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湖县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2023-08-24张志才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稻麦金湖县卷叶螟

张志才

(金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金湖 211600)

金湖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是国家生态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域面积1348.78 km2,耕地面积48993 hm2,以稻麦轮作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8666 hm2,小麦种植面积35393 hm2。近年来,由于品种不断更新、种植方式转变、栽培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稻麦病虫草害发生为害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稻田的稗草、千金子,麦田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等主要杂草的抗药性持续上升;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呈重发态势,稻曲病、细条病、大螟显著上升;小麦的赤霉病流行频率显著增高,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为害加重,蚜虫呈上升态势[1]。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金湖县大力开展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结金湖县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情况,以期为推动稻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概况

在金湖县金北、戴楼、吕良3 镇分别建立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示范区面积2350 hm2,其中在金北镇陈渡村、戴楼镇衡阳村、吕良镇振兴村建成核心示范区460 hm2。示范推广抗病抗虫稻麦品种、种子处理、健身栽培、防虫网覆盖水稻育秧、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杀虫灯、性诱剂、稻鸭共作、以虫治虫、高效植保器械、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稻麦生长期间开展技术培训与观摩活动。

2 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

2.1 农业防控技术

2.1.1 推广抗病抗虫品种,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

抗病抗虫品种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抗性,能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根据金湖县稻麦病虫害发生特点,推广适宜本地的抗病抗虫、高产稳产稻麦品种,如小麦主推淮麦30、宁麦13 等品种,水稻主推淮稻5号、南粳9108等品种。

2.1.2 调整播栽期,避让病虫发生高峰期

适当调整小麦播种期和水稻移栽期,可避开部分病虫害发生为害高峰期,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水稻适当调整移栽期,使三化螟孵化盛期与水稻始穗期错开,从而避开或减轻螟害[2];小麦适当推迟播种期,以减轻纹枯病和土传花叶病的发生[3]。根据金湖县作物茬口布局、栽培方式、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等,人工移栽水稻播种期调整为5 月上旬,机械栽插水稻播种期调整为5 月底至6 月初;小麦播种期调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2.1.3 清洁田园,深耕晒垡,减少病虫草源

前茬作物收获时,病虫草害所形成的病原菌、虫(卵、蛹)、草籽等留在土壤或秸秆残体中,成为翌年的病虫草源。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科学处理秸秆,深耕晒垡,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生存的环境,消灭部分病原菌、害虫和杂草。清理离田的秸秆应集中妥善处理;还田的秸秆粉碎后结合土壤深耕埋到20 cm以下土壤中。

2.1.4 健身栽培,提高作物抗病抗虫能力

1)合理密植。根据稻麦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种植方式、栽培水平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栽插密度或播种量。通过合理密植,改善作物群体和个体的温光水肥气条件,创造适宜稻麦生长的环境,塑造出抗病抗虫的健康群体。2)平衡施肥。根据田块土壤营养元素丰缺情况和作物养分吸收规律进行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相结合,实现养分平衡供应,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抗虫能力。3)科学管水。水稻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尤其是分蘖末期适时搁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4];小麦管理上做到及时疏通沟系,确保排灌通畅,特别应降低田间湿度,避免渍害,创造不利于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2.2 生态调控技术

2.2.1 种植诱虫植物,诱杀害虫

水稻二化螟、大螟偏爱在香根草上产卵,香根草上螟虫的卵量是水稻上的4 倍左右,而且香根草可毒杀螟虫幼虫[5]。示范区大力推广在道路、沟渠、田边种植香根草,诱集螟虫产卵,从而减少稻田落卵量,减轻螟虫为害。

2.2.2 种植显花植物,涵养天敌

显花植物能为害虫的天敌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促进天敌种群增殖,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6]。示范区推广水稻田埂上种植大豆、蚕豆、芝麻、波斯菊、紫花苜蓿,田间插花种植茭白,涵养寄生蜂、蜘蛛等天敌;小麦田埂上间作油菜,涵养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蜘蛛等麦蚜天敌。

