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023-08-04黄华秀曾春兰

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壮族民俗文化图案

◇黄华秀 曾春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许多乡村焕然一新,水泥路通到家门前,楼房也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让原始的乡村付出了很多代价:传统建筑消失,老物件遗失损坏,离乡人员太多导致传统风俗远离日常生活直至淡化消失。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既可以加快乡村基础建设,又能够留住浓浓的乡愁。本文着重依托大新地区的壮族历史文化特色,结合乡村风貌提升,研究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寻找能够为类似乡村保留乡愁的场所和区域。

一、少数民族元素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创新思考

少数民族元素在广义上是指民间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在狭义上指民俗文化中延伸和提炼出来的概念、符号、音乐以及世代相传的发展历程变化。中华大地有56个不同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域使其各自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不同的语言、文字等。这些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成为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可以无限探索的宝藏。设计师对传统的少数民族元素进行解构和整合,在点线面构成的基础上,将元素图形的大小、方向进行转化、改变、打散之后重新进行组合排列,能够发掘出少数民族元素新的生命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歌圩,是壮族先民经过日积月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活动、祭祀祖先、倚歌择配。少数民族元素多体现在举行的庆典活动、穿着的衣饰和头饰、传统乐器暗藏的花纹、栖身的建筑样式中。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运用具有浓重少数民族文化色彩的图形、图案元素。壮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可被应用于空间环境设计的元素数不胜数。然而,在应用这些元素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要确保其中的文化内涵没有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对表面形式的模仿,忽略其内在含义。忽略了对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会使得整个设计失去本该有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二、大新地区壮族民俗文化概况

(一)气候环境

大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辖区,是一个边境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该地区为盆地,四周多山,西北、东北的地势略微偏高一些。大新县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常年雨量丰沛,夏长冬短。大新地区特有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对“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统称。这类建筑可以应对广西亚热带气候和独特地理地势造成的高温潮湿、洪涝灾害和蛇虫猛兽等。因此,大新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选建在干燥、采光好、地势略高、视野广阔的地方,讲究背靠山岭,临近溪流湖泊,面向田野(图1)。

图1 大新县三联村风光 来源:自摄

(二)饮食特色

因气候、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大新地区壮族人民的主食为自家种植的水稻,日常食用的特殊主食包括五色糯米饭、粽子、艾叶糍粑、糯米糍粑等。在酒水方面,壮族人民多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在壮族的传统庆祝节日里和重要活动场合,都会有各类酒水和敬酒山歌,以示对宾客到访的欢迎。壮族人民的酒水主要是自家酿造的米酒、甜酒、果酒、杂粮酒,度数较低。此外,壮族的药酒知名度也很高,例如蛤蚧酒、三蛇酒等,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三)节日及活动

大新县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例如传统节日三月三、霜降节、冬至节等。此外,地方特色美食也非常丰富,如腌酸肉、生血菜、鱼生等。集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歌圩、歌会等。此外,充满壮乡情怀的民族歌舞也是大新县地区的一大特色,如高腔山歌、踩高跷、竹杠舞等。

(四)传统服饰

大新地区的壮族人民在节庆活动中会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款式丰富,均由他们自己种植采摘原材料再进行纺织制作,使用天然草本植物进行染色,最后手工剪裁制作并绣上精美图案。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服饰不仅“冬暖夏凉,耐磨经穿”,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前,许多老人仍保留着黑衣壮族的传统服饰,这些民族传统服饰及其文化充分展示了壮乡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广西大新地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在空间环境中的创新应用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区域和环境下,其民俗文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大新地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游客和专家学者的注意,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这使其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以大新地区壮族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红色历史等方面的文化。可以在设计方案中融入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结合建筑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技术,打造能够传承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活化壮族村落的文化内涵,将农村活动中心、读书阅览室等场所利用起来,配合包含壮族元素的外观设计,以一种开放且直观的方式,为观众开启大新地区本土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展现空间环境设计对于传承和弘扬大新地区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壮族传统纹样图案提取

第一,几何形图案。在壮族传统服饰中,复杂多变且层次丰富的各种几何形图案使用最为广泛。传统服饰通过连续重复的手法,将这些图案展现出来。这些图案形象抽象质朴,色彩协调绚丽。例如,壮族传统服饰的小坎肩上常见的图案,形象突出、立体感十足,主次分明。

第二,自然图形图案。广西大新地区的壮族传统纹样图案很多来源于生活。先辈们在动物、植物、山水等形象中,选取部分进行联想和创作构思,最终形成高度理想化的象征图案。这些自然图形图案象征着壮族人民尊敬自然、热爱生活之情,蕴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这些图案还汇聚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二)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结合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相关原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将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与现代空间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其中嫁接法、隐喻法和不同维度转换法是比较常用的。

第一,嫁接法,也可理解为直接引用法。这种方法不对壮族的图案样式、色彩搭配和外形构造等特征进行加工改造,而是直接将它们放入自己的作品。该方法能更好地凸显壮族的民族特色,同时突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外形取材于壮族铜鼓,使整栋建筑远看就像一面巨大的铜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西桂林桂花公社在建筑外观上点缀桂花造型雕塑,与展厅主题相呼应。

第二,隐喻法。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与壮族传统服饰中的艺术元素相融合,对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可以夸大这些元素,也可以简化这些元素,从而创造出一个与壮族服饰中的传统元素外形并不相同,但却“神似”的新作品,这个作品本身具备一些壮族特征。创作者在设计新的作品时,会将那些壮族传统元素进行归纳组合,将同类和不同类的元素分别聚集在一起,然后对它们进行糅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形状、颜色等。如将壮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运用到空间环境设计领域,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民族风。

第三,不同维度转换法。可以理解为平面立体化或立体平面化。这种方法可以将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不同空间维度的变化和改造。例如铜鼓、壮锦艺术中的纹样、图案通过拉伸、层叠、褶皱等手法形成立体装饰效果,使得装饰更具重量感,给人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广西展馆在内部设计中使用了铜鼓的鼓面图案作为地面铺装,而青蛙的形象则采用了立体雕刻的手法,并间隔陈列在鼓面的边缘,这种设计方法让人眼前一亮,增强了装饰的活力和生动性。

(三)大新地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创新构想

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空间环境设计师的一大重要灵感来源。壮族元素的种类十分丰富,可以与多种物体搭配使用,可以是一个民族文化元素与多个元素搭配在一起共同使用,也可以是在一个物体中融入多个民族文化元素。在创新设计方案中,有多种应用方法可采用。

第一,在元素提取方面,可以从壮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提取民族文化元素,用于文创产品包装、室内空间景观墙装饰、地面铺装等。

第二,在色彩提取方面,可以采用壮族先民喜欢和崇尚的青黑色作为地面铺装和花盆景观设计的主调,使其与周围的建筑、绿树、花草相互衬托,既有现代感又极具壮族特色。

第三,在直接采用方面,可以借用壮族原生空间形态,还原和展现壮族人民传统生活场景、农耕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活动用材用具,使前来参观的游客领略到壮族人民古老生活环境的真实面貌,体会到壮族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提供给游客真实的环境体验。

第四,在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空间设置方面,可以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划分各个功能区,并添加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区,调动村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性,同时起到推广传统民俗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广西大新地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汇聚着壮族人民的心血,寄托着壮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是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当然,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演变,最终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往往承载着该地域文化演变的历史。在设计时,创作者应将典型的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与空间环境相结合,并打造出一个能够体现人文关怀且具有实用性的作品。该作品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将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体现在空间环境中。

猜你喜欢

壮族民俗文化图案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