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沉朝鲜族舞蹈背后的海洋文化基因

2023-08-07冯海潮袁红玉

关键词:朝鲜族朝鲜半岛海洋

冯海潮 袁红玉

海洋文化是综合的文化形态,是人与大海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民风习俗、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的总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海洋长期的相互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朝鲜半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海洋和内陆两种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导致了在此地诞生的文化形态有着天然的文化交融性。在历史演进与地理环境变迁过程中,朝鲜半岛居民的迁入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人缘构成,也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构成,成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从民族学角度看,“朝鲜族”是由公民和民族身份复合而成的特指概念,(1)朴永光:《历史的“身份”“变迁”“场景”——〈朝鲜族舞蹈史〉撰写的回顾与思考》,《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第73页。而中国朝鲜族所指的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朝鲜半岛居民根据个人意愿转变国籍身份后的族群指代。因此,对朝鲜族文化的研究,既包含过去的地缘因素,也包含当下的民族属性。但恰恰就是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两地的历史与空间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碰撞中,朝鲜族独特的文化体系由此成型,朝鲜族舞蹈便是这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基于朝鲜族舞蹈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本文所指的朝鲜族舞蹈并非完全特指我国的朝鲜族舞蹈,在历史角度上也包括朝鲜半岛的朝鲜族舞蹈。本文通过地理文化因素及时代变迁,深入挖掘朝鲜族舞蹈背后的海洋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弘扬朝鲜族舞蹈文化所体现的时代价值,明确其发展方向。

一、地理文化因素决定朝鲜族舞蹈的海洋文化基因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紧靠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隔鸭绿江与中国隔江相望,丰富的海洋资源养育了朝鲜半岛上的人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日本列岛等地相互围绕,从而在地理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地中海”格局,进而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3)朱雄:《东亚海洋文化的生成演变与未来走向——基于历史的考察》,《海交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108页。而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三大主体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交流体系成了东亚地区最为完整的海洋文化场域,亦被称为“汉文化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东亚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也成为研究海洋文化的重点内容。韩国学者安成浩从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史研究的角度对东海沿岸各国的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认为各国的海洋文化虽有所差异,但内涵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4)安成浩:《中日韩海洋文化研究动向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期,第77-82页。日本学者一方面注重海洋对地域民俗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各国之间的海洋文化交流与互动传播,更有大量研究成果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海洋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度挖掘。(5)曲凤鸣:《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探析》,《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第9期,第66-69页。由此可见,地理文化因素对海洋文化及地域民俗有着重要影响。朝鲜半岛在地理地域上靠近海洋,这使民俗文化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色,诞生于朝鲜半岛的朝鲜族舞蹈亦是如此。

(一)地理文化区赋予朝鲜族舞蹈呈现形式

海洋文化根植于滨海地区与海上社会,其草根性与民间本色赋予它顽强的生命力与传承海洋文明的特有功能,(6)李庆新:《华南海洋信仰及其多元化价值》,《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第27页。从而有着极为典型的海洋形式文化区(7)形式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概念,意指文化事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色彩。同时,海洋的本质也赋予了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天然的流动性、包容性的特性。发源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经日本北上,与南下的利曼寒流交汇形成了典型的季风带气候,使得木质大风帆船承载人员进行海上流动成为可能。通过航海活动不仅实现了货物资源的互通,也实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从而使朝鲜半岛与其他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独特性和区域共通性的海洋文化。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文化区而言,特征性文化有着从核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并明显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给予朝鲜半岛居民以丰富的衣食,波澜壮阔的大海在赋予人们物质所需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从而使以海洋文化为主体成为舞蹈最直接的表现内容。从地理文化角度而言,影响民族性格及民族舞蹈风格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客观环境。(8)朴永光:《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第163页。例如,《拍打舞》是朝鲜族民众庆祝渔获丰收时的舞蹈,最初主要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流行。舞者扮作渔夫,动作姿态做乘船状,有节奏地用双手拍打双臂、大腿、胸部以及两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动作欢快热烈,情绪激昂,而这种情绪化肢体动作体现的恰恰就是对于海浪或缓或急模仿的别样审美追求。当目光移向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时,山地较多而缺少海洋的影响,《拍打舞》则在此并不流行,民众普遍喜欢风格更为粗犷的《刀舞》。但总的来说,朝鲜族舞蹈是在多重的地理文化影响下而形成的。在朝鲜族舞蹈中,仰身挺胸、垂肩含胸的各种体态极为丰富,阴柔与阳刚的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情绪舒缓时如微风轻拂海面荡起层层涟漪,热烈时如激涛卷起阵阵浪花,并且在舞蹈的演绎过程中通过不同节奏或停顿或跳跃,给人以强烈的观感冲击。朝鲜族舞蹈讲究“柳手鹤步”的身体动律,具体表现为上身躯干的运动具有曲线的运动性质,手臂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下弧线,连贯起来则为刚柔动作之间的相互推荡,而“柳手”就可以理解为对海浪形态的模仿。

