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理念下如何开拓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2023-08-26郭磊王洪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郭磊 王洪

摘  要:高校是培养人才、把握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理应深度探究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路径,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育人成效。文章从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空间四个维度形塑思政育人体系结构框架,阐明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时代意义,指出价值引领下共情、功能挖掘下共建、联动协同下共进的建设思路,以期能够成功建构“大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盘活高校思政教育“一盘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33-04

为建设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推动不同机构、要素在联动协同下共进,逐步走向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高校需要结合显性、隐性思政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关键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加强意识形態教育,打造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内生动力创新育人路径,建构育人过程监督和育人结果评价体系,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感染能力,打通显性、隐性教育通路,优化高校校园环境、激活隐性文化资源,借助高校内在驱动力推动思政育人体系升级,提升思政育人实效,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文化输出。

一、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高校思政育人目标

思政育人工作始终是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目标,通过正确的思政理论体系、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武装学生头脑与思想,引领学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凝聚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高校思政育人主体

高校教职工和各类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辅导员均承担思政育人任务。在思政育人过程中,上述育人任务承担者需要在专业度、师德水准和政治高度、道德修养上率先垂范,发挥思政育人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育人体系的参与对象,是育人体系的核心[1]。

(三)高校思政育人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成为最贴近学生成才的思想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特征,高校需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化,制订出符合思政育人的逻辑范式,既要符合育人规律,又要能侧重解决学生的阶段性现实需求。高校需要通过衔接社会发展达到长效育人的目的。

(四)高校思政育人空间

育人空间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客观存在条件,也是育人载体和育人范式的必要前提。高校需要遵从学科特征,连接课内外的显性与隐性文化空间,融合多种育人载体,创新育人路径,统筹规划育人资源,形成由始至终、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思政育人空间。

二、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统领内容,基于思政育人的政治站位统筹谋划,设计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是补齐高校人才培养短板、延伸高校教育优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高校开创全新思政育人局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施加正向的思政影响,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着眼于时代,在不同层面满足高校学生成长需求,育全人、全育人,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大动能[2]。

(三)增强高校社会影响能力

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高的高等教育系统,但仍然亟待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国际影响力差距。基于此,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标准,通过建构思政育人体系强化高校的影响力,在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水准。

三、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价值引领下共情

时代的进步与价值引领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是应对多元思潮的“指南针”。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群体能够强化主体角色意识,切实提振群体的核心凝聚力与自信心。从高校思政育人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理念、思想、精神上对育人主体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明确育人主体需要遵从的价值准则,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体系建设的“红线”,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在价值引领下共情,激活育人力量,形成规范、正确的育人体系。

(二)功能挖掘下共建

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工作者的专项工作任务,由诸多资源共同参与,产生资源功能集成性作用。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体建设工作,循序渐进分析资源功能挖掘数量和顺序,并对资源功能挖掘是否深刻、资源功能使用是否合理做出判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及思政育人体系的延伸。高校要充分发挥出思政育人体系各子系统的育人功能,从不同角度评估整理育人资源功能,拓宽育人渠道、育人方式,在提升育人资源选择维度的同时,创新育人平台和育人办法,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提升育人资源功能的全部价值,最大化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操性[3]。

(三)联动协同下共进

体系化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本质价值需求。在诉求明确和价值导向一致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育人体系需要科学厘清育人机理和思政育人体系各子系统存在的必然联系,在信息互通下,实现资源功能共享,最大化激发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功能,确保体系可持续健康运行。一以贯之,高校需要在体系建设的设计上强调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和体系分工的合理性,建构“大思政”管理格局,从制度、学科、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机制完善,协同差异化育人资源,减少内耗。

四、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拓宽高校思政育人载体

首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内容,建设思政育人第二课堂,借助诸如课题研究、服务支教、社会调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贯穿在运行第二课堂的始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升华对思政育人内容的理性认知。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内容,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活动类型提出具体活动要求,推动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应用转化,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调整实践活动开展形式。

其次,坚持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方式作为拓宽高校思政育人载体的主要抓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效应。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顺应新媒体时代思政育人发展趋势,采取协同教育机制开发互联网资源,扬长避短地延伸“未名BBS”(bbs.pku.edu.cn)文化,师生、网友高度认同这一社区,北京大学因此成功搭建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平台,该平台成为北京大学师生、网友进行日常交流的关键信息传播载体、信息服务端口。高校借此进行思政育人资源的整理、丰富思政育人维度、建立专业化思政育人梯队,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增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活性。