2.3 生物防控技术

2.3.1 推广稻鸭共作技术

水稻分蘖期在田间放养15 d 龄雏鸭,放养密度50~100 只·hm-2。通过鸭群取食活动,减轻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杂草等发生,同时鸭子排泄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7]。

2.3.2 推广以虫治虫技术

通过保护和人工释放天敌,以虫治虫来降低害虫为害。在稻纵卷叶螟始盛期,水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代放蜂2~3 次,间隔3~5 d,每次放蜂15 万头·hm-2,均匀放置75~120 个点·hm-2,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8]。

2.4 物理诱控技术

2.4.1 推广杀虫灯,诱杀害虫

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每2~3 hm2安装1 盏杀虫灯,6 月中旬至10月初每天夜间开灯,诱杀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2.4.2 推广性诱剂,诱捕害虫

推广性诱剂诱捕雄性害虫,降低雌虫交配率来减轻虫害。水稻栽插后田间放置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30台·hm-2、三化螟性诱捕器15 台·hm-2,或在田埂边每隔100 m 悬挂1 台诱捕器,诱捕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雄性成虫。

2.4.3 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技术

水稻育苗期秧池田全程覆盖20~40目防虫网,阻隔灰飞虱传播病毒,控制病毒病发生,减少秧池田用药。

2.5 化学防控技术

2.5.1 推广种子处理技术

播种前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霉粒等不合格种子,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再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防治水稻恶苗病选用精甲·咯菌腈、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甲·嘧·甲霜灵、氟环·咯·精甲、肟菌·异噻胺、咯菌·精甲霜、甲霜·种菌唑等药剂拌种包衣;防治稻蓟马选用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等拌种包衣;防治二化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拌种;防治稻瘟病选用肟菌·异噻胺拌种包衣;防治干尖线虫病选用杀螟丹及其复配剂浸种;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噻唑锌浸种[9]。

防治小麦纹枯病、黑穗病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咯菌腈、萎锈灵·福美双等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选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选用咯菌腈等药剂拌种;地下害虫防治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拌种;种(土)传病害与地下害虫混发区选用苯醚·咯·噻虫、戊唑·吡虫啉、吡虫·咯·苯甲等药剂拌种[10]。

2.5.2 推广“先封后杀、封杀结合”杂草化除技术

随着轻简栽培技术推广、杂草抗药性水平上升等因素影响,田间杂草发生趋势加重,恶性杂草发生密度不断增加,给杂草防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通过“先封后杀、封杀结合”化除技术推广,有效提高化除效果,并减少除草剂使用量。

麦田重点做好播后土壤封闭和冬春补杀化除。首先进行土壤封闭,在小麦播后苗前采用广谱性除草剂或除草剂复配封杀杂草;其次进行补杀,冬前或春后对封闭效果不理想的田块,根据草相及优势草种选准药剂进行喷药化除[11]。

稻田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生态区域,采取不同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首先进行土壤封闭:人工移栽稻田,水稻移栽后5~7 d,选用异丙·苄、丁·苄、苯噻·苄等拌湿润细土或肥料于露水干后撒施,药后保水5~7 d;机插秧田,在上水整地平田后用丙草胺(或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兑水均匀喷施,自然落干后栽插,或在机插后5~7 d,选用丙草胺、异隆·丙·氯吡等药剂拌细湿土均匀撒施;水直播稻田,催芽稻种播后2~4 d,用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兑水均匀喷雾;旱直播稻田,在播种并窨水落干后,选用异隆·丙·氯吡、丁·噁或二甲戊灵+苄嘧磺隆等兑水均匀喷雾。其次杂草3~5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补杀:直播稻在播种后20 d、人工移栽稻在栽后25 d 左右、机插稻在栽后20 d 左右喷雾化除,禾本科杂草选用五氟磺草胺、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等药剂,阔叶类杂草选用灭草松、二甲四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排干水后施药,药后1~2 d再复水,并保水3~5 d[12]。