(二)海洋文化源地赋予朝鲜族舞蹈包容性文化特征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事物的生发,其往往能够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稳定的核心区域,文化在此地发源并发展,并被保存在族群记忆中,成为文化综合体形式而存在,这一文化综合体形成的核心区域可以被称为文化源地。(9)唐晓峰:《文化地理学释义——大学讲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临近中国、日本列岛,海陆属性上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使东亚环海一带的海洋人文网络具有天然的流动性与跨海传播性,也实现了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构成了学科属性上的“东亚海洋文化源地”,并在长期的交流中具有了开放包容的鲜明海洋特征,而这种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征也赋予了朝鲜族舞蹈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呈现形式。

海洋文化源地作为大的文化综合体,其不仅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区,更是博收四方文化要素并向四方发散文化要素的核心文化源地。例如,古时的朝鲜半岛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在不同时期往往又有着占据主要文化形态的信仰模式。早期的朝鲜半岛主要信奉萨满教。在三国时代,儒教、道教和佛教一并传入朝鲜半岛并盛极一时,到了朝鲜王朝时期,道教和儒教占据了主流并一直延续至今。海洋文化与信仰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两者内涵与外延往往相互渗透。当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碰撞时,人们并没有采取敌对的态度,而是以庞大的包容心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朝鲜半岛生活的渔民对于海洋有着共同的认识,知晓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获取衣食,同时在民俗活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态势,而这种开放性的态势包含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在许多民俗活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朝鲜半岛更是与中国东南沿海习俗都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都崇拜龙王、妈祖,在出海之前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等,这恰恰是海洋文化源地的本质体现,从而也使朝鲜族舞蹈呈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因子。

作为“圣地”的文化源地在其性质上不仅有着自然属性,海洋的汹涌澎湃与波动起伏,更是在社会文化生产中被赋予了“道德”意味,上升到文明的高度。中国的“儒”“道”思想通过海洋传入朝鲜半岛,而道家所崇敬的神仙圣地往往也深藏于大海之中,从而以大海为主体构成了极为独特的文化景观(10)文化景观是传统文化地理学中的概念,意指附着在外在景观之上的人、物或者是观赏者所赋予其的内在意义。并借由海上航运实现了跨地域的文化认同。例如,古代的朝鲜半岛居民以能否朗诵、写出汉文的诗词歌赋作为评判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准,而两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融共通便是建立在频繁活跃的海上航运之中。朝鲜族舞蹈中有极大一部分是展现对于鹤的吉祥崇拜,体现为悠长柔和、静中有动、似动仍静、动静结合的舞蹈风格。其动作形态与步伐都神似高雅灵动的仙鹤,给人流畅高雅之感,而这种对仙鹤的思想崇拜无疑与道家视仙鹤为瑞兽的思想如出一辙,这无疑是受到道家仙兽崇拜的影响。儒家追求仁爱清高,道家追求无为、缥缈升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朝鲜族民族审美的范式基础,从而也影响到朝鲜族舞蹈对飘逸、潇洒品格的追求。

