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运河镇江段的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21邱小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镇江大运河研学

■邱小樱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一、推动大运河研学旅行发展的意义

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文件提出了在中小学生中逐步推行研学旅行的初步设想,这是我国政府在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在此之后,各地也相继颁布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开展实践,研学旅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 年11 月30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等方面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发展[1]。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研学旅行”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获得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阶段,中小学研学旅行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业态。而大运河研学旅行无论是对学生、学校、国家,还是对旅游及大运河传承保护都有深远的影响。

从学生层面来看,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从学校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从国家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有利于贯彻我国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进而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树立文化自信;从旅游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既提升了旅游需求层次,又创新了旅游产品、拓宽了旅游发展空间;从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层面来看,推行研学旅行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利用和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与研学旅行的结合,起到了充实研学旅行内容和完善研学旅行主题的作用,有利于打造研学旅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根据《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规划》,纳入大运河镇江段管控保护区的大运河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共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处。因此,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资源基本类型丰富、数量多、等级高,为研学旅行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航道、堤坝、桥梁、涵闸等航道及水工遗存可以开展考古、艺术赏析等科学研究活动;古城、庙宇、历史文化街区及近代历史遗迹可以挖掘大运河镇江段的历史;传统文学、传统美术、戏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较高的研学旅行开发价值,可以开展文学历史追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考察交流活动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运河沿岸衍生出的其他文化遗产可开展国情教育、乡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学旅行发展的推动力度大,但大运河研学旅行的推动力度需要加强

自2013 年国务院颁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以来,国家教育部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颁发了二十余个文件,制定研学旅行活动指南、服务规范、工作指南、指导纲要,通过专项公益金等方式支持研学旅行,评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体现了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研学旅行落地发展的态度,取得较好成效。

2016 年,国家旅游局公开首批20 个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7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204 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遗憾的是没有一家是大运河及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单位,可见大运河研学旅行的推动力度需要加强。2019 年,江苏省文旅厅首次公布了46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其中包括了大运河江苏段的水利工程游,表明江苏省对大运河研学旅行有一定的关注[2]。

(二)大运河研学旅行载体丰富,但旅游产品设计创新性不强、吸引力不足

大运河镇江段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研学旅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但是镇江市的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大运河沿岸的遗产类型种类虽然丰富,但大多以静态的旅游景区、博物馆陈列为主,难以吸引中小学生。大运河研学旅游产品设计思路陈旧,仍以沿线景区的传统组合嫁接为主,比较单一,无论从体验的形式还是从体验的效果来看,旅游产品都缺乏创新,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不足。

(三)大运河研学旅行发展迅速,但课程化设计的“旅”“学”融合度不高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研学旅游产品。自国家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之后,各地纷纷推出大运河研学旅行产品。南京博物院开启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赠书活动、实施青铜宝贝研学项目;扬州开展“感知大运河保护地球村”国际青年研学之旅和暑假“大运河文化”研学活动;常州开启“云端”研学,邀约海外华裔青少年体验大运河文化;各高校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大运河研学之旅。大运河镇江段是江南运河屋脊,南北航运枢纽、水利工程技术典范,镇江博物馆“运河风情‘镇知道’——寻访镇江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成功入选2021 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示范项目名单。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学旅游市场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缺乏标准,造成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跟研学的关系不大,成了一种变相的集体出游活动,研学旅行通常由旅行社来组织,无法保障研学活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无法保证研学旅游的严谨和规范,更无法达到预定的育人效果,偏离了教育初衷。

(四)大运河研学旅行组织形式丰富,但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完善

经过调研和关注运河网、研学旅行等公众号,发现目前大运河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大致如下。由博物馆组织的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的研学特色活动、中小学校集体出行的研学特色活动,高校组织的以大运河研学为主题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由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或旅行社组织开展的大运河研学活动。大运河研学旅行的监督管理工作显得粗放,在运行、抵抗风险、安全责任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管理标准、监管主体、监管举措、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畴,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名不副实的大运河研学旅行活动,损害了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政策导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发展

日本是亚洲地区研学旅行开展较早、发展完善的国家,因政府高度重视,早在1946 年就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至今研学旅行实施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基本达到95%以上[3]。镇江市应加强调研,推动各县市区不断出台推进大运河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制定大运河研学基地的评分细则、研学旅行导师的申报细则、安全预案等相关政策,规范行业标准,推动社会各界重视并支持镇江大运河研学旅行的发展。

(二)完善配套设施,开发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的沉浸式体验产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应借助高科技,依托相对完善的大运河镇江段沿线配套设施的完善,通过营造真实环境,开发具有吸引力的大运河研学旅行产品。让学生能通过耳朵、眼睛、鼻子、手等器官,切实地感受到大运河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在研学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科技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解。如根据景点特色,通过游客直接参与或者通过AR、VR 等虚拟仿真技术创设一个和历史上的运河名人交互的场景,在360°运河实景中选择不同朝代的大运河风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和衣着,与运河名人进行网络交互,以体验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多种文化的融合,使自身知识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沉浸式的研学体验使中小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以及团队的合作,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对大运河产生真切感受和新观念。

(三)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研”“学”深度融合

梳理研学课程资源和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从学科内容中挖掘大运河研学旅行项目,找到研学旅游中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建筑、园林、民俗、饮食、艺术、风物特产等与中国文化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增加大运河文化方面的现场研学。