(二)扩展高校思政育人内容

首先,结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激活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创造具有多元格局的思政育人内容。第一,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改良课程内容,将理论讲清、讲透,确保思政育人工作能够依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盘大势,可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观念的认可程度,在教材编撰过程中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内容和次序,进行定期审订。第二,通过协同机制,消破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教学孤岛”,多课程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内容输出上意识形态属性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特征。教育工作者在传输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启发、引导式方式分析具体问题。

其次,结合学术、政治属性挖掘学科综合布局,赋予高校科研全新育人功能。科研是时代赋予高校关键的职能,科研旨在通过研判客观规律产出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真品质和报国之心。在建设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思政体系的学术、政治属性,营造清朗的科研氛围,确保高校学术生态健康发展。在科研管理机制上,高校需要精简、优化基本科研流程,通过研发创新成果,公平分配资源,制定严谨的科研评价标准,建立诚信档案用于评定职称、人才晋升[4]。

五、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价值导向挖掘

1. 以“立德”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德育原则

首先,“立德”作为德育原则的根本内容,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育人理念。在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学生长期处于海量信息所充斥的网络环境中,对学生形塑坚定理想信念和民族自信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在高校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需要围绕“立德”这一根本内容,引导高校学生在心中厚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情怀,发自内心热爱党和国家,将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高校学生代表社会高層次人才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为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高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准,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形塑其责任心和感恩心,促使其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最后,德育先行需要将“立德”作为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根本,要求学生在道德品质上遵从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修身养德。在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做出评价,将思想道德作为评判人才质量的标准之一。

2. 以“树人”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

首先,培育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育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堪当时代重任的能力,高校需要在育人实践活动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高校学生存在的道德行为失范进行科学纠偏,促使学生掌握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全球一体化驱使下,各个国家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在详细了解全球局势的基础上,服务社会主义事业。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世界、评价世界,真实地了解国情、国力,明确民族复兴的大趋势,找准着力点为民族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高校学生需要提升创新素养才能成为堪当复兴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对挖掘科学本质提供助力。因此,高校在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需要以创新思维作为育人体系建设指导,通过创造更多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创新理念,切实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民族复兴培养中坚力量。

(二)突出价值引领

1. 育人方向

高校党委需要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建与平行事业共同部署和共同发展。党的领导不仅能够为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掌舵,而且能够保证各部门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因此,在高校建设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顶层设计规划思政育人方案,全盘统筹、布局思政育人体系管理机制,围绕“立德树人”落实思政育人部署。高校可以通过“一岗双责”机制明确党委领导干部职责,确定思政育人工作组织架构,通过校、院两级联动,引导并响应党的号召,把握高校思政话语权。

2. 育人规律

思政育人规律对高校办学、人才培养能够产生根本性指导价值,依托思政育人规律,高校才能科学理顺教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在建设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正确认知思政育人规律、教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内涵,充分尊重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强化思政育人体系的协调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环节中,准确把握育人规律,首要解决好高校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形成科学思维和专业精神,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职业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利用好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三)统筹育人场域

首先,思政育人体系需要借助高校这一育人场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在全面了解高校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在教学改革、体制完善、活动推送等层面弥补思政育人弱环,锚定思政育人痛点,统筹育人场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得天独厚的育人场域优势,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氛围。

其次,高校要意识到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紧迫性,促使高校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通过“校企合作”落实思政育人基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岗位实习、座谈培训等形式接触社会,高校也可以将社会知名学者、专家“请进来”,触动学生内心,转化学生思想[5]。

(四)持续创新思维

首先,“博采众家之长”是高校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高校需要充分借鉴多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规划育人体系,解决建设思政育人体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通过多学科间的交流、互动,持续创新思政育人思維。

其次,高校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力,丰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形式,拓宽育人载体和育人模式,为高校教育教学、科研育人形塑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新思维,打造全过程育人格局。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着重研究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需要将“立德”作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德育原则,将“树人”作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突出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统筹育人场域、持续创新思维,建构“大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海洪.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创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1-15+19.

[2] 邵献平,张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内涵、价值及路径[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43-51.

[3] 孙杰,张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机制探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5):58-62.

[4] 秦哲璇,赵芸.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运城学院学报,2022(04):85-91.

[5] 卢黎歌,郭玉杰. 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内在规定性[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41-48.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