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2023-08-21吕文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应用型

■吕文华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风险充斥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而一切风险来源于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领域,风险来源于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几年来,金融危机频发,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影响到经济的各个领域。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政府部门以及私人企业亟需要大量风险管理人员,以应对和管理这些风险。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如何调整课程知识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反向促进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其教学改革,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应用型高校“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分析

(一)应用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现代金融工具,并能够开展金融风险管理业务的高层次应用型风险管理的人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前沿知识;在能力方面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能力,在素质方面要求要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应用型专业主要是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1],地方本科高校是培养同时具备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技能和素养,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了解最新学术前沿,又要有广泛的实践能力,在金融实践中能识别、计量并控制风险,并会撰写风险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类专业一门重要课程,C 高校是一所在转型中发展的应用本科院校,目前在数学与金融学院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课程目标对应于金融工程专业中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毕业生从事风险分析与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如附表1 所示)。

附表1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目标及对毕业支撑要求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教学侧重经典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传统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讲授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基于巴塞尔协议相关文件,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大风险的度量、管理及监测,也包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运作流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架构。课程主要讲授风险管理经典理论,需要先修的课程较多,包括金融类、数理类和计算机类等十多门课程,如果对先修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较差,将直接影响“金融风险管理”的学习效果[2],学生普遍感觉课程难学。然而能到银行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到一些非金融企业,课程目前知识体系讲授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能达到培养综合创新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理论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侧重于各类金融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的讲解,教学模式还停留在课堂上以教师、习题、书本为中心“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主动去学习最新理论,扩大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视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学生已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自主学习,但忙于考研考证,课外时间比较碎片化,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三)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既有知识目标,又有实践能力目标的课程,但实际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目标通常难以得到保证。理论模型主要来自于西方金融市场经验,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理论应对各种风险,很少涉及如何把理论创新或改进以适应中国金融市场,学生被动接受这些理论知识,却不会思考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3]。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因素是教师实务工作经验的缺乏,在讲授时只能从经典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着手,而较少从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出发[4],如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等缺少与行业的融合;另一个因素是与企业产教融合不足,应用型本科金融类专业实习岗位多是前台或销售类,对所学理论知识模型应用不多,实习对能力提升成效促进不明显。

(四)课程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缺少对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作为一门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仅凭考试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充分的,需要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该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有,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高,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忽视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缺少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案例讨论、时事分析等的表现缺少量化的指标。

三、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一项具有权威国际资格认证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认证。FRM一级考试科目包含金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数理分析、金融工具和价值评估等。FRM二级考试内容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以及综合风险管理等。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引进FRM培养体系,以此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分析FRM一级和二级考试内容,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实践知识。基础知识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基本理论和金融分析工具基础知识,还包括金融产品、数理分析、价值评估知识,以及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管理风险策略和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核心知识是按照风险管理的规范流程,讲授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四大主要风险类型管理的具体内容。实践知识,如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引入实体企业的财务报表,培养学生通过财务比率评估信用风险并撰写风险报告的能力,加入分解、组合、复制等金融工程技术,提高风险对冲、风险转移的能力。

我国建立了国内金融风险案例库,并在教学中将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比如,当前世界局部地区局势不稳,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应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比如在讲信用风险时,可以在分析银行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银行为什么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信用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意义。在进一步讲解信用风险的标准法、Credit metrics 等计量方法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问题“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中小银行该如何控制信用风险?”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后进行讨论,提高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化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混合式教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利用碎片化知识学习。线上借助MOOC 平台建立SPOC 异步课程,引进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东华大学朱淑珍老师主讲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引进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和学情并不完全符合,课程团队成员根据本专业课程目标和大纲,分析线上资源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开放部分线上资源,并自主建设适合本校学情的相关课程资源,包括课件、题库、教案、案例库等。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线上学习,而不是以视频时长应付任务,在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清单,把学生需要完成的每项工作详细列出,让学生有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感。线下课堂授课时,借助“学习通”APP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只讲解课程重难点,大部分时间是引入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还要积极鼓励其将思考后的认知进行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对所思考问题去伪存真,也有助于建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人翁的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其深度学习与思考的热情[5]。

混合式教学另一个优势在于课后复习巩固的便捷性,主要分为作业和讨论两种方式。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作业设计是保障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作业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有基础题也要有开放式习题,并注重各类练习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6]。在作业评价环节,包括教师评学和学生互评,及时地反馈信息能让学生有良好的收获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使线下线上学习具有连贯性,可以把课堂上案例放到线上继续讨论,线上讨论会更具有开放性,学生更加无拘束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这种“线上—线下—线上”的良性循环,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利用产教融合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第一,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一般都需要同时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处理问题,考虑问题需要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能迅速在不同课程知识领域之间进行切换,这就需要教学时通过综合性实践或学科竞赛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更多地参与“产学研”项目,了解金融业发展方向和实务工作重难点,并带领学生进入这些单位实习,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为学生实习指导。经过这样的“双师制”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把行业发展现状、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等带回课堂教学,并通过从事相关“产学研”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

第二,依托各种学科竞赛和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依托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B 类竞赛——安徽省“国元证券杯”投资仿真模拟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激发其求知欲,学生会主动学习最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上市可行性分析和投资策略设计的比赛中。在此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教师团队和投资学、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师一起全程参与指导比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如何在实务中综合应用各课程知识,从而对各课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四)构建多样化的考评方式

课程考核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辅以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讨论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考核应综合评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应包括线下考核和线上考评。理论知识部分考核以小组作业和考试的方式,考试由闭卷可改为开卷或半开卷,鼓励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减少记忆负担,达到知识内化。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包括团队协作、案例分析、投资比赛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线上学习要进行动态化考核,如果长时间不能获得反馈,学生就会丧失持续学习的动力。考核主要从互动程度、网络资源利用、完成作业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评估。互动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7]。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学生提问次数、给学生答疑体现,学生之间互动可通过作业互批、论坛发帖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在线学习态度很重要,可以设立“论坛达人”之类的荣誉与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转变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合作化+过程化+动态化”的多维度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指挥棒,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在社会亟需大量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当下,迫切需要对“金融风险管理”教学进行改革。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侧重理论、对实践重视不足、授课形式单一、考核评价不全面等问题,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课程的有效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引进FRM认证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以期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VaR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