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转化

2023-08-08陈飞

中国德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摘 要

思政学科内含劳动素养培育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课程目标一体构建、学习内容贯通生活、教学方式知行合一的特点。这一课程设计特点,使得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转化呈现出特殊性:教学观念上,要树立整体教学观、学生主体观、学科实践观;教学目标上,要实现核心素养体系到教学目标体系转化,学段目标一体化到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体系综合化、情境设计生活化;教学方式上,强调复杂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多从学科的特殊性去理解、体认和落实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才能上出有学科味道的劳动教育课。

关键词 思政学科;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教学转化

作者简介

陈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政策引领,到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顶层规划,再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设计,学校劳动教育开始“重磅回归”。其中,“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要求,使得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课程对接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以思政学科为例,分析新课标背景下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转化问题。

一、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公之于众。思政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素养有机融合

作为独立学科课程,道德与法治侧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这些素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生素养综合体。为便于说明,此处选“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两个素养进行分析。先说关于劳动的道德修养。在课标“道德修养”素养内涵中,就纳入了诸如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的个人品德要求,勤劳节俭的家庭美德要求,还有“劳动不分贵贱”以及“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要求。这是有关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的道德素养。再说关于劳动的责任意识。课标中“责任意识”素养也融入了“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要求,即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担当精神,从而实现责任意识这一学科素养培育。可以看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内含劳动素养目标,且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领,实现劳动素养培育要求。

(二)课程目标一体构建

劳动主题教育目标顺应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一体建构特点,因学段差异各有侧重,又逐学段而上升。同时,基于学生身心融合发展、与家庭社会协调发展特点,劳动主题教育设置了应具备的劳动素养要求。

作为身心发展目标,课标中对不同学段侧重以及学段间进阶的目标表达得很明确。比如,初始年级,要求有对劳动及其现实意义的初步认识,把劳动与学生自己关联起来。第二学段,要能够樹立劳动意识,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没有贵贱的道理。第三学段,要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创造的意义的认识。而到第四学段,认知上,要解决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问题,并使其对职业以及职业道德有所了解;情感上,要热爱劳动,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行动上,要实现学生从被动参加劳动到主动承担劳动的转变。

作为家庭成员目标,学生应具备尊老、节俭、互助的家庭美德。课程设计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再到参与家庭决策、承担家庭乃至社会责任,逐层递进,体现学段目标要求。

作为社会成员目标,学生应具备尊重、助人的社会公德以及劳动不分贵贱、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1—2年级学段,让学生把个人和所在集体关联起来;3—4年级学段,让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实践,不断增强民主管理和互助意识;5—6年级学段,让学生在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中学习民主管理规则和程序,注重合作互助,提高责任心;7—9年级学段,让学生将责任意识拓展到国家层面,与国家制度建立关联,并形成相应的责任精神。[2]这些目标体现出个体在不同学段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意识的递进关系。

(三)学习内容贯通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将学习与学生自己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贯通起来。

比如,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包含整理书包和准备学习用品、想办法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情出发,感受劳动。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劳动道德教育是主要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或分担家务劳动,体贴父母长辈;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积极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到第四学段,劳动教育纳入了国情教育主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同时进行劳动观念、劳动信念等的引导。

(四)教学方式知行合一

有机融入思政学科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提供符合思政学科特征的有关劳动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素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

1.劳动实践,提高劳动知识与能力

劳动实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比如,1—2年级学段通过整理书包比赛,展示自理技能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手工作品,培养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4年级学段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交流体会。5—6年级学段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等,感受团结互助的温暖,收获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品质习惯等。

2.故事分享,感受劳动传统与精神

讲故事的活动设计主要集中在小学偏低年级学段,其中1—2年级就是通过典型事例、亲情故事、美德故事的分享,引导学生感受勤俭节约传统、家庭温暖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3—4年级学段在班级交流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社会贡献。从故事分享中,学生可获得有关劳动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

3.观察记录,了解劳动辛苦与创造

3—4年级学段要求学生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初步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此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性,树立诚实劳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4.访谈交流,开展劳动关爱与互助

5—6年级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与父母长辈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感受父母的辛劳和对子女的关爱,并与同学交流怎样为父母分忧。因为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相互关爱是最自然和朴实的道德生活状态,当学生获得这种关爱与互助的意识和能力时,会由己及人,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5.生涯规划,强化劳动责任与担当

7—9年级学段,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议题,引导学生学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做好生涯规划,强化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积极引导,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转化

新的课程设计要求新的教学与之相适应,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学转化,也因学科教学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一)教学观念的转化