在构建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时,坚持学科知识融合理念,以“促进研学课程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目标,为实现以上理念和目标,在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与历史的融合,通过新丰车站抗日战斗遗址和总前委、三野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感情;第二,地理与文学、历史、美食的融合,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运河广场,可以通过张祜《题金陵渡》、许浑《题汴河亭》等诗,进行诗词诵、设计“诗词运河”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在镇江锅盖面品鉴馆和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体验运河美食,观看和体验镇江锅盖面、镇江醋的制作和品尝,让学生全程参与,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亲身体验运河与美食文化的关系。第三,物理与水利、哲学的融合,京口闸是镇江古运河的起点,是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与腰闸、中闸、上闸、下闸、积水澳和归水澳配合形成京口闸澳系统,发挥着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功能,是宋代最先进的水利工程。明清时期的京口闸闸口设有闸门槽、闸墩、绞关石柱等设施,它们在使用中有滑轮组等物理知识的运用。因此,可以设计用连通器原理解释闸的运行轨迹、用滑轮等物理知识解释明清时期京口闸闸口闸门槽、闸墩、绞关石柱等设施,用哲学中系统论观点解释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等研学课程。

(四)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以“教育部门主导,行业组织、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大运河研学旅行服务监督机制。

教育部门应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对镇江市辖区中小学大运河研学旅行活动的管理职责。辖区教育局加强对学校大运河研学旅行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并公开收支使用情况,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公益性原则;与学校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提倡统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与研学旅行课程,使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评价和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前,学校应向所在辖区教育局提交组织方案、安全和应急处置预案等材料,报所属区教育局审核备案[4];要完善各学段各年级的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的个性化设置;要加强组织过程管理,研学前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提出要求,做好指导,研学中高效组织与管理活动,注重分享协作,研学后呈现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展示成果提供平台,注重教育效果的提升;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旅游企业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054-2016)》)进行项目组长、安全员、研学导师、导游人员等相关人员配置、提供符合要求的研学旅行产品和服务项目,确保安全和服务质量,并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因此,旅游企业与镇高职院校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全程培养研学旅行导师;镇高职院校中可开设研学旅行相关专业,培养研学旅行专业储备人才;同时,对已开设的旅游大类专业,鼓励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加强对导游人员、教师等主体的研学旅行策划、组织、指导、管理等能力的培训;积极动员大运河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入研学导师队伍,发挥他们的运河研究优势,使他们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定期对研学基地和营地安全员的安全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提升项目组长、研学导师、导游人员和安全员等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高质量保障研学旅行服务品质。

四、小学阶段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示例

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根据泰勒课程理论,本示例从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四个方面提出小学阶段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旅游局印发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规定,“参与研学旅行,小学一至三年级以乡土乡情为主;四至六年级以县情市情为主;初中年级以县情市情省情为主;高中年级以省情国情为主。”结合大运河镇江段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水工及附属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精神、建筑景观等内涵,确定小学生大运河镇江段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大运河镇江段背后的故事、诗词等文学作品、运河民俗文化,渡口、码头、桥梁、船闸、埭等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知识,学习和感受大运河美食文化,体验传统体育项目。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在研学课程实施前学生通过采访、实地勘探、利用网络、查阅书籍和杂志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资料,以此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故事和发展现状。(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亲近大运河,触摸社会,观察大运河风光及周边历史遗存,体验大运河沿岸生活感受,研学结束后学生能清晰表达感受和展示作品。(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独立生活的能力。研学旅行课程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研学中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断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真切认识和了解大运河镇江段和家乡面貌,激发学生认同乡情和国情,热爱家乡和祖国,初步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进而增强继承和保护大运河的责任感,主动践行绿色生态观。

(二)选择课程内容

大运河镇江段的研学旅行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大运河镇江段及对家乡镇江的兴趣,通过实地勘察、体验等学习形式对大运河镇江段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刻感悟,为参与互动和科学考察探究创造前提条件。

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尊重学生兴趣、结合地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学导师应充分考虑参加研学学生的年龄、思维、兴趣、综合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发展和需要的个性化课程内容,也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师生共同选择课程内容,论证可行性。通过梳理大运河镇江段的旅游资源和小学阶段学科内容,做好研学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效畅通的衔接,如图1 所示。

图1 大运河镇江段研学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的衔接

(三)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为提高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质量,将课程内容组织分为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阶段。

1.研学前

做好研学前的准备工作,邀请大运河研究专家拍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大运河申遗历程、文化、水利知识等,课题的研究方法、照片和视频的拍摄方法等;提供参考书籍和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资源;研学导师提前发布本次研学任务,提供多个研学课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学习任务,选择感兴趣的研学课题,研学导师将共同选题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根据课题收集资料,梳理问题,向研学导师提问,并参与问题讨论。

2.研学中

研学中是探究的过程,通过实地考察和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研学导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研学旅行前的课题任务,在大运河镇江段沿线的遗址遗迹、博物馆等探索研究大运河文化,研学内容涵盖大运河“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研学导师进行现场答疑,小组成员协作初步完成研学课题,并且,研学导师在白天研学结束后组织学生晚上进行分享、讨论、交流等活动,优化小组的研学课题。

3.研学后

完成研学旅行后,研学导师需要组织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如表演、演讲、辩论、手抄报、板报、PPT、Vlog 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在旅行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及研学旅行成果,展示结束后将优秀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还可在条件许可时,邀请家长旁观和参加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见证研学旅行成效。

(四)评价课程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改变结果取向的传统评价模式,关注学生从研学前准备工作到研学结束后的展示中的全部表现,进行科学全面的全过程评价。

猜你喜欢

镇江大运河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放歌大运河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