处于立德树人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精神构建基础上的价值引导及人格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导向,即通过创新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1]。文化自信可以为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文化基础,有利于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既可以获取新的文化资源,也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建立新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

在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缺少创新

在现代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现实的要求。特别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不仅要注意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值得关注,更要注重话语形态,在对文本和实践话语的继承上,要充分运用新媒介技术对网络话语进行创新,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但是,在运用语言形式的过程中,语言的单一性与固定性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早已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话语方式的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网络的迅速发展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更多的时候会从网络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方便快捷的同时,网络上的知识信息也是复杂的[2]。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对国家、社会主义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文化自信的基础,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产生思想上的偏差,间接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较为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通过思政课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课堂授课大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照着课本或课件教学,话语内容较为单一,容易产生话语空洞、泛化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与文化自信相结合,授课内容未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课堂内容枯燥,不能发挥潛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作用,达不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缺乏文化自觉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话语主体教育者是引导讨论的最佳人选。高校老师只有拥有文化自信,以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时,才能在教育时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用自身的情感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回归,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未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意识相对淡薄,没有将优秀文化学习到位,没有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无法引导学生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3]。试想,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到生活中、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又怎么会有说服力呢?更不用说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文化自信了。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1. 加大话语的实践力度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拓展,它的生命力和文化性也得到了突出,并在一定程度增强了主体的参与性,从而推动了活动的积极进行,为其实践话语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提高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是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文化自信的作用下,“实践”的话语尤为重要。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把目光由教室转向社会,通过家庭和企业的协同效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情,以亲身经历去体会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在活动中探寻文化自信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以“做中学”“寓教于行”的体验式文化,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认同和尊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使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升华。

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畅通知与行有效转化的渠道,如指导留守儿童学习、关爱空巢老人等,实现文化自信教育外在灌输、内在认同、外化于行的统一。在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途径上,要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自信”实践基地,有序组织大学生参加“学党史、悟初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红色文化旧址进行义务宣讲、利用节假日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重走革命老区、寻找红色遗址,培养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热爱和实践能力,有效地解决“文化自信”教育入脑入心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4]。

2. 转换话语教育形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中,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以具体的方式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态中,文本话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理论层面来说,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其信念。教科书语篇应以理论为基础,也应避免过度的学术化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应注重教材语篇的时代性、生活性,以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不用僵硬地谈政策,也不必照搬教科书,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基于各个专业的学生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诠释那些难以理解的理论,从而赢得他们的认同和信赖。以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进行正确引导,以学生易于接受的事实与案例,充实话语内容,创新话语体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弭隔阂,如此,方可让学生信其道。在充分发挥文本话语功能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这种新型媒介,实现语言交际,从而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受众广、快速传播的优势,加强网络舆论的传播,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1. 增强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入教材、进课堂

教科书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意愿。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教材体系应该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把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体系。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模式中,就必须把它的分量和作用体现在教材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素运用到学校的教学材料中去,让大学生了解各种文化,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选修课,尽管赋予了大学生选择的自由,但由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大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并适当地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还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比如增设国学经典、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灌输和内部的自觉相结合。

2. 以西促中,洋为中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各民族人民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他国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有着明显的对比,西方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模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也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对待中华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关系时,要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如法治、科学、契约精神等,也要把中华优秀文化带到国际舞台上去,把中国的故事讲得更好,把中国的智慧都发挥出来[5]。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让大学生以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明白自己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担当与坚守的重任。在课堂上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懂得保护民族的文化主权,努力把中国的声音带到世界舞台上。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文化自信意识

1. 加强思政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取向,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影响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社会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有文化自信并在实践中坚持文化自信。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自信。高校还应该积极地促进思政教师的专业学习提升,参与各类培训,以启发他们的价值意识和文化认同,从而使他们在中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树立文化自信。这不仅增强了课程的提供能力,而且使其更具吸引力。教师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价值导向”“知识教育”和“协同育人”三位一体,正确认识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6]。

2. 提升高校辅导员文化涵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光靠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校辅导员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推进高尚人格涵养的内化,积极寻找与大学文化的契合点,提高教育服务管理能力,将育人视为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推进高尚人格涵养的内化,积极寻找与大学文化的契合点,提高教育服务管理能力,将育人视为学生工作的价值旨归。

大学生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形式,是大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把学生工作的内容与校园文化实践相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比如利用班会来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利用读书会来组织开展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等,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发展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多元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真正做到拥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蓓蓓.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73-75.

[2] 余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3] 朱海嘉,冉鹏.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进路[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3):6-12.

[4] 陈亚男. 基于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优化路径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1(01):134-135.

[5] 仓明. 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179-181.

[6] 王春晖.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172-174.

[7] 刘媛.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8):67-6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