海洋文化源地的包容性本质还赋予了朝鲜族舞蹈以多元的舞蹈形式展现。例如,《农乐舞》最早是种植收获时举行的祭祀仪式,在时代的演化中,伴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意识思潮的更迭,逐渐增加了艺术性的成分,强化综合性和娱乐性,在农乐以鼓为核心的打击乐基础上,增加了各类鼓舞及象帽舞的技法特色,演出人员也由原先单一的男性增添了女性角色,从而使单一的《农乐舞》扩展出了丰富的内容。

从史学研究的范畴来看,朝鲜半岛的传统乐舞大量吸收了中国雅乐体系的乐舞成分,而朝鲜族舞蹈相承于朝鲜半岛的传统舞蹈,因而在朝鲜族舞蹈中既有着朝鲜半岛传统的教坊乐舞,又有着宫廷乐舞的体系化特点。例如,反映大乘佛教思想的《僧舞》、表现恢宏魄力的《刀舞》,其中刀舞又有单刀舞、双刀舞、轮刀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这是主观因素上海洋文化源地向四周扩散的必然结果。但同一地区舞蹈形式的差异与受欢迎程度的不同,则显然是客观上地理位置不同所引发的结果,如风格较为粗犷的《假面舞》《刀舞》在山地地区比较盛行,较为柔和欢快的《农乐舞》《象帽舞》在平原更受欢迎。同一舞蹈在不同地区的表演又有着风格极为不同的呈现形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文化对朝鲜族舞蹈的决定因素。

二、时代变迁衍化朝鲜族舞蹈的海洋文化特征

在时代变迁的进程中,传统与时代往往是辩证依存的关系,即传统以过去式的形式存在,时代则往往具有现在进行时的意味。以传统性为依据,赋予时代性以内涵表达,并在现有环境基础上提取出传统艺术的优秀养分,以促励培育其时代性的发展。朝鲜族舞蹈历经地域形态的变迁、文化属性的更迭,其已然形成了适应于现实社会发展的主体特色,并在民族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广泛吸收朝鲜半岛与中国特色的先进性文化,形成了自身的专属价值系统。而海洋文化的结构属性,决定了其更加偏向于具有更为广阔的外延边界,从而在文化属性的相互融合中容纳更为多元的文化形式,恰恰也是这一点,使朝鲜族舞蹈在新的时代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

(一)文化相容性

从地理文化的角度考虑,地理环境的变迁必然会导致文化内容的改变。当朝鲜半岛居民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并转换族群概念成为中国朝鲜族以后,生活模式也从渔猎劳作转为农耕生活,其舞蹈形式也发生着变化。《顶水舞》与《背水舞》同是朝鲜族的民俗舞蹈,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汲水场面。这两种舞蹈的共同特色是通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起舞,以此来再现生产劳动场面,表达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朝鲜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头顶起器物而行走,在劳作生产中,女性们头顶瓦罐,将水或者米酒送至田间地头、节庆场所,《顶水舞》便在此生活习俗上逐渐发展起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舞蹈形式之一。《背水舞》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舞者携带背架起舞的形式。背架是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劳动工具,主要用来驮运重物,运输生活用水。男子身背木架欢乐起舞,从而又得名《背架舞》。在表演时,舞者身着便衣,随性起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性。这两种舞蹈所体现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取水的现实面貌,却衍生出来两种不同的形式,这便是海洋文化与内陆农耕文化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结果。在内陆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植被较为低矮,少风,内陆生活的人民从而习惯用头顶罐取水、驮运重物;而海边地区多植被覆盖,且多为灌木,树枝丛生,多大风天气,在海边生活的人民从而产生了背水的习俗。朝鲜半岛居民迁入中国后形成的朝鲜族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族,理论上也应与内陆农耕文化保持一致,却产生了不同文化属性的舞蹈内容,这就是朝鲜族人民在历史上继承先民民俗习惯的结果。背水这一具有强烈海洋文化特征的习俗内容,在远离大海的东北平原地区熠熠生辉,成为朝鲜族舞蹈中极为耀眼的存在。

