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24陈国周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

陈国周

(永平县园艺工作站,云南大理 672600)

永平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西部、澜沧江东岸,是大理州的“西大门”,东邻漾濞县和巍山县,南与昌宁县毗邻,西以澜沧江为界与保山市隔江相望,北与云龙县山水相接,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海拔1130~2933 m,平均海拔1620 m,森林覆盖率70.6%。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 ℃,年平均日照时间2053.7 h,无霜期294 d,年平均降水量1092.1 mm。永平县总面积2884 km2,山区占93.8%。截至2021 年末,耕地面积1.49万hm2,其中旱地1.05万hm2、水田0.37万hm2;总人口18.3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5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711896万元。

1 发展现状

1.1 茶叶产业

2022 年,永平县茶叶种植面积4540 hm2,产量2600 t,产值4.02 亿元。有茶叶初制所12 家,茶叶企业6 家,茶叶合作社11 个,共有茶农4350 户17000人;茶叶绿色基地648 hm2;茶叶品牌绿色食品牌25个。古树茶统计在册4283 株,折合面积30 hm2,古树茶产量11 t,古树茶产值达660 万元,有古树茶品牌9个。永平县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果蔬产业

2022年,永平县水果种植面积1639.53 hm2,产量18273 t,产值近10941 万元;有水果龙头企业1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 家。蔬菜复种面积1880.13 hm2,产量5.5784 万t,实现产值1.735 亿元;共有龙头企业4家,合作社12家。

1.3 核桃产业

2022年,永平县核桃种植面积10.55万hm2,产量7.9 万t,产值达21.67 亿元。核桃产业涉及7 个乡镇,65 个村民委员会,165421 户农户,建成曲硐核桃交易市场1 个,龙头企业27 家,核桃收购交易大户845户,形成了基地+大户+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1.4 畜牧产业

永平县已逐步形成以生猪、肉牛、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产业。2022 年,生猪出栏32.16 万头,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基地43 个,产值达4.58 亿元;山地鸡出栏98.74 万羽,建成规模养殖基地7 个,产值达0.95 亿元;肉牛出栏3.64 万头,建成肉(乳)牛规模养殖基地17 个,产值达4.87 亿元;羊出栏17.72 万只,建成规模养殖基地1 个,产值达1.83 亿元;白鹅出栏4 万羽,建成规模养殖基地3个,产值0.05亿元。

1.5 中药材产业

2022 年,永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614.47 hm2、产量3103 t、产值4.89 亿元,主要品种有红豆杉、滇重楼、续断、三七、天麻、金银花、红花、茯苓、黄精及灵芝等。有中药材种植企业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 个。2012 年,永平县被认定为“云药之乡”,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建成了“永平县中药材发展季鹏章博士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获得药材发展成果转化专利3 项;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挂牌了“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1)农业种植产业原料供应主要靠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专业化基地、专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产品生产加工以小农户、小作坊、小企业为主,产品销售多为单打独斗,专业企业、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合作组织少,不利于应用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2)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运行管理不规范、实力弱,有的甚至无法正常运转,整体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多数只是提供种植技术,统一购销、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带动作用不突出[1]。

2.2 农业发展基础弱

1)高稳产农田地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60%以上耕地仍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2)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方式粗放,机械化率仅为42%。3)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农村能源建设仍滞后,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投入不足,脏乱差问题仍较为突出。

2.3 缺乏实力强劲的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龙头企业改造传统的自给或半自给的农业农村经济,可使其与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永平县茶叶、核桃、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主要产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2 家,省属龙头企业只有3 家,州属龙头企业只有6 家,产值达到亿元的只有1 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尤其缺少有市场竞争实力的省级和州级龙头企业,无法形成强劲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

2.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

1)农业先进科技措施推广应用率较低,生产环节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少,导致良种覆盖率低,良种良法不配套,产量效益差。2)农业先进科技装备应用少,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所占比例较低,农业生产装备科技赋能不足。3)农业产品及研发投入不足,主要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4)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有限,财政资金扶持不足,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员不足,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科技队伍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2.5 质量、效益不高

种植“小而全”、加工“小散弱”、品种过多,优势特色产品生产集中度不高,“广种薄收”粗放生产经营方式普遍存在。永平县土地产出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层次低,农产品优质基地建设不足,“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不够明显[2]。

3 对策建议

3.1 突出粮食生产

1)认真落实粮食安全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红线,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保证耕地面积稳定在1.238 万hm2。同时,实施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创建,以玉米、水稻为主,每年创建7 片,每片规模不低于33.33 hm2。2)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实施粮食作物绿色生产、间套种、“稻+渔”综合示范、良种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农机农艺结合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增粮措施的推广应用。3)着力从抗灾减灾、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农业标准化、耕地质量5 个方面提高粮油生产能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总产值。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7万hm2左右,实现粮食总产超12万t。

3.2 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1)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聚焦绿色食品加工贸易集散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抓实核桃、烟草、生猪、肉(乳)牛、黑山羊5个支柱产业,积极推进永平白鹅、永平山地鸡2 个特色产业,全力做强高山生态茶、道地中药材、特色果蔬3 个优势产业,逐步推动从基地建设到产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绿色有机发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2021 年实现肉牛存栏8.7万头以上、出栏4.2万头以上,生猪存栏45万头以上、出栏50 万头以上,山地鸡出栏110 万羽以上、永平白鹅出栏5 万羽以上,羊存栏14.7 万只以上、出栏17.8 万只以上,建成各类产业原料基地——核桃10万hm2、茶叶0.67 万hm2、特色果蔬0.67 万hm2、中药材0.33 万hm2、烤烟0.33 万hm2。2)加快品牌建设,抢抓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机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动高山生态茶、永平核桃、中药材等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力争每个产业完成认证50个以上。

3.3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1)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畅通骨干排灌渠系的基础上,实行水、电、路、渠、林等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排灌沟渠、机耕路、农田林网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紧密衔接骨干排灌水利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的建设;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积极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建成高标准农田2 万hm2以上。2)提高机械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合理确定农机具补贴目录,推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在县域适宜区域,探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模式及相关农机技术要求,推进生猪、肉牛和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机械化发展。

3.4 重视培育经营主体和品牌

1)引培结合做大龙头企业。结合云南省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倍增计划,深入宣传发动,培育龙头企业,动员和引导一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州、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认定国家、省、州、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个以上。2)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支持鼓励企业、能人积极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或服务公司,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入社率。指导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的合作社申报全国、省、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力争到2025 年申报认定全国、省、州、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0 个以上。3)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按照“发展一批、提升一批、规范一批、示范一批”的思路,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创建,强化典型引领。4)提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特、优、土农产品品牌。

3.5 有序推进乡村环境建设

1)抓人居环境提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生活垃圾和污水(“两污”)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严格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个好”的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推进乡村绿化美化[3]。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加强农田(牧场)防护林建设和修复。3)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实行建档动态管理。积极推广县乡村绿化美化大比武、“五净一绿一规范”,引导农户通过农村“四旁”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4]。在县域范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3.6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1)强化农业执法监管。严格执法监管,抓实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强县、优化营商环境、动物卫生监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三品一标”认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等工作,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5]。2)推广运用清单制工作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的自律规范作用,强化村民自治。3)抓实乡村队伍建设。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为契机,切实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产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每年为每个村培养1~2 名致富带头人。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原则,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工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创新及政策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