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视角下成都市岷江村“绿林”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探讨

2023-08-24张学一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绿林林盘川西

张学一,杨 勉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化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成都“十四五”规划也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成都样板[2]。确切地讲,“以人为本”即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乡村绿道与川西林盘(以下简称“绿林”)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建设出高质量、以人为本、真正惠民利民便民的美丽乡村。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最常见的乡村聚落单元,它由当地民居及周边的植被围合而成,是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居住模式和聚落形态[4],由林、田、水、宅四种要素共同构成川西林盘的空间形态和结构。近五年来,成都市大力保护、发展川西林盘,聚焦农村生态价值转化,《成都市公园城市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794 个,策划推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消费体验场景2000 个[5],希望重塑林盘经济、生态、文化、景观等多元价值,推动川西林盘的多方位、高质量振兴。而乡村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发展、休闲游憩以及美学和社会文化的功能[6],同时它也是一种独特的慢行系统,通过乡村绿道及绿道之间相互交叉与连接形成的绿色网络,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低碳、高效、生态的连接。

川西林盘和乡村绿道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尊重场地原有生态要素、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乡村绿道的介入是以一种更加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方式为川西林盘引入流量,推动林盘产业的发展,并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乡村绿道作为一种“生态廊道”耦合了林盘内孤立的生态斑块,可以加强林盘之间的生物流联系并提高生物多样性[7],绿道的介入也为林盘筑起了一道结构良好的“绿色长城”,不仅阻隔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而且净化和过滤了横向穿越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使得林盘内的空气质量提高、水体和土壤得到净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另外,绿道在建设过程中对沿线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了林盘的生态平衡,提高了林盘的景观质量,并借助林盘的基础设施,在景色优美的地方设置特色观景点,修建绿道服务休息区,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绿色低碳、安全舒适的休憩场所和茶余饭后的娱乐空间,也给外来游客提供了特色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二者的融合所带来的经济、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效益,进一步体现了对村民和游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使其切实享受“绿林”结合带来的优良效益。

1 现状

岷江村坐落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北部,西邻北林绿道,与天府绿道串联,沿途基础设施良好,植物种类繁多。绿道的服务对象在周末及节假日主要为游客,用以休闲骑行、旅游度假,其余时间主要为周边居民,用以日常休闲散步、健身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道骑行者对沿途景观质量及配套服务设施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当地的居民对自身生活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岷江村作为“绿林”融合建设的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基于“绿林”融合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人本需求,探讨乡村景观在“绿林”融合发展中的低影响开发策略。在“绿林”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景观环境质量与设施服务水平,不仅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更多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空间及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也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提供了更加绿色低碳、休闲惬意的出行方式及更精致、优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绿林”融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以村民为本、以游客为本。

2 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景观方面

2.1.1 植物种类单一

近年来,许多林盘都表现出植物种类数量失衡的趋势[8]。以花卉苗木种植为支柱产业的岷江村,因桂花树的数量和分布面积较大,而近自然植物群落面积相对较小,也存在植物种类多样性低、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等问题。物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群落是否稳定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8],岷江村单一植物种类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不利于自然景观的长期稳定发展。

2.1.2 农田景观缺失

村内原有的农田景观逐渐消失,“农田、林地、河流”作为川西林盘的重要组成要素,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林盘典型的景观风貌在整体景观单元中的逐渐萎缩,既是对川西林盘景观单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干扰和破坏,也不利于林盘传统文化的保护性传承和发展。

2.2 人文景观方面

2.2.1 地域特色不明显

燃料在锅炉内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常伴有NOX、SOX等酸性气体和CO2等温室气体,若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而在冷凝式锅炉中,由于会产生冷凝水,酸性气体和温室气体会溶于水中,从而降低了负面气体的直接排放,减弱对环境的污染。

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乡村景观的灵魂。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仅需要通过特色民居表达,还需要从特殊的地形地貌、植被、基础设施、乡村景观布局上体现。岷江村“桂文化”文化主题新颖,已有一定的桂花文化宣传与展示。但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体验到的人文景观除了桂花纹案、字样的各类产品和千村一面的网红景观外,很难真正感受到深耕的文化景观和独特的场所精神,所获得的精神和科教文化收益较低。

2.2.2 传统川西民居逐渐减少,建筑“欧”化严重

川西民居作为成都平原的传统农居代表,是农耕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结晶[9],是村民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村民自身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岷江村部分村民在旧屋翻新的过程中,虽然在建筑布局上保有了川西民居“L 型”“一字型”“凹型”等传统布局形式,但“欧式”“现代”等中西混合的建筑外观与传统的川西民居相比,反而缺乏美感,丧失了川西林盘的乡土特色。

