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东盟十国武术发展研究及其对武术教学的启示

2023-08-17陆长英

武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发展

陆长英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东盟十国包含越南、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发展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武术在东盟十国中普及性高,受众广泛。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各方原因,东盟十国中部分国家的武术得到了发展,有些国家的武术却表现出日渐式微的迹象。如何从东盟十国的武术发展变化中寻求传承发展中国武术的教学模式,是武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1 东盟十国武术的特点分析

由于地缘因素、民族特色和国家发展历程的差异,武术在东盟十国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1.1 区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盟十国分别分布在印马群岛和东南半岛上,其中印马群岛上的国家包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五国,东南半岛上的国家包含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五国。由于区域上的区别,东盟十国的武术来源也不同。印马群岛国家的武术来源于以格斗为主的班卡苏拉(Pencak Silat)。东南半岛地区国家的武术来源于以搏击形式为主的高棉武术 (Bokator )。各国根据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武术,使武术得以持续发展。

1.2 多样性

东盟地区是世界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武术流派。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有大约7100 个岛屿,是名副其实的“千岛之国”,国内有风格各异的武术流派200多种。在印尼群岛地区,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民族和部落,各个民族和部落之间的文化习俗和道德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印尼的拳术流派也有150 多种。

1.3 与中国武术的密切关联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人员往来密切。华人华侨把中国的传统项目——武术带到了东盟国家,东盟国家根据本国的特点,将武术加以发展壮大。比如,印马地区是华人最早涉足之地,华人给当地带来了精湛的武技。同时,中国武术在东盟国家深受欢迎。比如,文莱在官方的竞赛和训练等方面,中国武术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文莱本土的班卡苏拉,成为文莱武术的主流。

2 东盟十国武术的发展类型及代表

由于国家的发展历史、经济状况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盟十国的武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2.1 发展迅猛型:越武道、印尼武术和泰拳

越武道具有提高身体速度、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灵敏度以及耐力的特点,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竞技操作性,现已成为越南的一种都市休闲风尚,已经被列入越南武术专业教学中,同时也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现已流传到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武术文化的宝库之一。

在印尼群岛地区,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也有很多部落,因此,印尼的拳术流派有150 多种,但各流派之间的技法和功能并没有很大区别。在现代社会,印尼武术走进了赛场。比赛分为套路和对打两大类,按体重分级别进行。政府官员特别强调了悉拉特(Silat)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悉特拉(Silat)已进入学校课堂,成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也是军警学校的必修课。悉特拉独特的武技也已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普遍关注。

泰拳是东盟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知名的内容之一。在泰国,泰拳极为盛行。泰国人民将泰拳誉为“体育之神”,在泰国广泛普及。21 世纪,是文化全球化发展加剧时期,泰拳在对规则、制度和安全等因素进行完善优化的基础上,大幅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泰拳附带着高额经费运转,正不断走向全球。

2.2 兼容发展型:菲律宾武术、新加坡武术和马来西亚武术

菲律宾武术秉承“一切从实战出发,没有太多套路可言”的原则。在长达400 年的西班牙殖民历史中,一些武术分支吸收了西班牙军队专长的短刀佩剑古典技法,同时也包含了现代武术的技术与理念,体现兼收并蓄的特点,形成灵活、实用、易学等特征。

新加坡是一个纯粹的现代化国家,现代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将“莎莎舞蹈、武术和拳击纳入到大众体育健身政策中”。实际上,太极拳、藤球、中国武术和班卡苏拉等民族体育文化一直被融入到全国全民健身体育之中,部分已具备了现代体育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马来武术(Pencak Silat,班卡苏拉)已向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流变,现已发展为“欧勒拉加”的竞技运动,参考搏击设置了专门的比赛规则,很多传统“夺命”的绝招被严禁使用。马来武术已逐步形成了一些较为专业的表演团体,发展成为比较著名的拳术和剑术等。马来武术具备舞蹈的美感特征,在现代,经常与其他舞蹈同台表演,在马来群岛具有广泛的市场。马来武术也被广泛应用在大众健身中,拳术也逐渐变成了马来武术的主流。

2.3 发展弱化型:老挝拳、缅甸拳、文莱武术

老挝经济社会欠发达,自身传统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力量不足,导致多数老挝武术已经不再流行,而是以传授中国武术为主,如,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武术表演团,均以习练和传授中国传统武术为主。老挝军事武术带着明显的中国军队武术痕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短板,使老挝武术走向失传的边缘。

