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山地农民“跑山机”

2023-08-20许幼飞

当代党员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插秧机无人驾驶

许幼飞

5月30日,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场特别的活动——2023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在重庆科技馆拉开帷幕,1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相聚一堂,迎接属于他们的鲜花和掌声。

人群中,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教授赵立军是最朴素的那个。

“我研究的方向并不是那么‘高精尖,可以说是沾着泥土气息的。”赵立军称,“就是针对我国山地农业复杂多样的特点和山地农机的弱项短板,研发先进适用的各类机具。”

从年少时与农业机械结缘,到如今成长为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领军人,赵立军走过30多年的风雨,中间经历了哪些艰辛和苦楚,6月15日,记者在重庆文理学院见到了匆匆赶来的赵立军。

“为农业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43岁的赵立军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赵立军称。

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势平坦。早在赵立军小时候,他们家就用上了12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那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除草、收割等仍需要人工操作”。

亲身感受到农耕的辛苦和对父母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体恤,渐渐地,少年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要凭借自己所学,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2001年,赵立军考入国家第一批“211工程”院校——东北农业大学,系统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知识,而后又在留校任教期间,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018年,赵立军到重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连绵起伏的山地给他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在东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0%以上,但在重庆的很多区县,受地势影响,农民依旧采用镰刀锄头、肩挑背扛的耕作方式。”赵立军意识到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当时,我就萌生了到重庆做丘陵山地智能农机和农业机器人研发设计的念头。”

从东北农业大学到重庆,不仅需要跨越3200多公里的距离,还需要跳出舒适圈,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

对于赵立军而言,这是一个冒险的选择,家人和朋友也曾劝他“再想一想”。

“我还是想为农业发展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赵立军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他甚至卖掉了东北的房子,拖家带口来到重庆。

2019年,赵立军入职重庆文理学院。

这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赵立军这样的应用型教师,自然很珍惜。而双方的“牵手”,也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不能说是首创,但也算快人一步”

农事活动中常见的插秧经历了人工手动插秧、手扶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3个阶段。

高速插秧机应用最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人力方面,需要3个人来操作,一人驾驶插秧机,另外两人补填秧盘,一个作业季下来,机手的报酬至少是5000元;在插秧精度上,人工驾驶作业难免会出现路线不精准的情况。

基于这些问题,赵立军准备研发一款操作简单、精准度更高的无人驾驶插秧机。

“我们不造插秧机,因为这已经是一款十分成熟的产品,我们要做的是研发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给机器赋予智能‘灵魂。”赵立军坦言,他还在东北农业大学任教时,就已经和相关专家探讨过研发的可行性,来到重庆后,他开始着手将之前的讨论变为现实。

和东北的水田在一个平面不同,重庆的水田多以梯田的形式分布于各种坡地上,机具在田间转移时容易翻车。此外,虽然彼时重庆正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并不多,高速插秧机的应用数量也较少。

“重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都不高,还要搞智能化?”有人不解。

赵立军没有气馁:“我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山地特色、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装备,而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东西买来自己用。”

怀揣着这种信念,赵立军开始了无人驾驶插秧机的研发:找不到机器,在重庆文理学院的“牵线搭桥”之下,他同圆桂农机合作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山区容易丢失信号,他联系研发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的企业,希望对方开放端口;农机测试受时节和作物特点的限制,他带领科研团队加班加点泡在水田里收集数据。

“我们搞农机的从来不怕环境恶劣,哪里有问题就改哪里,熬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说罢,赵立军摊开双手,他的手上布满老茧,那是长年累月同机器打交道留下的痕迹。

2021年,西南地区首款无人驾驶插秧机成功研发——仅需一人就能操作,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3%至5%。

“这款无人驾驶插秧机,在国内不能说是首创,但也算快人一步。”赵立军忍不住嘴角上扬,“因为那个时候,国内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基本都还在试验阶段。”

而今,这款无人驾驶插秧机经历三次技术迭代已投入市场,并在永川、江津、梁平、巴南等区进行示范和推广。

“目前,我们正在做山地小型拖拉机、山地稻麦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系统的研发,有望在明年研发成功。”赵立军称,“针对水果、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无机可用的情况,我们也在研发集耕、种、管、收于一体的机器,解决经济作物的用机问题。”

“不能辜负学生们对未来的期待”

2019年11月,一则喜讯从安徽省合肥市传来。

在“中联重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上,重庆文理学院研发的田间除草机器人斩获特等奖,和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实力较强的高校一同站在了全国最高领奖台上。

“这款田间除草机器人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自动避障行走、杂草自动精准识别及除草装置精准定位,再通过旋转切割机结合平衡装置除草,极大地提高了除草的效率。”赵立军的语气很轻松,但成功的背后却是无数个他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讨论设计方案、反复调试机器的夜晚,有时候一熬就是一宿。

但赵立军觉得一切都值得。“宣布排名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时至今日,回忆起那个时刻,他仍旧十分激动,“以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重庆文理学院还有搞智能农机的。”

这个特等奖不仅打响了重庆文理学院在智能农机领域的知名度,也折射出赵立军的教育理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强。我宁愿严苛一些,也不能辜负学生们对未来的期待。”为此,赵立军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如果没什么事情,尽量都在实验室,他甚至买了一个指纹打卡机,方便统计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

“赵老师,谢谢您,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智能制造专业2019级学生李博鑫曾如此说。

李博鑫说的并不是场面话,他是发自内心地感谢赵立军。

“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所以在高中时期铆足了劲儿,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没想到发挥失常。”李博鑫坦言,来到重庆文理学院并不是他的目标,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一度感到迷茫。

就在这时,赵立军抛出橄榄枝,邀请李博鑫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并手把手教他做实验。

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创新装备大赛一等奖……大学4年,李博鑫收获满满。今年,他成功考上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目前,我团队里80%的学生都选择考研,继续在农机领域深造。”赵立军称。

一批毕业生的离开,意味着新一届学生的到来。

科研、教学、指导新一届学生参加竞赛,赵立军忙得如陀螺,“半夜12点能回家对我来说都算是早下班”。高强度的工作之下,他也舍弃了很多——自己热爱的足球,孩子成长期间的陪伴。

“我有两个孩子,小的才6岁,几乎都是我爱人在照顾他们,我还是很想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们。”尽管这么说着,但6月15日,位于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五楼办公室的那盏灯,依旧亮至深夜。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插秧机无人驾驶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我们村的无人驾驶公交
无人驾驶车辆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无人驾驶公园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超智能插秧机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