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完全人格”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2023-08-08魏芳阳潘学良沈喜华

中国德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八宝劳动学校

魏芳阳 潘学良 沈喜华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劳动教育在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校史中也是早有萌芽和传承的。

学校的前身——艺芳女校,创办于191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乃学校创始人曾宝荪先生为缅怀其祖母的“甘聿之教”,联合堂弟曾约农先生所创。曾宝荪先生的祖母在她手书家训《曾氏富厚堂日程》中就提出“子孙不论男女皆应习一样手艺;皆应有独自出远门之才识;皆应知俭朴,人人自立账簿,每月所人必要敷出,写算不错……”这样的家教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宝荪、曾约农二位先生。因此曾宝荪先生在创校伊始就开设了缝纫、刺绣等劳作课程。

历经百年,学校始终秉持“培养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培養完全人格”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五育并举的内涵要求与我校“培养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至此,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就确立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立足校本特色,构建“八宝”劳动课程体系

曾氏家训中有“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简单的八个字,就概括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八宝”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耕读传家思想,其要义与当下倡导的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就立足于此,并加以传承和发扬。

学校以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结合时代特色,将“八宝”重新定义归纳为新时代“八宝”,即梳、食、器、农、艺、新、职、宝,并以职业体验为主线,以劳动课为主体,以新时代“八宝”为载体,通过德育活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等多种途径,搭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新时代“八宝”校本劳动课程体系

“八宝”劳动课程分为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涵盖六大职业体验式的劳动项目课程(梳、食、器、农、艺、新)和两大启发式的劳动项目课程(职、宝)。这些课程通常是跨学科活动,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提升学生劳动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

二、依托项目学习,打造五育融合教育生态

劳动教育系统是以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由劳动教育主体、环境等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自我调节、动态平衡、开放通联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劳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是劳动教育课程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其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石是独立的劳动课、部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课程,而能与这个主体相互作用的环境则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中的影响因子。不同环境因子交织成环境网,推动劳动教育系统、和谐、有序地发展。同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也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生态系统,这四大生态系统与劳动教育系统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五育生态圈,从而有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项目学习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过程中,我校重点打造“五大生活”课堂,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通过协调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及学校教育生态促进五育融合。(见图2)

图2  学校“五大生活”课堂

(一)融合日常劳动,重构“勤劳生活课堂”——以“八宝”之“梳”课程“整理收纳师”劳动项目为例

据考察,教室里学生的课桌内外都堆满了学习资料、文具、零食甚至是杂物和垃圾,进而导致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找不到学习资料。基于以上情境,学校设计了“整理收纳师”这一劳动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包括启动、实施、展评和延伸四个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围绕以上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整理收纳师这一新兴职业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可行的问题解决与资源配置方案,并生成思维导图。进入实施阶段后,教师先让学生在组内分享通过请教家长和网上检索等方式了解到的整理收纳经验和技巧,并学以致用整理课桌,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色彩搭配知识,介绍与整理相关的工具,最后布置整理任务,让家长负责拍照和点评。在展评阶段,各中队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规划和布置,学生将整理与收纳技能积极运用到中队角建设活动中。延伸阶段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不断激发各班同学在教室卫生打扫、垃圾分类、家务承担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日常劳动带来的乐趣与价值。

(二)融合学科教学,建构“真实生活课堂”——以“八宝”之“食”课程“小小营养家”劳动项目为例

学校采用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学习方式开展“小小营养家”主题活动。在前期,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特点,总结学情,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本项目课程。该项目构建了如下情境:为协助营养专家进行食谱设计与管理,学校食堂面向全校招募营养专家助理,即“小小营养家”。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生成项目思维导图,鼓励学生进行食堂午餐食谱设计。在项目实施阶段,学校将生物学科内容与成本核算、营养课程和食物烹饪课程进行统筹安排。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营养知识,引导学生完成包括成本核算、营养搭配等内容的食谱设计和展示。展评阶段则是由学生展示制作过程、成果,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选出优秀营养师、烹饪小能手、最佳设计方案等,最后学校从中选取部分食谱作为校园一周食谱建议提交到学校食堂。在延伸阶段,学生分组到食堂体验不同工作岗位,包括卫生打扫、择菜切菜、餐具清洗、仓库整理、分餐送餐等,并分享心得体会。学校通过该开展项目,帮助学生转变已有的摄食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内化科学概念的同时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促使学生用行动实现健康饮食、提升劳动素养的目标。