(二)形式多元性

海洋作为海洋文化的孕育母体,海洋的深邃与宽广不仅赋予了海洋文化丰富的内涵,也赋予其极为多元的呈现形式。朝鲜族舞蹈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就体现在朝鲜族舞蹈庞大繁杂的舞蹈体量之中。海洋文化包容性的本体属性承载了各种文化,并以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势内化成海洋文化的独特内涵。朝鲜族舞蹈的海洋基因不仅停留在受地理影响的外在层面,同时也融合发展内化出了朝鲜族舞蹈的内在特性——文化融合发展的前进趋势,于是在与其他民族共存共荣的同时,朝鲜族舞蹈也在继承创新、相互借鉴创造的历程中更加源远流长,从而在朝鲜族舞蹈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气息,对于发展、开放、包容的不断追求,而这种趋势又深刻地推动了朝鲜族舞蹈形式的革新和表达。在朝鲜族传统的民俗舞蹈中,存在于民俗活动中的《长鼓舞》《手鼓舞》成了以舞台呈现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俗舞蹈;在《假面舞》《剑舞》《刀舞》《鹤舞》等一些以民俗活动与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舞蹈之中,更是加入了符合朝鲜族自身民族信仰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情怀,从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彰显朝鲜族舞蹈时代性的诉求。更为重要的是,朝鲜族舞蹈的海洋文化特征以海洋文化开放包容性的态势为基础,通过线性历史的继承发展、空间地域的借鉴交融,在诸多新民俗舞蹈中体现出民族舞蹈的共性特征。例如,《扇子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动作形态与动作技法加以大胆的改变,将扇子与舞裙有机整合,增强了《扇子舞》的连贯性特征,使用上融合借鉴了汉族秧歌舞中灵活的运扇技巧与独特的节奏技法,为以华贵为主要基调的传统《扇子舞》注入了崭新热烈的性格呈现,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增强了扇子舞美学特色与抽象性含义。通过利用扇子刻画出了波浪、花草、谷物等不同的舞蹈形象,《扇子舞》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样丰富的舞蹈内容。(11)韩龙吉:《中国朝鲜族舞蹈的传统性及其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43页。

(三)民族审美性

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不仅赋予了朝鲜族民众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促进了朝鲜族民族品性的形成,从而凸显了朝鲜族舞蹈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价值取向。朝鲜族民众在艺术发展中,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并吸收中原地区舞蹈的精华部分,将其向着本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发展,做出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尝试,这种开放包容的海洋特性随处可见。在朝鲜族舞蹈中,往往强调作品形象意蕴高深与作品意境的高低,其典型的审美特征便体现在朝鲜族传统的人生宇宙观融入舞蹈之中。朝鲜族舞蹈注重揭示人们内宇宙的传统,(12)崔风锡、徐东日:《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特征》,《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第40页。将对内的审视在外在的动作中体现出来,从而悲欢喜乐的情感特征从动作动态中便可见一斑。在更高的追求上,朝鲜族舞蹈重视“点顿型”特征,即强调在动作的流畅中抒发情感,偶有动作停顿时借之展现民族审美情感上的含蓄内敛之美,从而激起观众对于舞蹈内在欣赏态度的玩味。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正如古人强调“含蓄为美”,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衍化而生的,这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本质内涵作用于人们审美的结果。审美观念上的相同可以看作朝鲜族文化在受到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化,是改变自身以顺从主流审美趋势的观念改变,但同时朝鲜族文化也如同海绵一样,在时代进步中不断创新,以现代化的审美眼光丰富着自身。例如,当下朝鲜族舞蹈在以舞台创作为主体的大环境背景下,在保留原来传统的基础上,也向着更具现代性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摆脱了原有动作注重动作装饰与过分审美化的局限,转向力求动作表现主题性与文化感;舞蹈表现传统生产场景与社会环境原貌转向更加注重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环境冲突所引起的现代人的心理变化;舞蹈语言创作模式的反思,在更为多元的创作手法中走向探寻自身风格现代性的尝试。更为直观的是,朝鲜族舞蹈中某些禁忌的内容也被打破,如过去认为女子舞蹈应以含蓄、典雅为好,在现在也出现了阳刚的美感体现。这些都深深地展现了朝鲜族舞蹈在创作领域的文化自觉与觉醒。

