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动力、困境及对策

2023-08-14司瑾瑾陈家应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医务江苏省医院

司瑾瑾 陈家应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服务患者、家属及社区民众,协助他们处理因疾病和就医引发的经济、心理、家庭等社会问题,帮助个人、家庭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其服务范围由临床治疗延展到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1]。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充分开发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全程全面地为患者提供经济、心理、情感、社会支持,直接或间接地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助其恢复社会功能,节约医疗资源[2]。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医疗服务、彰显医学人文、促进医患和谐的务实举措,是“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3-4]。本文分析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在政策驱动下的发展及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为构建有效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提升社会健康福祉提供决策参考。

1 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政策

1.1 国家级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政策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得到政策支持和助推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及持续完善,离不开政府的统筹与整体布局。2007年,卫生部人事司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岗位设置政策研究”,标志着医务社会工作开始纳入中国卫生政策[5]。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首次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明确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1月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6],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被列为医院五大制度之一。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10月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的通知》[7],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被第一次单列为一级考核指标,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得1.8 分,设置专职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得满分3 分。

1.2 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政策

在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江苏省也出台了适合本地的政策及制度,推动本省医务社会工作在理论及实务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初步发展。2017年,江苏省卫健委、省民政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8](苏民发〔2017〕18 号),明确医院、妇幼计生服务机构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医疗机构可以成立社会工作服务部门,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2018年,江苏省卫健委和省中医药局出台《江苏省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9],将“加强医务社工制度”列为8 项工作制度之一,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功能,为患者提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2021年12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10],明确政府购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不可低于项目总执行人数的3/4,其中人力成本至少要达到项目总经费的4/5,以从人力和经费两方面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2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情况

2.1 政策推动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建设及专业岗位设置

2.1.1 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建设及成效

政策推动建立了两个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一个是2013年成立的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包括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目前共有70 家,协会于2015年制定《江苏省医院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指南》,对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进行了规范与指导;另一个是2018年6月成立的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委会于同年11月举办首届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培训班。2020年7月,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组织编制《三级综合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以及出院准备、脑卒中患者康复、儿童哮喘、高血压、急救等7 项团体标准,由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并于2020年7月25 日实施。同年12月,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团体标准首次巡讲暨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论坛在南京市中医院举办。行业协会及专业委员会长期致力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2.1.2 专业岗位设置及成效

政策推动全省多家医院陆续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先后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部门,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江苏省人民医院社会工作部门结合医院发展,创新探索出三大服务模式,即“双工融合型”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嵌入协作型”临床社工服务模式、“医社联动型”社区外展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发展,用实际行动构建患者全方位支持网络,探索医疗服务品质的高质量提升,如参与医疗团队查房,开展个案和小组服务,帮助患者和家属解决在情绪疏导、关系协调、资源寻求、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的问题[11]。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与社会需求,开展职业减压及家庭支持活动;协调医院和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疾病预防、大型健康项目等社区公益服务。江苏省肿瘤医院成立“音乐坊”社工团,用音乐为肿瘤患者及家属提供“情绪辅导”。南京市鼓楼医院医务社工部探索出“1234”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即一个医务社会工作站,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两种服务形式,党员服务队、青年服务队和社会服务队三支队伍,艺术助疗、临终关怀服务、门急诊服务、钢琴厅音乐演奏志愿服务4个特色品牌项目,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政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及专业能力提升

自2016年2月起,江苏省民政厅实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工程,至2022年12月,连续7年评选出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共75 名,其中包括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数名。另外,省民政厅联合省社会工作协会、省老年周报等单位开展江苏省“最美社工”评选活动,来自精神卫生、残障康复、人口计生等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社工约占15%。这对弘扬医务社会工作精神、传播医务社会工作理念、增强医务社会工作者价值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全省高校积极培养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人才,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24 所本科院校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开设有社会工作高职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规模近4 000 名,赴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及毕业后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比例逐年升高。

2.3 政策推动政府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化运作

江苏省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前文所述的医院内部设置专业岗位、聘任模式,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近年来,江苏省民政部门联合医疗机构,通过公益创投、招投标等方式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具有问题与目标明确、服务方法与路径清晰、周期固定、成本可控、成效可期等特点,较容易获得政策及财政支持,其中精神康复、临终关怀、半失能半失智老人社区康复、“两癌”妇女身心关爱等项目获得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另外,民政部门联合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案例和项目评优活动,遴选出住院患者家庭社会支持、老年人高血压自我管理、产后抑郁社工介入、阿尔茨海默病非药物干预治疗等优秀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化运作打下了基础,起到了较好地示范引领作用。