(三)融合研学实践,创建“健康生活课堂”——以“八宝”之“农”课程“城市小农人”劳动项目为例

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理念、技术与制度的体现。身处在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对先民们传留下来的农耕文化进行学习和保护。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借助研学活动前往农村开展“城市小农人”劳动项目。在启动阶段,首先通过开营团建的方式组建劳动小组,确定团队任务。进入实施阶段后,学校组织学生亲历耕牛活动和捕鱼活动,以此塑造学生积极的实践观与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同时,学生通过体验农民、渔民的职业,能切实体会到普通职业的伟大之处,在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也塑造了职业平等观。在展评阶段,学校根据学生劳动任务卡的填写情况及其在劳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予评价,并在研学总结中评比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项目延伸阶段通常在回校后进行,学校会组织各小组分享研学劳动心得,制订学期劳动计划,开展校园种植活动。

(四)融合社团活动,打造“雅正生活课堂“——以“八宝”之“艺”课程“校园小巧手”劳动项目為例

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校园小巧手”社团活动课,带领学生通过传统技艺的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中秋节活动为例,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之后重点介绍花灯并启发学生思考制作花灯所需的技能与技巧,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分享灯饰文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花灯图设计和花灯制作。项目展示阶段,通过自评、互评与师评选出最佳造型奖、最佳灯饰奖、灯笼制作小能手、最佳设计方案等。进入项目延伸阶段后,学校借助展示的部分花灯,开展猜灯谜活动。总之,学校希望依托社团活动实施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的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让他们领略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融合团校课程,探索“温暖生活课堂”——以“八宝”之“宝”课程“What can I do”劳动项目为例

作为雷锋故乡、雷锋精神孕育地,长沙市始终将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荣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融合团校课程“What can I do”劳动项目,该项目主要以少年团校和学雷锋主题队日活动为依托,启动了“雷小锋”志愿服务项目。在项目启动阶段,少年团校邀请了省市级先进道德模范来校宣讲志愿服务经历,让学生从他们的故事中体悟奉献精神。进入实施阶段后,团校学员分小组开展实地调研,走进雷锋纪念馆,了解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感人经历。随即各团校学员回到中队后积极组织多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展评阶段,学校团委组织评选优秀志愿者、学雷锋先进集体。我们发现,从学雷锋精神到访雷锋故居,从讲雷锋故事到品雷锋日记,从悟雷锋精神到做雷锋少年,同学们从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快乐。进入延伸阶段,学校用义卖基金资助长沙县困难儿童,建造希望小屋;361班长期制作队报义卖资助脑瘫患儿,获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队长杨果瑜获“长沙好人·身边雷锋”提名。通过各位团校学员以点带面的亲身实践,志愿服务的青春正能量在我校愈发磅礴。

三、明确资源配置,探索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学校劳动教育想要顺利实施,并取得预定的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保障。我校劳动教育的保障工作重点包括建立评价机制、配强师资队伍和拓展场域资源三个方面。

(一)建立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构建对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的劳动教育评价一方面遵循过程性原则,在注重劳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能力。学校持续记录学生劳动成长点滴并记入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劳动教育评价遵循全面性原则,学校以劳动课标为纲领,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标准,以红领巾奖章中火炬章下的4个基础章激励为载体,制定积分细则。此外,学校还从日常劳动作业、劳动课活动、学期小结、学年总结四个方面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其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配强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根本保障。学校目前采用“专职+兼职”的劳动教师联合指导机制,通过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强化班主任等教师的劳动教育指导能力。学校去年和湖南省教科院进行联合办学,搭建了更好的育人平台;得益于湖南省劳动教研员董仲文教授对我校劳动教育的指导,学校的劳动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此外,学校还聘任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实践校外辅导员,既加强了家校社协作,又有效缓解了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紧缺的状况。

(三)拓展场域资源

由于学校是城区学校,校园面积小、用地紧张,因此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开发适宜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以实现空间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学校积极向外拓展劳动实践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家庭资源,加强家庭日常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村学农实践基地、隆平水稻博物馆、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科技馆等社会场馆,积极探索校外劳动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社会保障。如此,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初具雏形,学校劳动教育形成了“学校教、老师带、学生做、社会补、家庭督”的联动格局。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的劳动实践体系日益完善,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是在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时,劳动教育往往被纳入其他形式的活动或课程中,其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我们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时,尽管会设法用项目化的方式将每个任务群整合起来,但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劳动的碎片化,不足以支撑学生运用于未来的职业生活。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会继续深入探索,争取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把劳动教育做实做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魏芳阳,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团委书记,二级教师;潘学良,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沈喜华,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八宝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养生八宝
遥感地质在祁连县八宝镇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八宝风光掠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