三、海洋文化内涵引导朝鲜族舞蹈的未来发展

海洋文化是伴随着人们向海求生、航海通商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海洋文化一直体现在数千年来人与海洋互动而形成的“敬畏、感恩海洋”的精神文化信仰之中。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朝鲜半岛居民与海洋接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以获渔盐之利”,而凶险的大海给渔民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也给其生存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使渔民对海洋更加敬畏,从而形成了人民更加顺应自然的文化观念。(13)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54页。伴随着船舶技术的发展,中国和韩国的贸易往来得以频繁展开,不同的文化也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得以相互交流。时至今日,传统渔业劳作生产方式的变化,使海洋文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在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论是朝鲜族舞蹈的舞台作品及舞蹈艺术家,还是文化产业的整体运行,都可以看到以海洋文化内涵为根基引领时代的潮流。

(一)海洋文化的本质引领朝鲜族舞蹈

正如前文所言,开放包容是海洋文化的本质内涵,这是由海洋的天然流动性所决定的。海洋的自然流动和海洋运输的跨海流动成为天然的公共话题,“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经贸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等此类活动与组织都旨在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从而促进人类进程的整体性向前发展,海洋合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平海洋”“和谐海洋”“共赢海洋”的发展之路成为广泛共识,内在精神与外在劳作的和谐也是共识的前提。人人互助、人海和谐也是海洋文化衍生出的一种劳作精神。(14)冯海潮:《烟台渔家号子从劳作形态到舞蹈动态的提炼分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99页。当下,朝鲜族舞蹈更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在朝鲜半岛,渔民们向海寻求资源,通过海洋通商将渔猎资源运往海外,同时购回自己所需物品。(15)许笑傲:《浅谈岭南舞蹈创作中的海洋文化题材》,《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年第3期,第100页。这一商品贸易伴随着海上运输打破了地域上的局限,也促进了文化品格的外向型发展,外向型发展即为开放,对内则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而包容只有以开放为前提才能实现。在朝鲜族舞蹈文化中,随处可见这种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一点可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得到答案。(16)吴玲红:《福建地区民间舞蹈的海洋文化表现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93页。在海洋贸易繁荣的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居民主要靠海而生,人与海不能分割,海、船、人是永远的整体。(17)黄小明:《京族哈舞之海洋文化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115页。在此情境下,海洋的宽广壮阔与海浪的波涛起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在朝鲜族舞蹈中讲究“柳手鹤步”的身体动律,具体表现为上身躯干的运动具有曲线的运动性质,手臂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下弧线,连贯起来则为刚柔动作之间的相互推荡,如以“从小到大的不同划手”“S形划手”的运动动势,以手臂的不同运动路线来彰显海浪的不同状态,或温和流畅,或激烈澎湃,从而呈现舞蹈之美。在此基础上,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具体到舞蹈艺术传播过程中,不论从中韩两国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还是中韩两国舞蹈艺术家大师讲堂,同时融入实践课程等一系列专业项目的具体落地,都可以有力地推进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的互助共赢,而这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本质内涵赋予朝鲜族舞蹈的独特呈现。

