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宁协作共谱“山海情”

2023-08-20杨树弘肖华智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3年16期
关键词:山海情闽宁西海固

杨树弘 肖华智 龙宣辰

一场急雨过后,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福宁村人气不减。

送走当天最后一批游客,电视剧《山海情》中基层干部马得福的原型人物谢兴昌的“山海小院”暮色轻染。在小院里的闽宁协作成果展示馆,谢兴昌已累计为6000余人讲述了闽宁镇“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发展故事。

故事源于一场山与海的“携手”。1996年,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

从此,武夷山六盘山肩并肩,闽江水黄河水相辉映,两地人民相向而行,东西部协作的“闽宁模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生动上演。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他的殷切嘱托。2023年7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当我们踏上这片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时,转目间山川凝翠景色频换,移步处牛壮羊肥产业兴旺,背负太久的贫困标签已被封印在历史深处。

27年夙兴夜寐、27载点石成金,福建、宁夏两地携手,跨越山海,共谱一曲“山海情”,筑就了一条康庄大道,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之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一份厚重的“中国方案”。

“五项机制”缚住贫困苍龙

——山海结亲,援宁力量从八闽大地涌向六盘山区

“福建帮扶宁夏,是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的手足情谊。”退休后,许多援宁干部甚至宁夏干部仍会向林月婵请教。

作为第一批援宁干部负责人,林月婵依然记得第一次带领考察组踏入西海固是在1997年3月。

“以前听说那里的百姓苦、百姓难,亲自走一趟,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宁夏之苦。”林月婵回忆说,孩子上课的教室没有门,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水是咸的,每一点生活用水都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来……

一幕一幕,刻在林月婵心里,让她几度哽咽。扶贫,就是要扶百姓之苦,扶百姓之难。

回到福建,林月婵把西海固的难向领导作了汇报,“我们一定要帮”成了共识。

1997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开展了为期6天的考察工作。其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召开,确定了今后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福建市县(区)与宁夏贫困县(区)结对帮扶机制,设立帮扶基金,派遣挂职干部。

宁夏正式“与大海结亲”。随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逐步形成,推动宁夏所需与福建所能紧密对接。

此后,一年一度的联席会议从未断点。200多名援宁干部一批批报到,30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接力帮扶。

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

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再到葡萄酒、能源开发等高附加值产业,闽宁产业协作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项目带动,变“输血”为“造血”的道路。

在“五项机制”的推动下,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产业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区汇聚,激活宁夏优势,打造出一支支“带不走的援宁队伍”。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财政累计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9.36亿元,对口帮扶县(市、区)投入7.11亿元,修建了一批水利、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援建医院、卫生院(所)等项目323个,相继“孵化”出 160 多个闽宁示范村,近60万宁夏贫困群众受益。

“闽宁”二字,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处处镌刻下印记,如一张大网,缚住贫困苍龙。

“生态移民”搬出崭新天地

——共建新村,让“温润海风”吹拂“漫天黄沙”

1997年,谢兴昌北上调研。他扛着家乡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的困境,来到300多公里外的移民村中寻找希望。

在那年7月15日闽宁村的奠基仪式上,谢兴昌看到了出路:“这个村子,福建将和宁夏一起建,不光给资金派干部,还要派技术人员帮移民发展产业。”

漫天飞舞的黄沙中,谢兴昌第一次感受到闽南温润的“海风”。

闽宁协作的核心是解决贫困问题。1998年,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首要任务。”

在西海固,十年九旱,从水窖中盛出一碗水,就有半碗沙,庄稼难以生存。

树挪死,人挪活。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为“闽宁村”。

谢兴昌便是第一批“闽宁人”。

但彼时的闽宁村,还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荒凉地,如何说服村民移民?谢兴昌到距离闽宁村4公里的国有农场里,掰下玉米和高粱带回西海固,向乡亲撒了一个“弥天大谎”:闽宁村,已能种出好粮。

于是,渴极了、饿极了的村民,扛着全部家当来到新家乡。但移民第一天,他们就遭遇了沙尘暴,行李被吹得只剩下“怀里抱着一个锅,脚下踩着一床被”。

有人埋怨,有人哭天喊地,有人狠狠抽打着谢兴昌,直到一阵阵“海风”扑面而来。

2.46亿元资金、57个协作项目先后到位、落地,曾经一无所有的戈壁滩通了黄河水,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13家闽籍企业陆续前来,光伏、肉牛养殖等产业回馈着一代代闽宁人。

闽宁村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闽宁村也从最初8000多人发展成6.6万人的闽宁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00元增至2022年的16775元,增长了近34倍。

“新居”如此,“老家”又如何了?

多年来,围绕西海固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问题,闽宁联手通过建造梯田来达到蓄水、保水的作用,通过种草、种树减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海固,从过去的荒山秃岭,变为漫山遍野的梯田绿地。年均降雨量从不足300毫米,发展到近几年稳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创造了生態修复奇迹。

产业振兴链接闽宁供需

——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推动持续发展

“吃了羊肉再喝一杯茶,舒服。”通过闽宁协作,很多宁夏人喜欢上福建的工夫茶,很多福建人也喜欢上宁夏的手抓羊肉,来自福建晋江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上等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富贵兰生产车间,西北夏日的灼热被隔绝在外。车间内窗明几净,温度适宜,悠扬的音乐声中,女员工们笑语连连,熟练地将一块块布料拼接成美观舒适的校服。

“宁夏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西部地区也拥有巨大的服装市场。而且宁夏当地政府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视。”许上等说。目前,企业年产值能达1亿多元,有300多名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宁夏本地人。

东西协作的发展在于共同帮助,互惠互利方能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留住企业、留住产业,最终留下人才。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万亩冷凉菜基地冷链车间里,当地村民将一颗颗新鲜翠绿的西蓝花挑拣装箱,再覆上一层碎冰,装上冷链物流车发往福建。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成为“中国冷凉蔬菜之乡”,从业村民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

福建企业家陈德启投入3亿元,花费8年时间,将贺兰山东麓一块10万亩荒滩地变为葡萄酒基地,如今他的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帮助近3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八闽大地“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和宁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在六盘山下共同激荡。

2020年,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022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增速位居全国第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5%;政府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3.2%,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4年居西北第一。

2000年前,一道道古渠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而今,闽宁协作,则为中国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东部扶西部、共同繁荣之路。

宁夏已不再是等待援助的“后进生”,其在闽南的海风中逐渐成长,在闽宁协作的交响曲中,与福建共跨山海、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山海情闽宁西海固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