3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3.1 政策制度不完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不足

社会工作的利他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政策和财政支持。国家及地方虽然出台一定的政策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政策内容的表述多较为笼统,不够细化,不够具体,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配备标准、资金投入情况等都没有详细地规范。政策虽然推动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但是由于其仍处于初探阶段且资金来源有限,无论是医院内部岗位设置还是政府购买服务,都较为保守,省内多数大型三甲医院内医务社会工作者不足6 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患者1 : 100 的比例,医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医院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如志愿者管理、慈善救助、节日主题活动、部分个案和小组活动,一旦角色实践外延,就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

3.2 用人机制不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受限

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难以量化,这种专业绩效困境使医务社会工作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薪酬待遇不高、晋升渠道不足、职业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及专业人才流失和人才不足。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由护士或卫生管理人员转岗而来,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专业化程度欠缺。

3.3 医务社会工作知晓率及可及性低

由于起步晚,医务社会工作仍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务社会工作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尚缺乏一定程度的认知,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处境下难免遭遇“边缘化”[12]。患者、家属,甚至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知晓率普遍较低,只有少数接受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患者知道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存在,多数人没有听说过医务社会工作,甚至多数医护人员也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实际意义,认为其只是一种志愿行为或慈善行为[12]。再加之宣传方面的缺失及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不足,目前全省无一家医疗机构开通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呼叫功能,使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知晓率及可及性极低。

3.4 院内外资源联动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多为重症患者、孤寡人员、残障人士、低保贫困家庭等,患者出院后照护压力及经济压力大,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整合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慈善机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各方资源,协助困境患者出院后转介到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康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家中,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安置和延续性照护。但是基层社会工作发展滞后,配套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资源联动机制不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局限在三级医院内部,与院外服务衔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延续性和整体性,患者出院后可对接的资源有限,出院后得不到较好的安置和康复,使前期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短期内再次入院,进一步加重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身心负担,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与健康中国、延续性医疗服务理念、基层治理及人民幸福感相违背。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政策制定与完善,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医院、政府、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共同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按照医院级别和规模,细化医务社会工作的配备标准,规范其隶属级别及资金投入情况。继续完善公益创投和购买服务机制,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全评估、评审、督导机制,优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环境。

4.2 健全用人机制,促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提高薪酬待遇、明确晋升渠道、完善职业考核及评价体系,完善宣传和表彰激励措施,激励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增强职业吸引力。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能力培训、进修的机会以及继续教育机会,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素养,增强其专业服务效能。根据发展及人才实际需求,加强高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育人,定向培养面向我省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并留住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促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形成人才和岗位匹配的良性发展。

4.3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服务渠道,提高知晓率及可及性

充分利用官方媒体和互联网宣传医务社会工作基本内容、价值理念和优秀典型案例及事迹,围绕一些重要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提高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知晓率。此外,医疗机构可开设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门诊,在各临床门诊诊室、住院部及医院APP 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开通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呼叫功能和需求登记功能,拓宽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可及渠道。

4.4 完善院内外资源联动机制及供需对接机制

将“医院-社区-家庭”作为场域基础,完善“医院-社区-家庭”连续照顾体系及资源联动机制,满足多重困境患者及家庭的多维需求。首先,完善基层(医务)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使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在社区中得以延伸和补充。其次,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编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网,建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库,完善供需对接机制。需方在平台登记其在医疗、社会、心理、经济、康复、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供方整合政府、医院、民政、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层次康养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慈善机构、妇联、残联等资源,为服务对象进行建档立案,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完善监督、回访、追踪服务直至结案。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志愿者库、时间银行、帮扶小组、同类病患小组,提供经验支持、情绪辅导及社区互助。

综上所述,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顺应全人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转型,有效回应“健康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应形成政策支持、社会协同、群团助推、公众参与的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医务社会工作在健康领域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专业作用,推动健康服务从单纯的物质、躯体,向包含精神、心理、文化、社会在内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务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猜你喜欢

医务江苏省医院
江苏省交通图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江苏省政区图
萌萌兔医院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为县级医院定锚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