2.5.3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小麦上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小麦纹枯病做到达标尽早用药防治,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等药剂;白粉病于发病初期用药防治,选用氟环唑、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赤霉病做到“见花喷药、适期防治”,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复配剂,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慎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药剂;蚜虫做到达标防治,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13]。

水稻上加强对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纹枯病在分蘖盛期病穴率达5%时用药,稻曲病在破口前5~7 d 和破口初期用药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A、芽孢杆菌、丙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肟菌酯、醚菌脂等药剂;苗叶瘟于发病初期用药,穗颈瘟于破口初期用药防治,选用三环唑、稻瘟酰胺、咪鲜胺、嘧菌脂、吡唑醚菌脂、春雷霉素等药剂;稻纵卷叶螟于卵孵高峰至2 龄幼虫高峰期用药防治,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酰氯虫酰胺、茚虫威、阿维菌素、甲维盐、虫酰肼、苏云金杆菌等药剂;稻飞虱于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选用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醚菊酯、速灭威、球孢白僵菌等药剂[14],并停用吡虫啉、啶虫脒、噻嗪酮,禁用菊酯类农药。

2.6 推广高效植保机械

传统植保机械作业具有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作业效率低、防治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缺点。示范区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不但能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而且能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2.7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新兴起的一种农作物植保方式,是由具备相应植保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行为。专业化统防统治能有效提升病虫防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充分调动农民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 实施成效

3.1 经济效益

3.1.1 稻麦产量显著提高

根据调查,普通防控区水稻病虫害的平均防效为83.4%,示范区防效为91.3%,防效提高7.9个百分点;小麦病虫害平均防效为84.6%,示范区防效为96.2%,防效提高11.6 个百分点。普通防控区水稻平均产量为9697.5 kg·hm-2,示范区水稻产量为10602.6 kg·hm-2,增产9.3%;普通防控区小麦平均产量为6522.8 kg·hm-2,示范区小麦产量为7090.5 kg·hm-2,增产8.7%。

3.1.2 施药成本明显降低

普通防控区水稻上平均施药5.2 次,示范区平均施药4.0 次,减少1.2 次;普通防控区小麦上平均施药4.3次,示范区平均施药3.0次,减少1.3次。普通防控区水稻的农药成本平均为1806.6 元·hm-2,示范区农药成本平均为1351.8元·hm-2,减少25.2%;普通防控区小麦的农药成本平均为1203.5 元·hm-2,示范区农药成本平均为976.3元·hm-2,减少18.9%。

3.2 生态效益

通过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化学农药用量大幅减少,害虫天敌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普通防控区水稻上化学农药(纯品)使用量平均为2158.5 g·hm-2,示范区平均为1606.5 g·hm-2,减少25.6%;普通防控区小麦上化学农药(纯品)使用量平均为1032.0 g·hm-2,示范区平均为796.6 g·hm-2,减少22.8%。普通防控区水稻田间蜘蛛、绒茧蜂、瓢虫、赤眼蜂等天敌平均密度为102.2 头/百丛,示范区平均密度为162.8/百丛,天敌增加59.3%;普通防控区小麦田间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蜘蛛等天敌平均密度为54.3 头/百丛,示范区平均密度为83.5 头/百丛,天敌增加53.8%。

3.3 社会效益

稻麦生长期间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参训和观摩达1200 多人次。通过农业防控、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和推广,改变了农民的病虫害防控观念,降低了病虫防控中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非化学防控措施应用占比大幅度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2022年度金湖县稻麦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63000 hm2,占稻麦总面积的85.1%,有力促进了稻麦种植业向绿色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稻麦金湖县卷叶螟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金湖县以“四度”推动阳光护企走深走实
金湖县以党建引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金湖县扩大宣传 防控风险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