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2023-08-04许正娟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数字化数字

许正娟

(六盘水市乡村振兴局 贵州 六盘水 55300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2017 年,我国提出实行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数字经济作为核心来加快数字中国的发展,连续6 年时间将“数字经济”一词写入到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6 年G20 杭州峰会上对数字经济做出了定义,即将数据、信息等数字化资源作为关键的一个要素,依托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数字化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以及优化经济结构的相关经济活动。就数字经济而言,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同样也是新型通信技术深入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所产生的结果[1]。提高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核心就是利用数字化创新技术来引领经济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字化与农业经济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农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征,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其便捷、高效等特点为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大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数字化农业的现状和问题

1.1 我国数字化农业发展制度尚未增强。2018 年,从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数字农业”以来,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 ~2025)》等一系列纲领性、法规性文件,为新时代数字化农业发展提供了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然而,现阶段关于数字化农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依然存在着供给不足、配套不完善状况,涉及到数字化农业发展的现行条款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治条款,与专项法规配套不足。

1.2 数字化农业发展不平衡。在数字化乡村发展战略的不断推动下,一些重大的数字工程项目相继推出,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管理服务数据化程度,数字化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中指出,2020 年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2005 年相比增加了15 倍左右,其中农业数字经济在渗透率方面达到了8.9%,这代表着我国农业产业、数字经济之间具有着很大的融合空间。但是其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旧存在,《2021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西部、东部地区中农业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相差了6.9%;平均发展水平位于前3 位的省份要明显高于后三位省份的40.3%。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发展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这是鉴于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由东南向西部逐步缩小的趋势得到的。

1.3 数字化农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仍需提高。《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生产阶段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了22.5%,还存在712 个县的信息化程度低于5%,所占比例是26.9%。在这一过程中,信息集成度相对较低,对于不同机构、系统来说还存在着数据交换壁垒,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限制了数字化农业的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1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就是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在发展阶段还相对较为落后,农户在这一过程中很难对市场、农产品供求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导致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种植结构出现了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解决该类问题。通过在农村中建立农产品平台,地方政府能够对不同区域中的农产品状况有一定了解,并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确保了农产品供需关系更为顺畅。

2.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数字化农业的核心点是信息、知识,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度融合,经过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发展存在生产精细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运行方式粗放等问题,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监测农业生产情况,获得相关数据的支撑,不断模拟、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数字化农业可保证相关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依托于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确保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2]。数字化还直接催生出了新型模式,如创业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认养农业等,确保城市中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3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少农村地区在交通设施、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较为落后,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产生滞销的问题,农民收入很难提高。通过建立起电商平台,加大对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型物流、快递企业的进入,能够确保边远地区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在销售农产品过程中难以有效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对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产生了限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缺少,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工作:

3.1.1 加大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支持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不断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农业数据库系统。

3.1.2 重视对农村数据经济人才的培训力度。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地区,培养农产品网络销售专业人员,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政府部门多鼓励符合条件的资金、企业积极融入到农村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数字化水平。

3.2 依托智慧农业系统,提高农村经济数字化水平。在不同地区发展中,气候、土壤、地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开展试点工作时,必须要建立起集天、地、人、机于一体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全面推进示范田区的建设。统筹使用好国家支农惠农资金,探索出一条在农业种植、养护和归集过程中保证智能机械利用率提升的协同生产模式。不断提升养殖业发展阶段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水平,建立数字化、精准化的饲喂管理系统,在精准化的环境控制系统下,完成信息监测、电子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等工作,不断推进菜篮子工程的改进。

3.3 依托于农业大数据,预防农村规模性返贫复贫。借助数字技术,收集分析天气、水土、市场等数据,有效降低农业在产前、产中及产后存在的风险,确保农业实现稳定发展,提高农业、农民的收益水平。发展农村电商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流通阶段的效率,搭建偏远地区与都市家庭之间的桥梁,以确保农产品的营销。建立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系统,在降低农村地区返贫、复贫风险的同时,对农产品、农作物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实时追踪,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4 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可以专门成立大数据农业减灾防灾中心,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对顶层设计加以重视,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对发生旱灾的范围、损失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各个部门在工作阶段都可以按照监测到的相关数据、灾情、人口分布状况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3.5 通过数字金融助力“三农”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在2014 年被提出,其中就加快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强化金融结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获得农业保险支持等做出相关部署。邮储银行正式挂牌时间是在2007 年,从挂牌开始建立起合作的平台,解决农业发展中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另外,其他金融机构重点围绕农业农村、中小微、数字人民币、供应链等服务,采取场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大数据赋能、平台技术创新等方式,依托于金融大数据提高农户的信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渠道,打通农村、市场间的通道,不仅保障农户在发展阶段可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也为农户和市场间的有效连接提供了发展的桥梁,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论

通过发展数字化农业,可以确保为“三农”提供发展的路径,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数字化农业在发展阶段,最为关键的就是把握好该技术的内涵,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市场需求,不断延伸、健全农业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农业数字化、科技化发展,发挥出数字化在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放大效应、赋能作用,打造出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便捷农业等新型业态。

猜你喜欢

农产品数字化数字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农产品争奇斗艳