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伯利亚云杉雪霉病防治技术

2023-08-10

新疆农业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霉病菌核幼林

陈 明

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福海分局,新疆阿勒泰 836500

1 病原及形态特征

云杉雪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核盘菌、窄截盘多毛孢,其他还有枝孢属、根霉属、交链孢属、附球霉属等,主要病原菌形态如下:

1.1 灰葡萄孢

菌核近似玄色,表面粗糙,叶上0.1~1 mm,茎上2~3 mm,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成熟时半外露不易脱落。营养菌丝透明无色,内含许多颗粒状体,宽4~11 μm。由菌丝和菌核产生分生的孢子梗,分生的孢子梗基部呈浅褐色,向上渐细近无色,长约0.5~2 mm,宽约8~16 μm,顶端多次分枝,小枝膨大后形成小梗,芽殖分生孢子成簇聚集。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椭圆至矩圆状,8~18 μm×7~12 μm。分生的老孢子梗扭曲扁平,为褐色。分生孢子簇顶生外,还间生在延伸的分生孢子梗上,间距为26~59 μm。附着孢初期二歧分枝后期集结,墨绿色至玄色。小孢子近圆状,无色,约3 μm。

1.2 核盘菌

菌核玄色,表面光滑,4~8 mm,蚕豆状、近圆状或亚铃状,在云杉幼茎、小枝、子叶节及新芽顶端着生,偶生针叶上,易脱落。菌丝由菌核产生,菌丝透明无色,附着孢墨绿色至玄色。由一菌核也可产生1~15 个子囊盘,4~6 个。子囊盘淡肉色至暗肉色,直径1~11 mm,盘柄长1~2 cm,初期为杯状,展开后呈盘状,常因环境情况而异,可长达4 cm 以上。子实层近无色,子囊为棒状,108~145 μm×6~8 μm,顶环碘液染色变蓝。8 个子囊孢子,单细胞、单列,多为椭圆形,8~12 μm×5~8 μm,内含油滴2~3 个。侧丝稍长于子囊,顶端轻微膨大。

1.3 窄截盘多毛孢

分生孢子座为茎生,250~1 100 μm×100~450 μm,烧瓶状至盘状,埋生,分散或会集,器壁由褐色多角形细胞构成,不规则开裂。子实层周生,分生孢子梗线形,无色,25~46 μm×2 μm,少脱离,有环痕1~3 个。分生孢子为纺锤状,16~21 μm×6~9 μm,真隔膜3 个,中间两个细胞长11~14 μm,褐色,基细胞平截,顶细胞锥状,均无色,顶细胞有隶属丝延生,形状多变,二歧分枝或不规则分枝,有时较单一。

2 分布及危害

云杉雪霉病在阿尔泰山的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等林区均有发生,病原为灰葡萄孢、核盘菌、窄截盘多毛孢,在生长期危害后,于深厚雪层下(85.4~100 cm>0℃)继发危害。危害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雪岭云杉等树种。分布范围在82°-90°E、42°-49°N,以海拔1 400~2 200 m 中山带发病严重[1]。90 年代后期,云杉雪霉病仅在天然林中零星发生。现在云杉雪霉病已普遍在苗圃中发生,有些地区且爆发成灾。在人工更新幼林中也广泛传播有发展蔓延之势。尤其是更新造林时用小苗、弱苗和带病苗更为严重。据2018-2020 年调查显示,苗圃西伯利亚云杉雪霉病平均发病率为46.6%~69.5%,死亡率为33%~55%。人工幼林平均发生率为12%~45%,发生严重时高达75%。2018 年哈巴河分局胡吉力提苗圃因雪霉病苗木死亡率达46.8%~60.5%,损失苗木100 万株左右,伯力包代四个林班人工林平均发生率33%,死亡率21.8%;2020 年布尔津分局海流滩苗圃因雪霉病西伯利亚云杉苗木死亡率高达48%~65.7%,损失苗木200 万株左右,哈纳斯林区3 个林班、8 个小班人工幼林平均发生率45%,死亡率25.6%。

3 症状

西伯利亚云杉苗木针叶或全株在雪下受侵染后,覆盖灰褐色至深褐色菌丝层,菌丝体表生或入侵内部,导致苗木腐烂窒息。菌丝层质地及厚薄因病情而异,发病轻时,菌丝层呈棉絮状。严重时,菌丝层呈毡状。色泽因苗木受害早晚而不同,受害早期为褐色,即将融雪时,为白色或灰褐色。危害轻时,病害呈团块状分布,危害严重时,则苗木成行倒伏。融雪后病叶脱落,苗木的茎皮组织溃烂,苗木地上部逐渐枯死。