(二)英勇奋进的特征带领朝鲜族舞蹈

远古时期的海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激发了人们战胜自然的雄心壮志,从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便成为海洋文化大无畏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是朝鲜族人民的行为准则。朝鲜族舞蹈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性格和生活习惯。(18)杨东燕:《京族舞蹈的海洋性特征与社会意义》,《歌海》2019年第5期,第69页。艺术发展的根本是民族精神,而时代价值是发展的关键,只有顺应、符合、展现了时代价值,一门艺术才得以继续存在与发展。(19)邹淑珍、冯海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长春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第83页。朝鲜族舞蹈便是在海洋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挖掘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在当下呈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在舞蹈的创作上,涉海舞蹈是海洋文化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产物。(20)王傲林:《涉海舞蹈编创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尚舞》2021年第13期,第104页。在舞蹈作品《海歌》中,编导孙龙奎受到大海的启发,将朝鲜族舞蹈中的大鹤步与翻涌的海浪结合在一起,通过大臂带动的动作表现海浪升腾翻涌的形象,以上下沉浮的屈伸式体态来表现朝鲜族人民乘风破浪的内涵,以轮番甩臂来表现拼搏进取的精神,将朝鲜族舞蹈大起大落的状态与海洋的意向性表达结合,向我们展现了朝鲜族人民与海搏斗的波澜画卷。在舞蹈作品《残春》中,编导孙龙奎运用大量的跌倒、搏击、扭曲、腾飞等方式,通过演员展示出了生命的激情与生存的苦难,在深沉的总体基调中向观众展现了朝鲜族勇于奋进的生命激情。笔者多次与孙龙奎老师交流,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蕴含在舞蹈艺术背后的英勇奋进离不开激情与人类终极命题的思考。在人与海洋交互的过程中,人们对海洋发起挑战,战胜自然的决心与事迹构成了英勇奋进的传统,而这一民风民俗构成了朝鲜族海洋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在当下指引着人们的前进道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稳步发展,中韩两国在未来文化产业的互通共融过程中,可以通过整体的策划、项目的运营、产业化管理、科技性呈现、人文性表达的整体运营,借由舞蹈艺术的艺术特性不断丰富中韩两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下,朝鲜族舞蹈文化一直在致力于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正是海洋文化中拼搏进取、英勇冲锋的精神内涵指引着朝鲜族人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海洋文化的独特内涵伴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从开始面对自然并给予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鼓舞,到全球一体化大发展时代趋势中开放包容的时代品格,海洋文化的本质内涵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向海而生的海洋文化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品性在当下全球发展中越来越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朝鲜族舞蹈所蕴含的丰富海洋文化内涵,使朝鲜族舞蹈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由此展现出了朝鲜族舞蹈文化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第32-33页。朝鲜族舞蹈文化是朝鲜半岛诞生的优秀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朝鲜族舞蹈伴随着朝鲜半岛居民迁徙到中国而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中原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中,朝鲜族舞蹈受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影响,以儒、道、释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不断更迭,其文化更是在保持自身民族性的基础上选择了以开放包容的态势顺应时代的变化,从而创造了优秀的朝鲜族舞蹈文化。这正是朝鲜族继承海洋文化本质内涵的最好诠释,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当下,朝鲜族舞蹈文化更是不断地顺应社会发展的旋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并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散发出自身独特的价值。朝鲜族舞蹈所内含的海洋文化因子赋予了朝鲜族舞蹈贴合时代发展洪流的契机,也为朝鲜族舞蹈在新时期的发展走向指明了道路,这就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势建立整体开放的构架,在当下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中,做文化自信的冲锋者,做文化传播的贡献者。相信在全球大融合的背景之中,朝鲜族舞蹈会以更加灿烂多姿的面貌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其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朝鲜族朝鲜半岛海洋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