缅甸与泰国互为邻邦,泰拳的锋芒掩盖了缅甸拳。而且,缅甸拳在打斗中造成的伤害很大,与现代体育精神格格不入,致使其发展不畅。缅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职业拳赛发展环境支撑乏力,缺乏规则的修改与完善,建立缅甸拳人才培养体系的能力不够,开发缅甸拳的人力物力支撑不足,原有的缅甸拳有向泰拳过渡的现象,缅甸拳的传承发展受到挑战。文莱民族文化基本与周边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融合在一起,其民族体育受马来西亚和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在校学生和国民热衷于现代体育运动,因此本国的传统民族体育,包括文莱武术出现了弱化趋势。

2.4 发展受阻型:柬埔寨武术

柬埔寨武术很重视拳术且对其应用广泛,但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其国家武术队的教练员主要来自中国,以教授散打和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另外,柬埔寨武术一般是通过武师收徒弟身口相传的方式传授。一般的武师不会把所有的招数都传授给徒弟,往往将核心的技法招数留至最后才传授。久而久之,柬埔寨武术的一些关键招数就会失传。目前,在柬埔寨全国范围内,能较全面掌握柬埔寨武术的武师不足1000 人,柬埔寨武术体现了散落民间的态势。

3 东盟十国武术发展对武术教学的启示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东盟十国,武术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之一,都具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里,如何从东盟十国的武术发展中收获启示,改进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中国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工作者和武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1 重视武术的包容性,融合发展促教学

包容性通常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武术的包容性则包含在保持本土特点的同时,能适时吸收国外武术的优势,做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推动武术发展。越南武术吸收了中国武术后创立了少林派、韩拜派和截拳道派等多个越南武术派系。马来群岛各国的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共同构成被广泛接受的班卡苏拉,其中融合中国截拳道是其有力推手[1](李乃琼,2018)。

作为传授和推广武术的教师,在传授武术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我为主,有效融合”的原则,在传授中国的优秀传统武术如,太极拳、长拳和南拳等的同时,在保持传统基本套路的基础上,将现代的体育资源,其它国家的有效套路进行适当融合,保证中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突出武术的文化性,和谐发展增引力

武术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武术发展中,东盟十国将武术的体育文化和非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将武术传统因子与时尚元素进行融合,将武术技术与艺术进行结合,推动武术的和谐发展。

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需要突出传统武术的文化性,将武术与节会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的哈节、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以及春节期间,可以把武术融入到活动中,让武术的受众面更广,吸引力更强,人民更喜欢,还可以将武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武术可以借助旅游的有利时机,通过表演来提高其知名度、参与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将武术的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武术技艺拥有非常强的艺术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将武术与音乐、服饰和舞蹈等时尚元素相结合,表现武术的意境美,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从而达到推广和发展的目的。

3.3 发挥组织积极性,亲和发展推进程

东盟十国都非常重视武术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各类社会团体的比赛活动繁多,充分发挥了典范引领作用。武术社会组织在赛事组织、宣传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增强了武术的亲和力。在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东盟各国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加强传播,武术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形成更大的社会亲和力,助力武术全球化。在武术的教学中,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加强指导,发挥每一位社团成员的作用,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武术,不断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增强体育教学吸引力,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身价值高、趣味性强、地方民族特色突出的武术活动,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3.4 强化武术标准性,规范发展强动力

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进入21 世纪以来,为了实现武术的全球化发展,东盟各国加强了标准化建设。他们在对各自的规则、制度和安全等因素进行完善优化的基础上,大幅向职业化发展,使本国的武术走向全球。比如,泰拳和印尼武术,在竞赛中,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根据选手的技术难度、动作编排、动作完成的准确度、服饰、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度以及对裁判和对手的尊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定,使武术竞技得到进一步规范,并在全球各地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武术的传统套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考虑武术推广的基础上,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小型多样,基层为主”为原则,制定不同项目的标准,推动武术在学校和社会的普及,充分发挥武术的强身健体作用。

3.5 注重武术普及性,有序发展育人才

柬埔寨武术的一些核心招数散落在民间的态势告诉我们,做好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师资的培养至关重要。武术及武术文化传播都离不开高水平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大批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武术人才,要充分发挥国内专业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加大对武术专且具有一定基础和潜质的学生来接受系统的武术技术训练和文化熏陶,助力他们成为武术在世界各地传播发展、落地生根的武术人才资源,推动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东盟十国在加强武术文化“本土化”的同时,注重了武术的融合发展、和谐发展、亲和发展、规范发展和有序发展,推动了武术在全球的发展,这对我国武术的教学和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华武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