对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化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树立整体教学观。学生的成长不是局部的,给予他们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内容。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必须做到两者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素养培育的整个过程。为此,教师需要有足够宽广的视野,用整体观去落实思政学科中的劳动素养培养、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知识体系、去搭建校内外大思政育人资源与劳动教育的关联。

二是树立学生主体观。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积極利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关劳动的经历性知识去关联现学知识,使其自主生成新知识与旧知识、学科与生活、问题与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已有的有关劳动的经历性知识转化为劳动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基于学生劳动实际进行问题设置、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理解析;要帮助学生搭建劳动教育的学习支架,使其更好理解、运用劳动知识,巩固有关劳动的知识体系;要重视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是树立学科实践观。思政课的学科实践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思政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只有强化知行合一,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综合劳动能力的发展。另外,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应该是在相应的劳动知识储备基础上开展的带有思政学科味道的实践。[3]这是由学科的主体性决定的。

(二)教学目标的转化

一是核心素养体系到教学目标体系转化。在道德与法治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尽管有机融入了劳动素养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劳动素养仅是从这两个素养角度去培育的。五大核心素养不是撕裂的部分,而是相互作用的整体。思政学科劳动素养目标,需遵循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把握劳动教育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上的体现,以培育思政学科特有的劳动核心素养。这在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中,需要特别关注。以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为例,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素养,内含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内含了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认同、继承和弘扬。这也是政治认同素养在劳动教育上的体现。如果不培育这种政治认同素养,何来社会主义劳动者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素养的培育?所以,思政学科劳动教育目标并不是学科某一方面素养的具体化,而是学科素养体系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

二是学段目标一体化到教学目标一体化。从纵向教学目标一体化角度来说,教师要从学科有机渗透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各学段目标的定位入手,清晰构建本学段学科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进而将教学目标体系具体落实到不同教学主题或单元,从上而下,实现中小学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转化。从横向教学目标一体化角度来说,要实现教学目标体系与主题(或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教学要素的一体化。教师要立足特定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探索与目标内容适切的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并设计出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与环节,从下而上,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转化。

(三)教学内容的转化

“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转化的依据。基于此,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化要坚持下面两个原则。

一是知识体系综合化。思政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思政学科有机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包容性也很大。课标体系中,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分布在不同的学习主题中,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的劳动教育功能。比如,道德修养学习主题中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体基本的劳动私德;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学习主题中的劳动教育,侧重的是提高个体在劳动传统、劳动精神、劳动责任意识、劳动关系处理等领域中的公德和大德。所以,教师需要按不同主题来解读劳动教育的侧重点,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仅包含学科本体知识,还应包含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且能够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知识重构,最终形成教学知识体系。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劳动的知识之外,可能还要具备伦理道德上的、传统文化上的、法律法规上的有关劳动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能够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才可能分析好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境,应对好学生提出的更加复杂的问题。

二是情境设计生活化。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是教学内容转化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真实生活有较多具体的了解。目前,用得较多的策略是教学前的学情分析,也即通过小范围的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特点,甚至是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让教学从相对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始。生活化的教学还需要教师用生活现象所包含的生活逻辑去讲深讲透学科的道理。课标中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设计很明显体现生活化这一特点,关键是教师如何讲透其中的道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俯首可拾,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适应性”,以及这些资源、案例中可以提炼的学理哲理道理的适切性。这需要教师研究生活化教学情境与学生经历性知识的关联,研修如何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形成适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并架构知识与学生实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体验,完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转化

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属于教学建议,不具有强制性。[4]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些提示很大程度上释放了教学方式的转化信号,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需适时发生转化。

一是复杂问题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是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指向。思政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教学不仅是掌握具体的有关劳动的知识或觀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复杂性问题设计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思政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尽量采取综合性问题设计方式,把问题涉及的各方因素联系起来,通过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分析现象、剖析本质、发现规律,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这也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信息搜索、整合、分析和运用的素养,能将学科知识与现实信息资源整合成综合问题情境,并设置高质量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支架,让学生能“跳一跳”解决问题。

二是实践活动设计。课标对思政学科有机融入的劳动教育也提供了活动设计建议,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性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劳动实践。同时,基于学科特点,课标还提出了故事分享、观察记录、访谈交流、生涯规划等实践活动设计提示。笔者认为,思政学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中,“学科味道”是立意,劳动活动是内容。实践教学的重点可能并不是劳动本身,而是“意”的充分引导,也即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借用真实劳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体会劳动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培育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的综合劳动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注定其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与众不同,相应地,也影响了其教学转化的方方面面。归根到底,一线教师还是要多多从学科的特殊性去理解、体认和落实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上出有学科味道的劳动教育课。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2-10-1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98.

[3]崔允漷.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J].教育家,2023 (2):6-8.

[4]李晓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6.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