2.2.3 传统特色习俗逐渐消失

川西林盘的人文景观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非物质形态的特色民俗风情、传统生活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们不仅是川西林盘千百年来传承发展的历史沉淀,也是川西先民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无形资源[10],但是大多数居民无法意识到这些习以为常的宝贵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内留有这些习俗的村民逐渐减少,一些民俗风情渐渐被遗忘,从而使得这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失去传承。

3 对策

“绿林”结合的目的在于经济的发展、生态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而这些归结起来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人,包括生活在片土地并依靠这片土地生存的“乡居人”[11],以及为土地带来经济、流量的游客。这就要求“绿林”结合的前提一定是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作为“绿林”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绿林”融合的点点滴滴,为二者融合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开发模式。

3.1 关注居民需求的美丽乡村聚居地建设

3.1.1 优化居民生活景观环境

1)在对当地民居周围环境进行改造时,要坚持村民主体性,以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主要任务,强调本地居民参与性,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都与居民共商共建,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协作行动。2)我们要发挥乡村绿道作为生态廊道的连接作用,串联起林盘内部的斑块,提高各个生物栖息地和斑块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提高林盘内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提高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而提高林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3)加强林盘内部斑块的保护,改善林盘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栖息条件,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调整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种类组成,调整各种植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状况,避免桂花资源单一导致的种间直接竞争,形成合理的群落结构,既有传统林盘的竹影森森,又有岷江特色的金秋桂雨。4)注重四季景观效果,利用观花、彩叶植物丰富季相效果,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农田不仅是传统川西林盘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更是居民的情感寄托。居民作为川西林盘最后的守望者,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需要被注重。同时,农田景观的恢复可以促进农事活动的发生,也是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保证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恢复部分农田景观,依托“绿林”融合带来的生态效益,为农田的恢复提供条件,保障林盘自然景观要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并丰富地域文化多样性。

3.1.3 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建筑

岷江村内现存部分落后的建筑基础设施决定了传统川西民居的更新换代,但是我们在改善自身居住条件时除了要考虑安全、美观、经济之外,也要注重对传统民居建造工艺和材料、建筑结构和形式的保护传承,避免大拆大建。既要融入传统川西民居的特色,又要结合现代建造技术,营建既具时代特色、便民快捷,且不乏传统川西民居风韵的新时代川西特色民居。

3.1.4 传承川西林盘民俗风情

川西林盘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庆活动等民俗风情文化需要被保护与传承。有必要探寻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挖掘潜在的特色传统风情、和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并将其“活态化”[10],发展成为真正具有“岷江”特色的文化形态。此外,绿道的引流作用不仅可以为林盘带来流量的输入,也能助力林盘文化的输出,吸引外来游客参观了解川西林盘传统风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而,合理利用绿道带来的流量,提高岷江“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0],弘扬林盘的文化价值。

3.2 关注游客需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3.2.1 优化北林绿道骑行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北林绿道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的娱乐空间,更是外来游客运动休闲、健身骑行的绿色廊道,绿道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感受。因此,我们要秉持着“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利用林盘便捷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营造更小干预、可供休憩的景观节点,并结合林盘的空间布局特点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停驻空间,以低影响的建设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通过花木优势,营造不同类型、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提高绿道骑行游憩的景观质量,使游客在骑行过程中能够享受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绿道服务设施,丰富游客的骑行体验。

3.2.2 营造特色文化景观

游客往往被农业景观的文化内涵特色所吸引。在人文景观营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川西林盘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人文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去,创新开发出别具岷江村特色的人文景观与活动,增强旅游吸引力。因此,我们既要依托古蜀文明、鱼凫文化、林盘文化等传统文化脉络,也要岷江“桂”文化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桂”文化的特色韵味,通过整合“新”“旧”文化,去芜存菁,将二者有机融合,并深化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景观的质量,打造独居岷江特色的文化景观,形成自身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别出心裁的“新旧文化”融合之旅。

4 总结

“绿林”融合发展是一种具有多元价值的低影响发展模式。1)二者的深化融合有利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问题的改善,提供更加优美、生态效益更高的环境空间。2)“绿林”融合不仅满足了村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运动健身的乡村旅游目的地。3)二者的融合既增加了川西林盘在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多样性,又达到充分释放生态价值的裂变效应,扩大了川西林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4)二者的融合可以助推成都天府绿道网络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成都城市公园建设。因此,“绿林”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具有多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现有林盘和绿道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低影响、高效能地促进文旅融合与林盘保护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绿林林盘川西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岁月尽川西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绿林群芳谱(5)
绿林,绿林
——秋游绿林古兵寨随感
城乡统筹下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川西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