4 发生规律

雪霉病病原菌种类较多,属兼寄生和腐生真菌。主要发病期为初冬和早春,且以早春蔓延迅速。云杉育苗生长周期较长,田间遗留大量病苗、弱苗及残余组织。云杉雪霉病在生长期发病后,在积雪层下苗木始终处于高湿度,并保持低温。会继续在雪下发展蔓延造成危害。

灰葡萄孢、核盘菌和窄截盘多毛孢这三种病菌的共性是22℃以下营养生长旺盛,成熟菌核通常无休眠期。0℃~22℃时,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在28℃以上时,生长极为缓慢并逐步停滞。22℃以下时,营养生长旺盛。成熟菌核无休眠期,温、湿度适宜即可萌发。阿尔泰山林区积雪较为深厚,历年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在1 m 以上,积雪期从10 月至第二年的4 月,长达6~7 个月,冬季在积雪覆盖下,土壤不结冻,或个别年份仅在浅土层短期轻微的结冻。土壤层和苗冠层长期处于0℃左右低温高湿状态。近5-6 个月时间,积雪覆盖地表温度处于0℃左右,至3-4 月融雪期,0℃以上温度长达近2 个月。雪霉病通常发生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尤其是初冬积雪期,气温不稳定或降温缓慢,春季融雪期延长,冻雨、雨夹雪天气经常出现,冰盖在积雪层下形成。特别是中山带苗圃,受逆温效益影响,从深秋至春季积雪深厚,土壤短期结冻或不结冻,苗木长期被深厚积雪层压倒,成行倒伏,苗木在密封、低温及高湿度积雪层中覆盖,透气性较差,会因着生霉层而窒息,苗木之间相互传染病害机会增加,极利于病菌滋生、繁殖和加重[1]。该病原菌为弱寄生菌,当苗木受到灼伤、冻害等多种自然危害、人为损害时,以及出现高密度种植、多年连作、排水不良、光照缺乏、管理粗放等现象,均会导致危害加剧。

5 防治技术

5.1 育苗技术

5.1.1 育苗地选择

由于西伯利亚云杉喜凉耐荫并喜酸性和微酸性森林土壤。宜在中山带海拔高度较低地段林缘或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排灌良好沙壤土或壤土建苗圃,以地势坡度≤15°,土层厚度≥30 cm 为宜。须按要求平整土地,精耕作床,保持床面平整,以利于排水。

5.1.2 育苗地管理

育苗地秋季须深翻,深度40~50 cm 左右,并按1.5 kg/m2施足基肥,并结合整地对土壤消毒,可用70%甲基托布津0.15 g/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03 g/m2制成溶液施入土壤。春季翻土细耙,使床面细致平整,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须提前灌足底水,播种前7 d,用1%硫酸亚铁溶液对床面消毒。实行休闲轮作,及时翻耕和晾晒土壤,秋季对渠道和排水口整修清理,早春融雪期及时疏通渠道、将杂草等障碍物清除,初春及时排淤和赶冰凌。

5.1.3 幼苗管理

适期适量播种,严格控制苗木种植的密度,适时进行间苗、定苗,并及时将弱苗和病苗剔除并收集销毁。实时换床分级移植,增强光照,尽量减少不必要遮阴。苗木放叶和新梢期,采取盖帘等措施预防晚霜。施用化肥、除草剂及促壮剂须适量、适时,防止灼伤苗木。小型苗圃药械不足的,冬前可采用幼龄苗苗床搭搭高50 cm棚架隔雪,通风降低苗床温湿度效果明显[2]。

5.2 营林技术

5.2.1 营造混交林

据不同目标要求和立地条件,仿照自然林生长发育结构,采取团块状、带状和行间混交等方式,营造近自然林。干旱阳坡地造林时,应与欧洲山杨刺槐等先峰树种实行行间混交搭配,可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发育态势。阿勒泰地区以早春造林为宜,整地须大坑深栽,以选用合格健壮大苗造林和补植为宜。起苗、假植、栽植等作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注意苗木保护,维持苗木的生机[1]。

5.2.2 造林抚育管理

造林后,须实行封禁管理,禁止牲畜进入破坏造林地。加强幼林抚育,及时割除草灌、清理植株周围的石砾等障碍物,割灌除草须要到边到沿,且锄断草根,灌茬不超过5 cm,预防植株被压或倒伏。

5.3 化学防治

初冬积雪覆盖前,(苗圃10 月上中旬,林地9 月底-10 月上旬),需用广谱性、内吸和吸附性强、药效期长的杀菌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3.0~9.0 kg/hm2,20%粉锈宁乳油1.5~4.5 kg/hm2,25%多菌灵或40%多硫合剂9~12 kg/hm2,将药剂稀释5~10 倍,用电动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施1 次,防治效果最佳,宜在山地和气候多变的初冬进行。幼林防治可选用25%多菌灵胶悬剂,或40%多硫合剂,或20%粉锈宁乳油原液喷施[1][2]。

猜你喜欢

霉病菌核幼林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快乐佳县人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